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邵欽祥是浙江省東陽市花園村黨委書記、花園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曾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改革家、中國功勳村官、2016年度中國農村新聞人物等榮譽。

1954年出生的邵欽祥是個傳奇人物,你是很難想象他從1986年擔任花園村支部書記以來,是怎樣將一個當年只有138戶人家、496名村民的小村莊,逐漸發展建設成如今常住人口6.5萬人、外來人口5萬多人、村域面積12平方公里的特大行政村的。在近40年的時間裡,他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和勤勞汗水演繹出了一個不平凡的傳奇故事,被當地群眾稱為“傳奇書記”。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花園村黨委書記邵欽祥


窮則思變 大力發展經濟村民增收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花園村的前身花園大隊只有120多戶、不到400人。村子很小也很窮,全村人均半畝地,能吃飽肚子就是很幸福的生活。社員家裡照明用的都是柴油或煤油燈,隔壁的馬府大隊因為率先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雖然只有40多戶人家卻購置了一臺柴油發電機,用來發電、照明和碾米,生活方便多了,讓花園很多人羨慕。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40多年了,但邵欽祥對自己結婚時到鄰村馬府大隊借電,中間被村民斷電的故事印象深刻,至今仍記憶猶新。1978年農曆7月18日,是邵欽祥與妻子龔愛花舉辦結婚儀式的大喜日子,晚上需要舉辦宴席,為保證親朋好友們在光亮下用餐,邵欽祥提前與馬府大隊的幹部協商同意後,特意買了幾十米電線,從該大隊發電機房牽到婚宴現場照明。

那天晚上馬府大隊的柴油發電機按時發電了,邵欽祥也沾了光。可沒過多久,正當客人們興高采烈地在明亮的燈光下喝喜酒,品嚐美食時,隔壁馬府大隊的發電機房裡,被“啪”一聲拔走了鏈接這邊的保險盒,頓時婚宴一片漆黑。原來馬府大隊的兩個社員看到邵欽祥的婚宴現場有雪亮的燈光,好生奇怪。你花園哪來的電啊?一看是從馬府接過去的電線,頓感氣惱。“你沒有發電機還擺什麼闊氣?”其中一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動手掐斷了電源。儘管經過交涉,那兩人又主動把電送到了婚宴上,但這件事給邵欽祥觸動很大。他在心裡反覆唸叨一句話:“人窮被人欺,村窮才受氣,求人不如求己。花園的幹部只有擰成一股繩,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富起來,才能超過鄰邊的村子,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件事也成為他之後不斷髮展經濟的內生動力。

有人形象地稱邵欽祥“造蠟燭起家,造服裝發家”。

1979年上半年邵欽祥被大隊社員投票選舉為大隊長。1981年5月,邵欽祥同自己的二哥邵欽培及當時的大隊書記邵福星3人各出資500元,在村子東頭一位村民的兩間土坯屋裡,辦起了一個只有兩臺蠟燭機的蠟燭廠,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到年底,三名股東各分得500元紅利,在當時相當於一個男勞動力好幾年的勞動收入。在隨後到來的春節前,家家戶戶分到蠟燭廠免費贈送的“花園”蠟燭。大年三十的晚上,村民們的家裡點著象徵喜慶的紅蠟燭,看著搖曳的紅光,貧窮的花園人似乎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這年10月份,邵欽祥他們三人又各出資3000元,租用村裡老祠堂開辦了一家服裝廠,由他任廠長。沒過幾年,村民們看見辦服裝廠有利可圖,紛紛要求入股。邵欽祥同另外幾名合夥人一商量,又增加了本村6人為股東,服裝廠的資本總額達到了36.6萬元,又從銀行貸款5萬元,總數超過40萬元。為了擴大生產,服裝廠開始擴招員工,總人數一下子增加到60人。

服裝廠上上下下都很心齊,當時每件呢子服裝可賺到10元錢,這讓大夥在內心裡都充滿信心和希望,因此鉚著勁兒幹。

為打開服裝銷路,邵欽祥帶了一名業務員,先後輾到山東、山西、陝西、江蘇、河北、湖南、湖北、北京等地,在27天時間跑遍了20多個省、市,瞭解市場行情,與商家洽談供貨業務。之後,又到杭州、上海、無錫、貴州、徐州等城市聯繫銷售業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與武漢宏偉商場達成了銷售2000件呢子服裝的協議,可沒過多久,對方因銷售員的個人原因而將2160件呢料服裝全部退回,一件不留,造成產品積壓。

轉眼到了1982年冬天,邵欽祥決定必須在春節前將積壓的服裝全部賣出去,否則就無法再生產。他同另外兩名股東兵分三路,向北方進發,分別到山東兗州、陝西西安和江蘇徐州三個城市推銷服裝。最終在1983年春節前將2160件服裝全部出售。可結果一算賬,整整虧了3.5萬元,分攤後每股虧損3000元。

“我們辦廠缺少經驗,交了學費並不奇怪。辦廠虧了,終究還得再賺回來,不願繼續合股的,可以退股,本金照退,利息照付。”邵欽祥對其他股東說。

1983年初,決定留下來的人按規定每股再增資3000元。同時每個股東要核定銷售額,自己跑銷售,一定要在商海里學會游泳的本領。就是在這一年,邵欽祥帶領大夥闖商海求生路,歷經了商海風浪及顛簸,終於使花園服裝廠扭虧為盈,填補了第一年的虧損,同時還盈利7萬元,使每股分紅達到4500元。自帶縫紉機進廠的員工由最初的18人增加到9個組178人。

邵欽祥正準備大幹的時候,萬萬沒想到1984年的春節剛過,服裝廠的11個股東出現了一次大裂變,有7人相繼撤資退股後獨立辦廠。

那段時間,邵欽祥很苦惱,自己處處吃苦在前,獲得的收益大家平分。合作得好好的,怎麼一下子又就四分五裂,走了那多股東呢?經打聽才知道,這些股東不僅掌握了製衣技術,還在外面推銷時與客戶建立了人際關係,掌握了市場行情,想自己單幹,賺更多的錢。

邵欽祥倒也開明,積極鼓勵、幫助大家辦廠。兩年內,一個小小的花園村竟然雨後春筍般地開辦了20多家個體服裝廠。經過痛定思痛之後,邵欽祥對留下來的幾位股東進行了整頓。又開始實施了一些新的舉措。對內:招兵買馬,凝聚人心,加強管理,保質保量地擴大生產。對外:在江蘇省徐州市嘗試著將銷售方式從商家代銷,變為廠家在商場租賃櫃檯派營業員進行直銷。花園服裝廠創辦後的第三年,利潤竟然突破了50萬元大關。這對當時正處於貧困階段的花園村民來說,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之後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邵欽祥吃盡了苦頭,進呢料時被對方用積壓品當正品坑過。為節省住宿費開支,白天外出推銷產品或收款,晚上在硬座車廂的座位下鋪張塑料布當床睡。還經常花一元錢晚上住在浴室裡。到上海送貨時預定的地下室招待所因超過晚上12點不給開大門,他和另一名工作人員在貨車的頂部和衣而睡,早晨起來時渾身都是露水。捱餓是經常事,有時連續幾天每天都只吃一頓飯。

當年東陽有好幾千家服裝廠,每年新創辦的服裝廠就有好幾百家,同時倒下的也有好幾百家。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邵欽祥瞄準了地處橫店鎮屏巖一家專做西服的服裝廠,這家企業因經營不善生產處於虧損狀態,被邵欽祥收購後很快扭虧為盈,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邵欽祥帶領服裝廠穩步發展的時候,花園村老支書邵福星提出退位,他向上級黨組織推薦讓邵欽祥來當花園村勤勞致富的帶頭人。經過上級組織考察和投票選舉,1986年6月,邵欽祥當選花園村黨支部書記。

1989年後,另外兩名股東相繼退股,邵欽祥開始單打獨鬥。他不急不燥,瞄準市場行情,不放過每一個發展機會,又相繼辦起了磚瓦廠、甜菊糖甙廠、磁鋼廠、鎖廠、電子器材廠、吹塑廠等大大小小7家企業。

凡是投資少、見效快的“短、平、快”項目,邵欽祥都會抓住時機,迎刃而上。

1991年7月,邵欽祥以自己先前創辦的8家企業為骨幹,聯合村裡46家個體、合夥企業,在金華市第一家成立村級工業公司——花園工業公司。他和村政結合為一體,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這一新鮮事物的出現還推進了農村村級行政體制改革。

就在這一年,花園工業公司年產值到達了1058萬元,創利稅100多萬元。不僅保證了花園村民100%就地就近就業,還吸納了好幾百名鄰村和外來人員到花園村就業。

之後,邵欽祥大手筆地制定了並實施了新的發展計劃,令世人刮目相看。1992年建成了一個佔地24310平方米、建築面積15600平方米的新型工業區。除廠房外,還有綜合樓、食堂、賓館、廣場綠化等配套設施,集現代生產、生活、辦公休閒於一體。工業區內除了花園服裝廠,又創辦了洗衣廠、彩印廠、電子器材廠等企業,員工達到1300餘人,固定資產總額1453萬元。這年底,工業區實現產值3000餘萬元、利稅299萬元,分別是上一年的三倍。

1993年初,邵欽祥以敏銳的眼光看中了緊靠039省道交通便利的優勢,收購了花園村鄰近原南馬區磚瓦廠的64畝土地,又徵用26畝連接土地,創辦了貿易公司、磁鋼廠、火腿食品廠、建築裝潢公司等企業,成功開闢了花園村第二個工業基地。

當邵欽祥獲悉國際上有大量閒散資金欲找投資渠道時,他立馬通過各種關係,引進了數百萬元外資,同時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創辦了兩家中外合資企業:榮祥製衣和偉祥印刷兩個有限公司,為花園村走向世界建立了橋頭堡。

邵欽祥利用原來的民間資金成功嫁接國外資本,共生共榮,相互促進,使花園村的經濟發展有了更加強勁的勢頭。

1993年7月15日,一個集科、工、農、貿為一體的浙江花園工貿集團公司應運而生,集團擁有各類企業34家。其中,緊密層企業18家。1995年11月8日,花園集團被農業部授予“首批全國鄉鎮企業集團”稱號。就在這一年,花園集團的產值達到了3億元,實現利稅28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9126元,按照國家制定的人均年收入800美元即6000多元人民幣的總體“小康”標準來評價,花園村已提前進入了“小康”社會。因此,花園村當年被浙江省政府評為“小康示範村”。

邵欽祥奮鬥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他又作出了影響花園集團今後走向的重大投資決策。在時任中科院常務副院長路甬祥的推薦和協調下,1997年初,花園集團和中科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共同組建了北京維迪通化學有限公司。花園集團方投資280萬元,感光化學研究所出資200萬元,在北京大興縣徵地30畝,創建了“北京—花園科技小區”,吸引了大批生物化學高科技人員參與當時在國際上由瑞士羅氏公司、德國巴斯夫公司、荷蘭蘇威公司和杜發公司等四大公司壟斷,在我國尚屬空白的維生素D3中試。

該項目已經過17年的研發,但一直尚未成功。很快,花園集團又追加投資800萬元,可中試是否成功還是一個未知數。花園村議論四起,許多村民為邵欽祥捏了一把汗。一位好心人曾勸邵欽祥:“你可要慎重行事,一千多萬的投資還不見成效,會不會是個無底洞?”還有的人背後議論道:“一個農民賺筆錢花花就行了,還搞什麼高科技?大把大把的鈔票說不定就扔進大海里打了水漂。”

邵欽祥沒有退卻,他清醒地認識到:花園集團要想持續發展,必須依靠高科技來支撐,帶動和提升相關產業的發展。

到了1999年5月,維生素D3中試仍然沒成功,邵欽祥開始焦急。他經過精心思考後果斷作出決定:把中試項目搬回花園老家,投入車間化生產。並立即組建維生素D3項目籌備組,於這年7月份將廠房建成,並將面臨破產的江西省第二化肥廠9名工程技術人員全部聘用到花園集團公司,參與維生素D3產品研發。

經過科技人員的艱苦努力,同年9月,維生素D3終於在北京中試成功。同年12月維生素D3通過了浙江省新產品技術鑑定並批量投放市場。2000年5月,花園集團公司出資2000萬元向感光化學研究所一次性買斷了維生素D3的新工藝中試成果,在花園村快速建成了一條年產6噸維生素D3生產線,每年可實現利潤5600萬元以上。2001年8月,維生素D3終於在花園村投入了工業化大生產。

邵欽祥緊緊抓住歷史機遇,馬不停蹄地對維生素D3的生產經營、科研進行創新,於2002年初根據市場需求,在杭州下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區徵地70畝,投資2億元,建設年產10噸維生素D3結晶和2000噸飼料添加劑項目。2004年11月,杭州下沙兩條生產線同時投產,可仍然滿足不了國內外用戶購買維生素D3飼料添加劑的需求。

僅僅幾年時間,花園集團生產的維生素D3以80%的總量外銷,佔領了國際市場65%的份額,成為全世界生產該產品的龍頭老大。

2003年9月,以生產維生素D3及飼料添加劑為主的浙江花園生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並於2014年10月9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花園集團的支柱產業之一,已是全球最大的維生素D3生產和銷售基地。

經過26年的發展,如今花園集團旗下已擁有50家全資和控股公司,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中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

2004年4月,正當邵欽祥帶著花園村民向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邁進的時候,東陽政府對全市農村行政區域進行調整,在花園村周邊的馬府、南山、西田等9個行政村與花園村合併,重組10個自然村建成了一個大花園村,人口猛增加到4300多人,版圖面積由原來的0.99平方公里擴大到5平方公里。這年的12月份,並村後的第一次黨員大會上,邵欽祥全票當選村黨委書記。

2017年3月,東陽市再次對農村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又將周邊環龍、柳塘、渼陂下等9個行政村建制撤銷,併入花園村,全村人口猛增到13800人,版圖面積擴大到12平方公里。

19個行政村合併到一起,人口增加了20多倍,村域面積擴大了10多倍。大花園村的舊村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怎樣讓村集體經濟強起來,讓全體村民富起來,成了邵欽祥思考的頭等大事。

東陽市具有雕刻紅木傢俱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邵欽祥的大腦裡逐漸形成了一個發展村集體的思路:開發紅木傢俱製造和銷售產業。經過村“兩委”會討論和村民代表大會審議表決後,2010年12月,投資2億元、建築面積達9萬平方米的花園紅木傢俱城一期建成開業。之後幾年,花園又投入20多億元相繼進行了六期工程建設,如今建築面積近50萬平方米的紅木傢俱城已成型,品牌經營戶達2300多戶。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花園村建成了紅木產業園,並形成了較大規模,佔地1.2平方公里。園區內不僅有國內建築面積最大的紅木傢俱銷售市場、3.5公里的紅木長廊,還有高檔紅木板材市場、從東南亞進口的紅木原木交易市場、紅木傢俱雕刻油漆中心、物流中心等,每年從這裡製造、銷售的紅木傢俱數不勝數。不論是生產經營規模,還是從事生產經銷人員,在全國絕無僅有。因此,被農業部授予“中國紅木傢俱第一村”。

紅木傢俱的生產經營,已成為花園村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個體、私營企業迅猛發展,2018年底,花園村全村個私工商戶3508家、其中私營企業1800家、規模以上企業92家;與紅木產業相關的佔70%左右,其中生產經營紅木傢俱規模以上企業18家。不僅為本村4800名具有勞動能力的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還吸引了湖南、貴州、湖北等外省的5.2萬人到花園村創業就業。

經過邵欽祥近40年鍥而不捨的努力,花園村已形成生物醫藥、基礎材料、新能源、新型材料、建築房產、包裝彩印、紅木傢俱、電子科技、現代農業、旅遊商貿、教育衛生、火腿食品等產業發展格局,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18年,全村實現產值546億元、其中,村集體收入5.9億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20億元。

改善民生 讓全體村民過上好日子

很少人清楚,老花園村並沒有集體企業,花園集團是邵欽祥佔大股的民營企業。但邵欽祥不是獨享財富的人,30多年來,他默默地拿出20多億元資金,不停地投資村裡的道路、公園、學校、體育場、綠化、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困難戶的新房、全村的環衛保潔、家家戶戶裝的電腦、太陽能熱水器等等,都是他資助的。

邵欽祥從1981年辦廠開始,他每年從企業獲得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用於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1982年,出資做三級電灌站,1700多米的渠道,1983年他投資2萬元創辦了村幼兒園。1984年出資1.5萬元為全村村民家家戶戶安裝了自來水。1985年他又出資2.4萬元建造和安裝了發電機組,讓全體村民晚上不再用煤油燈照明。也是在這一年,因服裝廠利潤豐厚,邵欽祥動員合夥人出資給村裡建設了一個漂亮的大禮堂,供村民開會、看電影和文藝演出。這座建築面積為1191平米的影劇院於3月份動工,村民們紛紛參加義務勞動,當年12月份就竣工完成,直到2014年才並新的花園劇院替代。在總造價16.4萬元資金中,邵欽祥捐資7.7萬元,邵欽培捐資5.7萬元,邵天雲捐資3萬元。他們3人的義舉,在當時的花園村贏得了村民廣泛的讚揚聲。

1986年,邵欽祥又捐資將花園村通往南馬鎮的2公里機耕路由彎曲改直成1公里,路基從1.5米擴寬成4.5米,並鋪上砂石,使全體村民外出的唯一通道由泥巴路變成了下雨可以通行的砂石路。九十年代變成水泥路,2016年刷黑成高等級柏油路,取名“陽光路”。

花園村水利基礎設施落後,加之氣候特殊,十年九旱,村民農作連年欠收,甚至絕產,邵欽祥又慷慨捐資,興修三級提灌站水利工程,使糧食種植有了充足的水源灌溉,連年豐收。

花園村民的飲用水主要依賴坐落於塘田的一口老井,一旦遇到乾旱水源減少,就要到鄰村馬府去挑水吃。馬府村民用水本來就很緊張,花園村民還要去爭水吃,難免會鬧不愉快。邵欽祥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儘快解決花園村民飲用水問題列入了他的重要日程。他多次花費重金聘請專業打井隊勘測水源,相繼打了10口水井,全體村民的基本生活用水有了保障。

地下水硬,長期飲用對身體不利。邵欽祥大腦裡又冒出一個想法:將鄰近水庫的天然水引到花園村,徹底解決村民的飲用水問題。他出資100萬元用來加固紫溪水庫的堤壩,然後再沿途深埋3500米管道將庫水源源不斷引到花園村蓄水池。後來又相繼建成2個水庫和自來水廠,使花園村民的日常用水和生產用水有了充分的保障。邵欽祥還出資聘請權威機構定時對花園村自來水廠的水質進行嚴格檢測,全村村民的飲用水質不僅達標,還遠遠超過一般自來水廠的水質。

1987年,邵欽祥打算對花園村進行改造,他根據“全面規劃,合理佈局,整體拆遷,分步實施”的新農村建設方案,邀請東陽市城建局和杭州大學科學與規劃系對全村實施了全面的勘測和設計。這時期間,幾個合夥人之間產生了嚴重分歧。

有一天上午,合夥人之一的邵天雲找到邵欽祥,氣沖沖地質問道:“你是想辦企業,還是想成為慈善家?”

“企業要辦,還要不斷髮展壯大,可幫幫村民也是應該的嘛。”邵欽祥很坦誠地回答道。

“我們即不是政府,也不是慈善機構,入股是想賺錢,可你將我們辛辛苦苦掙來的利潤沒完沒了地無償拿到村裡辦事,得不償失呀?”邵天雲頗為激動地問道。

“話不能這麼說,一人富不算富,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才有意思。我是村黨支部書記,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全村群眾,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邵欽祥說。

“我說不服你,也說不過你,你當你的慈善家,我過我的獨木橋,我要退股!”邵天雲越說越生氣。

邵欽祥本想挽留他,可見對方的態度十分堅決,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好同意他退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沒過多久,二哥邵欽培也提出自己想去徐州的幾個商場單幹。邵欽祥只好應允。

邵欽祥雖然成了光桿司令,但他要幫全村人過上好日子的決心未變。

從1988年開始,花園村的舊村改造拉開序幕,邵欽祥從自己企業的利潤中拿出了一部分錢,採取補貼的方式鼓勵村民自拆舊房,按統一的規劃自建新房。

身為村黨支部書記的邵欽祥時刻關注著村裡的弱勢群體。村民邵宏躍的孩子患小兒麻痺症,花費了家裡的所有積蓄,經濟十分困難,邵欽祥出資為他家建了一棟新房。村民邵龍高兩歲的女兒因患重病住院,花費了一大筆醫療費。為了統一規劃,他家的舊房拆掉後,邵欽祥馬上給他送去建房所需的紅磚。其他舊房改造的村民遇到困難向邵欽祥借錢時,他都盡力滿足,除借錢外,還會另外送給幾千元錢作為補助,受過他幫助的村民感動不已。

1997年底,邵欽祥完成了花園村的舊村改造計劃,讓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樓房。同時還建造了花園村農民公園。

邵欽祥相繼出資建設花園村的公共基礎建設,改造擴寬了6條28至32米的混凝土大道,還相繼建設了4個廣場、一個圖書館、1所幼兒園、1箇中等職業技校、2個醫務室、一個環衛處等。上世紀九十年代來,道路的硬化、空地綠化、路燈亮化、飲用水純淨化、垃圾處理無害化、已成為當時花園村現代化文明的標誌。

進入21世紀後,花園村民率先過上小康生活,花園集團又投入500萬元,新建了一座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施設一流、環境優美的新幼兒園,聘請了高素質的幼師。幼兒園實行24小時服務,村民的孩子可以全託、日託、假日託,非常方便。

2004年花園村與另外9個村合併後,邵欽祥又出資進行了大村莊整體規劃,並從2005年開始流轉村民土地,陸續對10個村的村民住宅提檔升級進行重建,紅瓦白牆,統一整齊,到2013年定型。2017年並進另外9個村後,又相繼拆除舊的住宅,予以搬遷,在花園村建新房。

大花園村民住宅從2005年5月開始重建,邵欽祥個人及村集體先後投資12億元,用了14年時間,將每個原建制村的村民住宅建成一個小區,19個小區形成一個社區,佔地1.8平方公里,共4681戶人家,全村主要道路都已由高等級柏油路相連接。每戶村民住宅佔地100多平米,大多數為三層,建築面積300至400平方米。通常一樓為門面房,自己經營或出租。還有4層、5層,最高6層的住宅,最大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小面積的村民住宅價值300萬元以上,最高的價值1000多萬元。

記者在花園村採訪時的一天下午,來到方店小區村民陳小芳的家,這是一棟連體住宅村民住房,上下4層,每層200平方米。一樓為三大間門面房,出租給外地人做生意,每間房子一年2.4萬元租金,二樓和三樓各三室兩廳兩衛,由自己家人居住,4樓有4個臥室,分別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1966年出生的陳小芳熱情地給記者介紹道,她家是2004年由原方店村合併過來的,當時一雙兒女尚未成年,一家4口人才分得一畝多地。現在的住房是2017年投資100多萬元建的,價值700多萬元。女兒方園曉從寧波大學畢業後,2011年回花園村附近的南馬小學當老師,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如今成家了還有了孩子。陳小芳的丈夫和兒子會木工,長期在村裡打工,有時還承包工程,一家人每年有30多萬元純收入。提起現在的生活,陳小芳滿臉笑容道:“這都是邵欽祥書記為我們造的福,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花園村村民的人可支配收入從1978的87元增加到2018年的12.6萬元,40年的時間增長了1448倍。如今在花園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家產500萬以下是貧困戶,1000萬元剛起步,5000萬元才算富,一個億以上才算富裕戶。”

“發展村集體經濟,不斷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村級黨組織的首要任務。生活保障靠集體,但致富增收靠自己。”邵欽祥說。

花園村從邵欽祥擔任村支部書記至今,用於改善民生的開支已達40多億元。

“村集體從建設紅木傢俱產業園,每年有了數億元經濟收入後,有一大半用於了民生開支。”花園村黨委副書記郭進武介紹道。村莊規模越來越大,建設越來越好,花園村已形成了紅木傢俱城、花園商業中心、糧油農貿城、花園大廈、服裝一條街、紅木一條街、飲食一條街、百貨小吃一條街、建材多條街為主的商業服務經濟圈。3000畝花園農業生態園、健身休閒公園、吉祥湖音樂噴泉和水幕電影、福祥湖、中國農村博物館、中華百村圖、南山寺佛教文化園、福山勝境、花園牡丹園、桂花園、荷花園、花園遊樂園以及學生實踐基地等生態旅遊觀光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4A級旅遊景區,全面提升了花園村的新農村建設品位。

1956年出生的邵有木老人今年已60多歲了,雖然早已到了退休年齡,但仍然在村便民服務中心“發揮餘熱”。這位於1985年至2004年,在花園村委會任職20年村幹部的老黨員見證了花園村的發展變化。談起花園村的民生改善時,他一臉燦爛,扳著手指頭一件一件的給記者介紹道:“花園村民享有建房補貼、獎學金、創業基金、數字電視單雙向收費、電話月租費、特困戶補助等30多項集體福利。村民除享受失地農民保險外,參加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等都由村集體統一支付。看病在本村田氏醫院就近解決,除城鄉居民醫保報銷外,自費部分的50%由村集體二次報銷,個人出資很少。”

他停頓了一會又接著說:“村民子女從幼兒園到高中上學都可以在本村就讀,而且我們推行的是16年義務教育,學費和書雜費都由村集體負擔。回村創業的博士研究生,村集體每年獎勵5萬元,碩士研究生每年獎勵2萬元,本科生每年獎勵1萬元。”

“養老的問題是怎麼解決呢?”記者問道。

“實行是居家養老,村集體對80至89歲的老人每年補貼2000元,90至99歲老人每年補貼5000元,10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補貼1萬元。”

記者穿梭於花園村,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街道、建築風格獨特的村民住宅、別墅、高樓大廈,幼兒園,小學,高中,醫院,星級酒店,大型遊樂場,各類市場、廣場、劇院、高層辦公樓、水中音樂噴泉、街道紅綠燈……,你很難想象到這裡是由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演變而來的,經濟收入、建築規模和現代化程度比中西部山區的一個縣城還要大,完全顛覆了“村莊”的概念。

黨建引領 “三治融合”全村穩定和諧

花園村現有563名黨員,村黨委下設了6個黨支部。每個支部都配備了3至4名支委委員和一名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其中有4個黨支部書記由村黨委員兼職。村“兩委”班子成員共有32人,其中黨委委員12人,村委委員7人。6個支部的書記、副書記、支部委員13人都是班子組成人員。村“兩委”班子成員中除專職副書記郭進武脫產工作,在村裡領工資外,其他人員都是義務勞動,不領一分錢工資報酬。邵欽祥說:農村的黨建核心是選好人、用好人、育好人、管好人。沒有一個好的班子,一切都是空談,村級基層黨組織也產生不了向心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他選人、用人有4個基本標準:必須自家的經濟實力很強;必須具有良好的人品,為人公道正派;必須有工作能力;必須辦事公正、公平、公開。有人形象地概括為:有德無才的人不能用,有才無德的人也不能用,無德無才的人更不能用。既有德又有才的人才能用。

花園村黨委副書記郭進武就是邵欽祥‘慧眼識才’選拔出來的。1972年出生的他,2004年起在花園村任民兵連長,2008年任村糧油商貿城副總經理、總經理。大家反映郭進武不僅人品好,有能力,還很有經濟頭腦。2010年在邵欽祥的提議下,經組織考核,黨員投票選舉,將郭進武提拔為村黨委副書記,兼村農業開發公司董事長。第二年6月,又確定為花園村黨委專職副書記,負責處理全村黨務、村務等日常工作。他不僅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而且為人謙和、厚道、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地完成黨委的工作安排部署。還全心全意地為村民服好務,熱心、細心、耐心、公正,在村民中贏得了廣泛讚譽。

邵欽祥擔任花園村黨支部(黨委)書記30多年來選拔、任用幹部包括村民代表,一個根本的出發點是:群眾對你的工作滿意就繼續幹,群眾不滿意的就下來,重新換人。渼坡下小區居民對支部班子的工作不滿意,邵欽祥實地走訪調查,兩年時間對支部班子調整了3次,一直到群眾滿意為止。

2017年3月,花園村委進行選舉村民代表,有個小區候選人與邵欽祥私交很好,名單報到他的辦公室後,有人反映這個候選人的私心重不適合當村民代表,邵欽祥毫不留情地將他的名字從名單中劃掉,重新考察換人。

花園村建立了村級黨校,每個月都要對全村黨員進行黨的知識和方針、政策輪訓。村黨委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推進“6+1”標準化建設。深化“五星積分”制度,建設黨群服務中心。規範黨建宣傳欄,設立黨員志願服務站,建立黨員群眾聯繫制度和黨建目標責任制,實行星級黨支部評定等舉措,全村黨建逐漸升級,全體黨員意識逐步增強,黨性修養不斷提高。村黨委規定,全村每名黨員聯繫10戶村民,結成幫扶對子,幫思想、幫致富、幫和諧、幫素質等等。在邵欽祥的模範作用下,花園村不論是治危拆違,還是舊村改造中,黨員幹部在困難面前主動上,帶頭作為,在利益面前朝紛紛朝後退。南山小區進行舊村改造時,時任村主任郭鳴鹿帶頭拆掉自家的老房,新宅基地實行公開抓鬮,最好的位置他沒被抓到,毫無怨言。還主動拆掉了一年有20多萬元經濟收入的木線棚。新併入的樂業村實施整村搬遷,安排宅基地時,村務負責人陳高平一讓再讓,讓村民先選。

邵欽祥說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是村黨委義不容辭的責任。花園村民戶籍辦理、外來人口登記、醫保報銷等事項,都能在村委會大樓一樓便民服務中心快速辦結。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村裡以“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模式,將原來村級16項代辦服務事項增加到9大類、164項,其中95%項實現“最多跑一次。”

2016年7月,花園村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6萬多人居住的一個大村莊,怎樣進行綜合治理,確保平安、穩定、和諧,也是邵欽祥一直在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從他1986擔任花園村黨支部書記起,逐步實行了“村民自治、依法治村、依德治村”的“三治融合”,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全村保持30多年“矛盾不上交,糾紛不出村,村民零上訪”的狀態。

花園村將19個小區中每48戶村民劃分成一個村民小組,組長由村民民主投票產生。最大的一個小區設有14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96個村民小組,小組長為村民代表大會成員。黨員中每5人民主推舉一名黨代表,參加村民代表大會。村裡重大決策不是邵欽祥一個人說了算,而是經過多方協商,村“兩委”反覆研究,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形成高度統一後再作決策。2005年5月至2019年間,花園村進行19個村的舊房拆遷、小區重建時,2005年一年間邵欽祥曾主持召開了268個會議進行反覆討論,並多次將方案經過村民代表大會審議,投票表決後,才付諸實施。宅基地的分配上往往最容易出現矛盾,邵欽祥號召在利益上黨員要讓著群眾。村民在地理位置的分配上實行抓鬮的辦法,誰抓到哪裡就建在哪裡,對誰都公平,村裡決未搞一起暗箱操作,沒有因此引發一起群眾上訪。

花園村委會起草經多次修改完善,並經過村民代表審議通過的《花園村村規民約》共45條。從“社會治安”、“村風民俗”、“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人才政策和獎勵制度”、“違反村規民約的處理原則”、“其他”共六大類,對全村的村務、政務、村風等進行了詳細規定,成為全村開展村民自治的大綱和村民行為自我約束的準則。該村的村規民約中有一條規定特別顯眼:本村村民與外來人員發生糾紛時,首先處理本村村民。村裡黨員幹部與村民發生糾紛時,首先處理黨員幹部。村規民約在執行過程中,有3戶村民違反規定,經村委會討論決定,暫緩其享受村裡的各種優惠福利待遇2個月,按要求整改驗收後才予以恢復。

邵欽祥說:“村民自治形象地理解就是村民自己管理自己。制定一個讓大夥都能接受的村規民約約束各自的行為,前提條件是一切村務、事務必須公正、公平、公開。如果村“兩委”決策、辦事不一碗水端平,脫離群眾,不堅持原則,就會出現矛盾和糾紛,引起上訪,導致不安定。”

原環龍村於2017年合併到花園村之前就是一個矛盾十分突出的行政村。1993、1994這幾年,村“兩委”將村集體的250畝機動地承包給外地人辦廠,可每平方米的租金定價才2.5元、2.8元,最高才3元,而且多年不變。這麼低的租金有的外來戶還賴著不交。村裡到處汙水橫流,環境很差,群眾意見很大,一些村民多次到省、市上訪。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還曾作過批示,東陽市組成工作組駐村處理了大半年也沒見多大成效。2017年3月,該村合併到花園村的第二天,邵欽祥就到該村實地調查,詳細瞭解情況,及時起草了一個整治方案,經過村“兩委”反覆討論,並經村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開始執行。村裡規定:所有經營戶必須將之前的租金按原租房協議約定的標準補齊。從2017年起租金提高到每平米80元,2018年之後集體建的廠房每平方租金160元,個人建的廠房每平方米按120元交納,所有收益都上交花園村集體。對不按規定補交租金的拉閘停電、停水,責令停產。告示一出,所有經營戶都按規定補交了房租達一億多元。村委會又通過正常途徑到當地國土資源局申辦了土地性質變更,轉為花園村集體所有。之後用這些土地建成了2個工業園區,每年僅土地出租金就為村集體增加了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

位於花園村花園小區的一幢六層的法治大樓特別顯眼,樓內設有村武裝部、法務部、保衛部、調解委員會等機構,還有30人的村消防隊,24小時有人值班,每年度處理20至30 起本村及南馬鎮的火警。為方便村民學法用法,花園村設立了由2名法律碩士研究生、4名法律專業本科生、10名常駐工作人員組成的法律事務部,義務為村民簽訂合同提供法律諮詢,負責制定從受理、調查處理到歸檔等一套規範程序,全權處理本村各類爭議糾紛案件。村裡還成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小組,下設治保委員會、人民調解委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小組、外來人口工作領導小組等。這支200多人的隊伍,承擔著全村治安管理的重任。還在村內街巷、廣場等公共空間安裝了3200多個電子監控探頭,在監控室內可實施同屏觀察60個區間的畫面。保衛部每天派出18名治安員24小時輪流在村域範圍內巡邏,及時處置突發事件。

花園村的矛盾化解實行“四級調解機制”,村民之間如發生矛盾糾紛,先由小區負責人組織小組長、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組成調解小組,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報村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不服的,涉及到財產糾紛、經濟糾紛、交通事故等重大問題,黨委書記邵欽祥親自調解。如果還調解不成,村裡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由雙方當事人上臺陳述各自的事實和理由,然後由村民代表投票表決誰對誰錯。此表決結果為最終評判,雙方當事人必須自覺遵守。當事人雙方還可以選擇民事訴訟,由村法務部免費提供訴訟代理,用法律途徑予以解決雙方之間糾紛。

馬府小區有位姓胡的村民與兒媳之間經常發生糾紛,雖經小區和村調解委員會多次調解,但反覆發生矛盾。邵欽祥得知此事後將兩人叫到村委會,耐心細緻地做雙方的思想工作,指出了雙方各自存在的缺點和問題,重點批評了那位兒媳婦。從此婆媳之間關係大為好轉,再不像以前那樣經常鬧得不可開交。

“我們村也經常發生矛盾糾紛,但我們運用法治思維和村民自治方式,儘可能把一些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盡最大努力不讓每起矛盾糾紛激化,引起村民上訪。”邵欽祥介紹道。

邵欽祥覺得不斷提升全體村民的人品、道德水準、綜合素質,是保持全村穩定、和諧的基礎,需要長期抓下去。村委會起草了《村民道德公約》,徵求村民意見後反覆修改,並經村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施行。《村民道德公約》對村民尊老愛幼、鄰里團結、文明用語、環境衛生等鄉土傳統和鄉村建設規劃等現代秩序進行了詳細規定。邵欽祥還邀請花園籍在外工作退休回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幾名在本村任過職的老幹部,組成“鄉賢理事會”,定期向村民宣講道德典範、文明生活方式和習慣,收集道德模範家庭和個人在村裡廣泛宣傳。村裡定期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十大賢惠媳婦”、“十大文明村民”評比活動,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獎金為4萬、3萬、2 萬元不等。通過表彰獎勵,傳遞道德正能量,引導全體村民愛黨愛國、積極向上、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記者來到方店小區“五好文明家庭”方升潭的家裡採訪,門前小院及室內外乾淨整潔,就連廚房裡的各類用具也擺放有序,一塵不染。夫妻二人熱情禮貌地介紹了他們家的有關情況:兩個女兒已出嫁,兒子才大學畢業,還未成家。一棟3層住宅中一、二層自己住,三樓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一家人生活很富裕,也很幸福。方升潭1954年出生,是原方店村支部書記,2004年撤村合併後任花園村黨委副書記,2014年退休後仍然聯繫10戶村民,共創文明村民。

花園村不斷強化德治的力量,堅持用村民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引到村民講道德,守道德,推進文明村風、家風、民風的養成和不斷提升。村民自覺實行包衛生,包綠化,包美化的“門前三包”和垃圾袋裝化並實現垃圾分類,從2018年開始,全村實施了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炮竹。

“三治融合”為特點的綜合治理在花園村取得顯著成效,邵欽祥擔任村黨組織負責人至今30多年來,全村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也沒有一人上訪。被司法部、民政部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還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文明村”。

“到‘十三五’末,花園村力爭實現經濟總產量700億元,其中花園集團和村集體、個體工商戶各350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萬元。把花園村建設成‘世界名村’、‘世界強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花很大的力氣。”邵欽祥說。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2) 邵欽祥在認真學習黨章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3) 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學習新的經營管理方法,是邵欽祥多年堅持的習慣。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4) 邵欽祥每天走進辦公樓前,習慣性在院中走一圈。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5) 邵欽祥每天早晨七點半前準時到辦公樓上班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6) 在花園集團公司辦公大樓一樓大廳,邵欽祥認真接待處理村民反映情況。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7) 邵欽祥同村黨委的同志認真研究村“兩委”工作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8) 邵欽祥認真聽取村裡黨員提出的合理化建議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9) 邵欽祥每天要用很多時間處理村裡的工作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10) 邵欽祥接受記者訪談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11) 花園村獲得的國家級榮譽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12) 花園村獲得的國家級榮譽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13) 花園村獲得的國家級榮譽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14) 花園村獲得的國家級榮譽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15) 花園村村貌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16) 花園村村貌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17) 花園村村貌


《全國著名村書記13》邵欽祥:“傳奇書記”帶領村民建富裕村

(18) 花園村村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