歷史上長期欺負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為何被清朝收拾的服服帖帖?

寫哯茬


怎麼叫長期?五胡亂華之前的歷史,除了漢初幾十年,都是吊打遊牧民族,這叫被欺負嗎?五胡亂華之後的遊牧民族到宋朝滅亡之前,最多也是禍亂到中原,這不是他們有多強盛,而是我們自己內部出了問題,他們撿漏,除了蒙古近百年的欺負,看不到哪裡還有,長期更談不上,最後的清朝是最長久的,但放到歷史的長河裡,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無慾金剛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


雖然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草原上的遊牧文明相比於中原王朝的農耕文明都有著地緣和軍事技術等方面的巨大優勢,但並不意味著中原王朝長期被遊牧民族欺負,尤其是漢唐時期,中原王朝一度吊打得遊牧民族懷疑人生。

不過和清朝相比,這些王朝即便能讓遊牧民族跪下唱征服,其統治遊牧民族的效果也是差強人意的。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完成了所有王朝都不曾達到的目標,即徹底解決威脅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問題,結束了中原王朝常年受遊牧民族侵擾的歷史。

那麼同樣是中原王朝,為何清朝能達到如此高的成就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清朝獨一無二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和所有中原王朝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

發源於東北的清朝,是典型的漁獵民族與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有一定的共通之處,這使得清朝統治者對如何統治遊牧民族有更多的心得。

以往的漢家王朝在反制遊牧民族時,其方式無非是軍事打擊、羈縻統治或者政治聯姻,雖然效果很好但具有極強的實效性,一旦皇位流轉,事過境遷,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的優勢會瞬間喪失殆盡。


而清朝不同,雖然也有政治聯姻,但首先清朝和蒙古的聯姻是雙向的,並且將政治聯姻作為國策,這使得清朝對蒙古的統治力空前加強。

再者,清朝創立的八旗制度在征服漠南蒙古後,也大量吸納蒙古青壯年入伍,達到了收割蒙古精英,強化自身統治的目的。

再者,清朝還通過黃教等宗教,對蒙古各部實行誅心之策,使其成為清朝的忠實附庸。

更重要的是,自東北向蒙古高原的擴張方向,相比於中原王朝的自南向北推進有著太多的優勢,清朝由此達到了自動向西橫掃蒙古各部的歷史性壯舉,而在征服漠南蒙古後,清朝實行的盟旗制度以及經濟掠奪等徹底將蒙古打回了原形,杜絕了其聚沙成塔、重新強大的可能。


2、遊牧積重難返

自904年火器第一次運用於戰爭開始,人類便緩緩的進入了熱兵器時期,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專制王朝,自然也是熱兵器的忠實擁躉,其中後期的熱兵器裝備規模達到了清朝軍隊的一半以上。

相比於傳統的冷兵器,火器的巨大爆炸聲以及火光和煙霧,都是對遊牧民族戰馬的強大威懾,這些都使得中原王朝在武器裝備水平上有了質的飛躍。

相比之下,自17世紀以來,從東亞到中亞再到東歐的整個亞歐大陸草原地帶遊牧文明都進入了不可逆轉的衰退期,他們的遊牧領地被沙俄、清朝等帶有近代化特色的政權不斷蠶食,其生命力已經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


此時崛起於中亞地區的準噶爾汗國,雖然屬於衛特拉蒙古中的一支,但其與沙俄及奧斯曼帝國等帝國關係密切,尤其是從奧斯曼帝國走私的武器,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了當時的清朝,所以準噶爾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遊牧民族,而是一個類似於清朝的空前強大的帝國。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東亞蒙古各部盛極而衰並逐漸淪為清朝的附庸也就不足為奇了。

3、沙俄自北而來

清朝能成功收伏蒙古各部,沙俄的擴張功不可沒。

在以往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拉鋸戰中,中原王朝之所以在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仍然無法將遊牧民族趕盡殺絕,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遊牧民族的戰略縱深幾乎無限大。

在遊牧民族遭遇慘敗後,他們可以通過一路向北的狂奔擺脫中原王朝的窮追猛打,並在更北的西伯利亞或是更西的西域地區死灰復燃甚至東山再起。

但沙俄的擴張改變了這一切,自1582年第一批哥薩克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以來,包括貝加爾湖在內的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全部被沙俄侵佔,布里亞特蒙古等部落則遭到毀滅性打擊,遊牧民族向北河向西逃竄的退路被徹底封死。


不僅如此,沙俄還支持準噶爾汗國不斷進攻位於蒙古高原上的喀爾喀蒙古,迫使走投無路的喀爾喀蒙古各部不得不做出抉擇,並最終加入清朝。

而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專制王朝以及第一個邁入近代的王朝,為徹底解決北方邊境問題,在對沙俄對抗中採取了相對保守的策略。而之所以保守,一方面是因為清朝因為準噶爾汗國等的掣肘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是因為清朝想要藉助沙俄的威脅增強蒙古各部對清朝的向心力。

事實證明這種策略取得了空前成功,勢力被沙俄大大削弱的蒙古各部,徹底淪為清朝的附庸無從翻身。而在清朝殺人不見血地統治了200多年後,蒙古各部勢力進一步衰微,徹底被近代化的浪潮所拋棄。


多有疏漏,煩情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縱觀歷史長河,我們可以發現,對於遊牧民族的態度,漢族帝王與滿族帝王有很大的不同。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漢族帝王對周圍的“夷狄”一般抱的是存而不論的蔑視心態,在對遊牧民族的統治方式上,漢族統治者大多采取的是羈糜、軍事打擊等手段,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收一時之效,但卻不能長久。

滿族帝王相對於漢族帝王來說,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外部環境”的關注,因為他們本身出身於“夷狄”,自身的邊疆少數民族身份,使得他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對待和處理邊疆民族問題。與漢族統治者相比,他們知道,要想完全駕馭遊牧民族,只有深入瞭解每個民族的歷史、現狀、內部關係,才能做出更加合適的決策,才能恰到好處地進行統治。

因此,在整個清朝中前期,對邊疆遊牧民族的治理都是不遺餘力的,一方面採取政治聯姻等手段,一方面又輔之以一定的軍事打擊,軟硬兼施下,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要穩固,歷來對中原王朝造成強大威脅的遊牧民族也在康雍乾三代皇帝的打擊之下,完全歸順了清朝。

比如在當時的準噶爾問題上,雖然表面看起來只是清朝邊疆上的一處叛亂而已。但是,乾隆皇帝卻對這個問題看的很清楚,他說道:

“準噶爾地區的穩定卻關係到整個陸地邊疆地區的穩定,準噶爾地勢險要,向南可以控制西藏,向北可以統一蒙古。這個國家的存在關係到西藏和蒙古的穩定。如果不消滅這個汗國,則西藏和蒙古永無寧日。”這一點,雍正皇帝早已指出:“準噶爾一日不除,西藏事一日不妥。”

這種對邊疆遊牧民族的深刻認識,得益於清代帝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專門研究。以乾隆為例,為了更好地處理邊疆問題,他從年輕時候起,就專門下大功夫,深入學習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民族歷史、風俗習慣等。經過數年的學習以及所遺傳的優秀基基因,乾隆逐漸掌握了蒙語、回語、藏語、維語等四門語言,並且都達到了可以與少數民族交流的地步。

利用語言優勢,年輕的乾隆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深入瞭解了西蒙古的歷史,這為他後來出兵掃滅準部積累了巨大的優勢,使他能夠對千變萬化的局勢做出更加精準的決策。

以上所說,固然可以更好地處理邊疆問題,但遠遠還達不到對西部邊疆地區的完全控制,真正將遊牧民族收拾的服服帖帖,對邊疆地區達到牢固控制的效果,則是乾隆時期所實行的“種族滅絕”政策。

在最初平定準噶爾的過程中,乾隆想的是對其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這個政策和漢族帝王處理遊牧民族的方法差不多。但是,征服過程中,這些蒙古部落卻是屢降屢叛,讓乾隆吃盡了苦頭。這使得乾隆看來,僅僅依靠分而治之似乎難以徹底消滅這支蒙古人的力量。他擔心幾十年之後,準噶爾部會再次成為大清的敵人。因此,如何一勞永逸解決這個問題,乾隆不得不再進行思考。最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乾隆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對準噶爾部的蒙古人,實行大屠殺,將不安定的因素扼殺在搖籃之中。

在乾隆的策劃下,後續的平準戰爭中,清軍對蒙古部落展開了大規模的屠殺。大屠殺的結果是蒙古民族一個重要支系的消失,準噶爾四部,在三次平準戰爭中,除了杜爾伯特部因為很早投降清朝,免於被殺外,其他三部幾乎全部被殺掉。據清軍將領明瑞奏稱,經過了他們的屠殺之後,自巴爾呼特嶺到造哈嶺,再到納林廓勒、烏蘭烏蘇這些地方,已經不見一人。其中有一個部落的“幾千頂帳篷,只剩下了三頂。”

這場大屠殺之後,準噶爾蒙古所剩無幾,數千裡間無一瓦剌帳篷,準噶爾作為一個大部落已經不復存在。

通過這種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政策,乾隆換來了西部地區前所未有的牢固控制。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是幾千年來中國努力控制西域的一個完美結果。自漢武帝打通西域以來,中原王朝一直很難在這裡建立直接持久的統治,西域與沒地的聯繫時斷時續。但直到乾隆消滅了這塊土地上最強悍的民族,中央政府才真正在這裡建立了持久有效的統治。才完全解決了兩千多年來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因此,綜上所述,清朝能夠將遊牧民族收拾得服服帖帖,主要得益於他們對外部環境的關注以及在特殊時期所採取的特殊政策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