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常德盛是江蘇省常熟市蔣巷村黨委書記,當選黨的十六大、十八大全國代表,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重大典型、全國“十佳村官”、全國“十佳功勳村官”、全國“創業之星”等榮譽。2014年獲得聯合國環境署、世界生態環境協會頒發的“世界最美村莊建設領軍人物獎”。2009、2014、2019年三次被邀請到北京參加建國60、65、70週年國慶慶典活動,2015年被邀請到北京參加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 全國黨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

生於1944年的常德盛,從1966年擔任蔣巷大隊大隊長至今53年、1973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至今46年,在全國69萬多個行政村中頗為少見。他帶領村民用10年時間消滅釘螺,告別了當時700多名村民中有90%的人患吸血蟲病的歷史。又用了10年時間,帶領大家肩挑背扛挖渠墊土,用淤泥抬高水田60公分, 將1700多畝稻田改造成“海綿田”,創下了畝產超噸糧的記錄。創新耕作方法,改革種植模式,將水稻靠化肥作肥料轉變為生態種植。成立常盛集團公司發展鄉村工業,為村集體創造了10多億經濟收入。成立旅遊公司,建設生態園,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創造了“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一二三產業融合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把蔣巷村建成了全體村民戶戶有別墅、人人有股份,人均可支配收入近6萬元的小康幸福村。

艱苦創業 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

蔣巷村位於常熟、崑山、太倉三市交界處的陽澄湖畔,與沙家浜相鄰,只有幾公里的路程。本應是江南魚米之鄉,可因地勢低窪,形同沼澤地。上世紀60年代,這個村連自行車的路都沒有。過去這裡“小雨水汪汪,大雨白茫茫”,老百姓缺衣少食,日子過得十分艱辛。儘管黨和政府給予了很大的關懷,但還是因“窮土惡水一條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一斤黃金一斤谷,一天一頓糠菜粥,臉黃肚大皮包骨,三更半夜有人哭”、“蔣巷澤塢鍋底塘,十年九澇一澇荒,泥垛牆,茅草房,樹皮草根拌青糠”。這些民謠是蔣巷村當年的真實寫照。當時,蔣巷大隊的糧食產量只有2、300斤,遇到連陰雨季節,莊稼泡在水中,大大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很多收成不好的年景,社員們靠吃國家返銷糧維持生計。

1966年9月,22歲的小隊會計常德盛入黨,並被社員們推選為原蔣巷大隊大隊長,村集體的賬上只有0.36元錢。他在大腦裡只有一個念頭:好好幹,一定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常德盛上任伊始組織召開了一次由各生產隊隊長、副隊長、會計和生產隊骨幹參加的會議,發動大家獻計獻策,提高糧食產量,讓社員吃飽肚子。會場是借的農民的一間房子,房間裡沒有凳子,常德盛連借了5、6戶人家,竟然連一個凳子都未借到。因為農民家沒有凳子,吃飯時要麼蹬在地上,要麼坐在門檻上。34個人站著開會,常德盛開門見山地說:“今天的會就一個議題,就是請大家出主意,看怎麼改變蔣巷的現狀。如果我們不發揚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讓老百姓吃飽肚子,過上好日子,我們當幹部的就是失職,就無法向老百姓交待。

常德盛話音一落,大夥紛紛搶著發言,一位隊長說“我們大隊之所以貧窮是因為地勢低窪,一下雨農田就泡湯,莊稼絕收。關鍵是要興修水利,改良土壤”。

“興修水利得靠人,可我們大隊700多口人中就有90%的人患上了血吸蟲病,不是“大肚子”,就是“絲瓜腿”,哪有勞動能力挑土改造農田啊?首先得想辦法治療血吸蟲病”。另一個隊長接著說。

骨幹會整整開了3個多小時,與會人員群情激昂,紛紛要求常德盛領著大夥幹,徹底改變蔣巷的貧窮落後面貌。

最後由常德盛作簡單總結髮言:“我覺得: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有句話叫做‘改天換地’,可我認為天不能改,但地一定要換。大寨人在虎頭山上修梯田,造良田,取得糧食豐收。蔣巷大隊現有1700畝土地,因地勢低窪,荒蕪貧瘠,可我們要向大寨人一樣發奮努力,一定會改變貧窮落後面貌,徹底拔掉窮根。我堅信用我們的雙手和雙肩一定能把低窪的農田改造成良田,實現糧食大豐收,讓大家吃上白米飯,住上大瓦房,讓單身漢娶妻成家抱娃娃”。他的一席話說得大家心花怒放,意氣風發,信心滿懷。

蔣巷大隊是血吸蟲重災區,消滅血吸蟲病成為常德盛擔任大隊長後面臨的第一個‘攻堅戰’。常德盛走訪了幾位上了歲數的農民,請他們為根治血吸蟲病出主意。血吸蟲寄生在釘螺體內,在水裡大量繁殖,通過皮膚接觸感染人體。當時蔣巷大隊的釘螺多得都爬上了樹。患上血吸蟲的病人虛弱無力,肚大如鼓,行走困難,甚至危及生命。社員沒有勞動力幹活,怎麼能拔掉窮根?常德盛自己也曾感染過血吸蟲病,他深知患上這種病的痛苦。便決定徹底消滅釘螺,醫好患者的血吸蟲病。蔣巷大隊迅速掀起了滅釘螺的熱潮。白天忙生產,晚上抓釘螺,砍掉溝塘邊的所有雜草,在各條河溝、水渠反覆拋灑由滴滴畏、烏樂粉、樂果粉等幾種農藥混合而成的消滅釘螺的藥粉。還對河、塘、潭逐步治理,分階段幹河積肥滅釘螺,剷除血吸蟲的孳生地,採取各種措施把釘螺滅掉。與此同時,常德盛還與縣、公社的衛生防疫部門取得聯繫,請他們組成醫療衛生小組,為村裡所有的血吸蟲患者治療。那時,社員靠掙工分吃飯,有人不肯去治病,他挨家挨戶動員道:“不去治不光是你個人問題,還會連累全大隊人,必須治療,還要治癒”。常德盛帶頭接受治療,他不僅反覆做工作讓大夥去治病,每天還到設在大隊部的治療室去看幾遍,是否有人沒有去。有一天,他發現一名中年婦女忙於在田裡幹活掙工分,不肯去治病,好說歹說都不願去,便不由分說,與另外兩個年輕人一起把她抬送到治療室去治療。滅蟲治病先後持續了近10個年頭,到1975年,血吸蟲病終於在蔣巷大隊徹底銷聲匿跡。

蔣巷村1975年前沒有一人身體合格能當兵服役,自從消滅了血吸蟲後,每年都有適齡青年通過體檢合格後到部隊服役,光榮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1973年9月,常德盛被上級黨組織正式任命為蔣巷大隊黨支部書記。

一場聲勢浩大的治水改土戰役就此打響。常德盛說:“這叫先強身健體,再治水改土”。他把縣裡的水利專家請到蔣巷大隊,讓他們幫助蔣巷在零亂的田塊上規劃新河。經過認真勘察,最後確定開鑿一縱(新蔣巷河),二橫(四隊河、五隊河)和3條新河,將開鑿的泥土填平舊蔣巷河以及為數不少的塘浜婁潭。此外,還對高低不平的田塊統一規劃,不僅農田格子成片成方,高度差不多在一個水平線上。這樣高標準的土地平整,要挑50萬方土,任務十分艱鉅。

常德盛採取“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化整為零”的方法,以身作則,動員全村400多名勞動力日夜奮戰,又是用了10年時間,將全村1700畝低窪的農田統統墊高了60多公分,有的地方甚至超過了一米。蔣巷大隊以前由於地勢低窪,只能單季種植水稻,農田墊高後有利於排澇降漬,種植小麥、水稻,一年兩季糧食作物,改革開放頭一年,畝產量突破一噸糧。單季水稻畝產超千斤,個別田塊達到1300多斤,成為蘇州地區上交公糧最高的一個大隊。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常德盛深深明白這個道理。他感到蔣巷的土地肥力不夠,必須下大力改良農田的土質,才能獲得高產。他一馬當先,帶領大夥挑河泥,種綠肥,積豬糞、漚塘肥、牛圈牛糞等農家肥。還帶領社員撐船到上海拉氨水和黃糞灑在田裡。河泥、綠肥、農家肥、氨水、人糞,多管齊下,為改良土質提供了充足的肥源。有人做過統計,蔣巷大隊每年撒在1700畝耕地上的有機肥,每畝平均超過一噸半。

緊接著又打響了修路建渠,建設規劃田和路、渠、田、林標準化建設的戰役。前後歷時32年,共遷移大大小小的墳地100多個,填平了70多畝水面成田,築壩20多條,建造中拖12座,修建水泥路主幹道22公里、明暗水渠2萬多米,植樹5萬多棵。累計投放勞動力6萬餘工,完成土石方60多萬方,總投資800多萬元。1978年11月,南京土壤研究所著名土壤專家熊毅成教授專程到蔣巷大隊考察,當他雙手捧起這裡的泥土時,馬上被它優良的質地和充足的肥力所吸引,連聲讚歎道:這才是全國很少見的“海綿田”。記者在蔣巷採訪時看到,幾十年過去了,農田的土壤仍然肥沃發黑鬆軟。1979年蔣巷大隊實現水稻、小麥畝產超過了一噸糧的高產量,成為聞名遐邇的產糧巨人,江蘇省人民政府為此發佈嘉獎令予以嘉獎。

全國農村於1980年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常德盛堅持用村民勞動力把集體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全部搞完了,總結了其他村的成功經驗和接受了一些教訓後,結合本村實際創新了一套全新做法, 1983年底才開始分田到戶。

1990年以後,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勞動力的轉移和承包戶種植精力不夠,常德盛主持召開村黨支部會議研究後作出決定,將全村農戶自動放棄種植的承包土地全部流轉到村集體統一耕種,並根據實際建立起種田大戶承包耕種。相繼購買了6臺重型拖拉機、4臺聯合收割機,成立了農機服務隊,用機械化耕種、收割,大大減輕了農民的體力勞動。

2007年10月10日下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來到蔣巷村千畝水稻田間地頭,仔細查看了稻穗的生長情況後,高興地對常德盛說:“能把水稻種出這種水平是你老常的本事,非常了不起”。

村集體曾將流轉村民的土地承包給16個種糧大戶(能手)耕種,每年向村裡上交集體土地使用費。當年的種田能手有的年事已高,有的跟不上節拍種不好田,從2016年1月起,農田又逐漸轉流回集體統一耕種。並統一發展有機化種植優良品種的水稻。用村裡一個養殖大戶每年4000頭生豬的豬糞發酵有機肥料,不施化肥,滅蟲和除草靠人工,不用農藥,所生產的水稻成為無公害的綠色產品。雖然水稻產量比以前有所降低,但是“蔣巷大米”品牌因其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經營收入反而大大提高,每年可獲得利潤270萬元。

2018年6月,村集體投資610萬元,建起了一個糧食烘乾中心,還建設有專業的糧食儲存冷庫,能滿足1000餘畝農田產糧的儲藏需求。不僅可以保障全村糧食收割後在陰雨天不發黴變質,還可以加工、冷藏,使水稻種植形成機械插秧、收割、烘乾、加工、冷藏“一條龍”。依託這些加工設備延長了蔣巷大米的產業鏈,實現了由初級產品到最終產品的轉化。

記者在蔣巷村採訪用無人機在500米高空航拍時看到,如今的蔣巷村農田水渠、林帶成網。每隔3塊水田一小渠,5塊田一大渠,而且明暗渠相配套。且有道必有渠,有路必有林。鬱鬱蔥蔥的林帶氣宇昂然地伴著小渠環繞全村,成排成行,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寬闊筆直的河道兩旁,都用水泥板修建了駁岸,河池裡衝滿了水菱、荷花,把田野裝扮得分外美麗。

你很難想象到蔣巷的農田改造,是常德盛帶領村民們用了幾十年時間,是怎樣用勤勞的雙手和兩隻肩膀幹出來的?

蔣巷村是江南的大寨。

八十年代初,蔣巷大隊更名為蔣巷村。怎樣讓全體村民富起來,成為常德盛苦苦思考的問題。他曾上當受騙,走了一個大彎路。

1979年底,在常德盛倡導下蔣巷大隊辦了一個塑料印花廠,廠房不大隻有30多平方米,屬於小作坊式的生產。之後又辦了一個塑料五金廠,由於盲目生產,又加上經營不善,造成了資金週轉困難,企業舉步維艱。正當常德盛苦苦思索著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為村集體賺更多的錢時候,1989年5月的一天,一名企業供銷員對常德盛說,有名叫李某的上海人,願意自帶資金,不要村裡一分錢投資,也不佔片瓦之地造房,只要給他辦個企業營業執照,刻枚公章,就可以每年給村裡上交30萬元經濟收入。

常德盛的大腦裡也曾打了一個問號:這不是空手套白狼的皮包公司嗎?

那位供銷員極力推薦。

常德盛充分認識到人才是發展工業的關鍵,他從內心裡渴望有個能人使蔣巷村的企業生產經營走出困境,工業發展壯大。

莫非李某就是自己心中期盼的那個能人?常德盛反覆思考和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

為防不測,村集體與李某簽訂了一個開辦公司的協議。兩天後,李某按協議約定真的將20萬資金匯到蔣巷村的財務賬戶上。當那名供銷員再次前來“彙報”時,常德盛不假思索地拍板道:“就按他的意思註冊一個經營性的公司吧”!

一個星期後,李某走馬上任,他拿著村裡給他刻的公司公章和合同書開始外出做“生意”了。轉眼到了年底,全村上下盼望著他上交的30萬元經營利潤卻未按期到賬,最初匯來的20萬元流動資金也從蔣巷村的財務賬上划走了。

常德盛也曾警覺過,但他覺得即使上一次當,大不了就不要李某上交的那30萬元錢,其他的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可他萬萬沒想到,李某在背後四處行騙,常德盛卻一無所知。

1989年5月份的一天下午,常德盛剛從外地出差回來,還未走進村委會辦公室,在走道里就聽到異乎尋常的大嗓門聲音,還拍著桌子吼道:“你們別再忽悠了,我們在你們蔣巷村等了好幾天了,就是在這裡等一個月,也要把常德盛等回來”。

出了什麼事?常德盛一驚,快步走進村會議室。兩個彪形大漢中年男人一前一後將他夾在中間,大聲吼道:“好你個常德盛,是不是專門出去躲債了?我們已經來了好幾天了,終於找到你了。”

“怎麼啦?有什麼事好好說,能解決的問題我一定幫你們解決。”常德盛仍然像平時一樣,很客氣地分別給兩個陌生男子倒了杯白開水。

一名高個子大漢說:“你少囉嗦,我們是來討錢的。”

“我們村包括我個人從未向誰借過錢,也不存在欠誰的債呀?”常德盛感到一頭霧水。

“此前還聽說你是個實在人,可沒想到你也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想賴賬呀?”一個胖子幾乎把手指頭戳到常德盛的鼻尖上吼道。

這時候,另外幾個人從包裡拿出一份合同對常德盛大聲說:“你看清楚了,白紙黑字,上面蓋有大紅印章,想耍賴是賴不掉的。如果不給錢,我們對你不客氣。”

常德盛這時才明白,原來是李某背後闖的禍,他用那個“公司”的公章和他們籤的合同,上面蓋著大紅公章,法人代表處蓋的是常德盛的私章。

時間過得很快,已經到了晚上10點多鐘了,常德盛坐了11個多小時的汽車回村後還未吃晚飯,又累又餓又渴。他再三表示:“你們這些債務,我們雖然暫時無力償還,但我們認賬,請相信我們,以蔣巷村的信譽作擔保,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籌積資金如數償還。”話說到這份上,討債者知道再糾纏下去也沒有什麼意思,情緒平靜下來後,三三兩兩地離開了村委會。

村主任告訴常德盛,李某拿著蔣巷村公司的公章、法人代表的私章和空白合同,到處招搖撞騙,預售鋼材等建築材料,可對方按合同約定匯去了資金,卻遲遲不見蔣巷村公司發去的鋼材。村會計核算了一下,李某騙取的資金共計196萬元。這在當時對蔣巷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常德盛聽後頓時懵了,神情漠然。這件事讓他感到太突然,打擊太大了。

天色已晚,常德盛身心疲倦地回到家裡,一屁股坐在床上發呆。妻子俞秀英喊了幾遍讓他吃晚飯,可就是不見動靜。走進臥室一看,只見常德盛在流眼淚。她感到一驚,結婚多年來,很少看到這個內心強大的男人怎麼會是這種表情,更是很少見到他流淚。

“德盛,身體不舒服呀,我陪你到醫院看看去。”俞秀英溫柔地說到。

“秀英,我可能要去坐牢哉!”常德盛的眼淚止不住地流。

俞秀英大吃一驚,連忙追問是什麼原因。

常德盛一五一十地道出了李某是怎樣詐騙,使蔣巷村蒙受巨大損失的。俞秀英一聽才得知丈夫承受了這麼巨大的心理壓力,兩人抱頭痛哭。

稍作冷靜後,俞秀英向常德盛建議道:“村裡應該去法院打官司,把被李某騙的錢追回來。”

常德盛搖搖頭說:“李某已經失蹤了,聽說他把騙來的錢交給他老婆拍電視劇了。打官司也追不回來被騙的錢。”

“你放心,這錢也不你騙的,不會讓你坐牢的。如果真讓你坐牢,我就是跪著釘板也要爬到常熟去給你喊冤。”俞秀英安慰丈夫道。

這一晚夫妻二人都沒有閤眼。

常德盛哪裡知道,討債涉及到上海、崑山、太倉等地29個單位的50多人,已經在當地任陽鎮旅館住了一個多星期,白天擁到村裡鬧,蹬腳的、罵孃的、拍桌子的、什麼招都使了。

蔣巷村民得知書記被討債人圍攻一事後,第二天一大早,好多人到村委會去安慰常德盛。村民孫敬祖說:“近200萬的資金,我們村猴年馬月才能勒緊腰帶還清,現在國家出臺了一部《企業破產法》,乾脆申請法院把這個公司破產算了,欠的錢就不用還了。”

常德盛說:“那可使不得。我們村今後還要發展工業,如果那樣做就會失去商業信譽,誰還敢與你做生意。一定要想辦法把欠的債償還了。”

不到半個月時間,有15個單位把蔣巷村告到法院,有10家法院同時發傳票到村裡,搞得人心惶惶。

常德盛沒有立即到法院應訴,而是分別到15家原告單位,主動與他們溝通,講清楚村裡的現狀,請求大家理解和同情,並表示一定想方設法儘早籌款還清債務。

這件事很快傳到當地黨委、政府領導那裡,常熟市主要領導得知蔣巷村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後,送來了緩解矛盾的資金,一些友好單位和職能部門,也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原告”單位紛紛撤訴,蔣巷村的村幹部們暫時緩過氣來。

事過30多年,常德盛對這次的不幸遭遇仍刻骨銘心,至今還記憶猶新。

在他遇到困難時,村民的話語給了無窮的溫暖和力量,成為他今後奮發圖強的內生動力。

在這場風波平息後召開的全體村民大會上,常德盛先是自我作了檢討,然後咬著牙說:“我常德盛今生就是累死,只要有一口氣,也要盡最大努力把被騙的近200萬元錢賺回來,把蔣巷村發展起來。”

怎樣靠自己的能力把蔣巷村的企業辦好,把工業發展起來呢?常德盛苦苦地思索著,經常夜不能寐。

有一天,村泡沫廠的兩名業務員從上海出差回來給常德盛提供了一條重要信息:泡沫可以可以延伸生產彩鋼複合板。這次他很謹慎,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了廣泛調查研究,得知彩鋼複合板是當今世界建築行業的一種新型建築材料,用途廣泛,建造方便,造價低廉,便召開村黨支部會議進行討論後決定:在村泡沫廠的基礎上創辦輕質建材廠。

由於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常德盛在半年時間就籌措到600萬元啟動資金。1992年4月中旬,蔣巷村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村辦企業---常熟市輕質建材廠正式建成,4000多平方米的廠房竣工,兩條生產線安裝調試完畢。

彩鋼複合板開始生產,各項性能符合技術要求,並且填寫了江蘇省此項建築材料的生產空白,但產品卻無人問津。

通過調查瞭解,常德盛才知道,這種建築材料還沒有被建築行業所接受。

“必須主動出擊,上門推銷產品,讓建築企業認識這一新產品,瞭解它的先進性能,並採購使用。”常德盛對企業管理人員和銷售人員說。他親自出馬,帶領輕質建材廠的幾名工作人員到常熟、崑山、太倉、上海等地推銷彩鋼複合板產品,很快打開銷路,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從1994年起,常德盛在輕質建材廠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外延,發展系列產品,強化內部管理,加快技術進步創新,搶佔市場制高點,擴大產品覆蓋面,實現企業滾雪球式發展壯大。

1995年5月,江蘇常盛集團公司在蔣巷村掛牌成立,並躋身於國家級企業集團行列,常德盛親任董事長、總經理。這家屬村集體所有的集團公司在彩鋼複合板生產的基礎上,突出了龍頭產品---C字型桁條、鋼柱等鋼結構件生產。沒過多久,蔣巷村發展成為江蘇省鋼結構件生產基地,生產規模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

常德盛把目光瞄準國外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分別與澳大利亞和美國哥倫比亞的兩家公司談成兩個合資項目,引進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鋼結構、彩鋼複合板生產設備,使常盛集團生產的產品使用邁向高層建築領域,在建造10層以上高樓的建材行業大顯身手。他把企業的發展目標一再加大,做到5年規劃3年實現,3年目標兩年完成。

常德盛以產品優質和“一諾千金”的誠實信用,使常盛集團公司在風雲變幻的建設市場穩紮穩打。從1998年至2003年共承建了大小建設項目260多個,榮獲省級以上優良工程獎的就有133個,佔全部建設項目的一半以上。蔣巷村的鋼結構產品甚至用到了上海世博會、北京奧運會的場館和高鐵站建設中。

在常德盛鍥而不捨的努力下,蔣巷村實現了工業發家的目標。從1992年興辦輕質材料廠起,全村的工業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逐年攀升:1992年分別是1336萬元和150萬元;1995年為5339萬元和868萬元;2000年為1.9億元和1963萬元;2002年為6.5億元和6474萬元,年遞增率為40%。2003年蔣巷村的經濟總量實破11億元,利稅超過5000萬元,職工年收入超過1.8萬元,村民平均收入超過1.3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1.6億元。

2004年,蔣巷村黨支部改為黨總支,第二年又改為黨委。然而,就在全村經濟形勢較好的2004年7月,經常德盛提議,村黨委慎重研究決定,對常盛集團公司進行了改制。

常德盛說:“這樣做是因為上級有要求,重要的是可以讓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需要,進一步搞活,不斷髮展壯大”。

經權威評估機構評估,常盛集團公司的總資產為5.14億元。企業轉制後,這5.14億元的集體固定資產仍歸全體村民所有。改制後,保留常盛集團,下設鋼機構有限公司、常盛重工公司,常盛金屬構件公司、常盛新型建材公司。常德盛仍然兼任集團公司董事長,對四家企業實行租賃承包經營。這四家企業租賃村集體的土地、廠房和設備,每年要向村裡繳納一定數額的租賃費。2004年共280萬元,2005年350萬元,2006年420萬元,2007年500萬元,2009年以後一直保持在600萬元左右的水平。

企業改制後,常德盛的大腦裡開始反覆醞釀第三步大棋,讓蔣巷村的發展提檔升級。

常德盛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喜歡讀報,記者在他辦公室看到,從《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報刊到《新華日報》等當地報刊,共訂閱了10多種各級黨報及專業報紙,只要有一點空閒時間,他就會一張一張地閱讀報刊雜誌,仔細搜尋對工作有用的信息。有一天,他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小麥下崗,竹子上崗”的文章,內容講的是一個村子發展生態旅遊的故事,常德盛很受啟發,蔣巷村為何不借鑑這種做法,發展旅遊業呢?

當常德盛在村黨委會上把自己打算髮展搞旅遊的想法提出來後,有的人提出質疑:“我們村既沒有文物古蹟,又無名山大川,用什麼來辦旅遊?有什麼景點來吸引遊客?”

“沒有景可以造景呀!我說造的這個景不是造文物景點,也不是造假山假水,而是以農業為主題,打造農業生態觀光及生活體驗一日遊”。常德盛將自己經過很長時間考慮成熟的方案和盤托出。

在討論中儘管有的村幹部有不同的想法和擔心,但最後還是取得一致意見。在隨後召開的村民代表大會上,常德盛把興辦農業生態旅遊的方案講得很清楚,把優勢和困難也講得很明白,還耐心回答了幾位村民代表提出的問題,最後表決時順利通過。

2006年3月,常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村集體先後投入上億元資金,相繼建設了一座三星級酒店、蔣巷村生態園等旅遊項目。生態園佔地750畝,權屬村集體。

生態園內通過開河疏沙,建橋鋪路,造屋修亭,先後推出了“新農村考察遊”、“田園風光遊”、“休閒生態遊”、“農家趣味遊”、“學生教育遊”等5大農家旅遊產品。生態園分為展覽區、遊樂區、動物區、採摘區、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板塊,由一條綠色長廊貫通。漫步在蔣巷生態園內,白牆琉瓦的別墅洋樓和綠蔭濃郁、生機盎然的果木花卉交相輝映,家畜飛禽於林間嬉戲啄食,古樸的農家小院和時尚建築渾然一體,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達到極致。

20012年6月,蔣巷村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旅遊景區。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到蔣巷村考察學習、觀光旅遊,每年遊客接待量達30萬人次,實現經濟收入2000多萬元。如今已成為各地幹部的培訓基地、中小學生的教育基地、城鄉居民遊覽景地。

一位遠道來的西藏自治區南木林縣仁歐村黨支部書記尼瑪石曲這樣評價蔣巷村:“瞭解到常德盛書記的事蹟和蔣巷村的發展史後,感到十分震撼,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找到了前進的方向,為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參觀了蔣巷村具有現代氣息的鄉村風光,讓我驚歎不已,比我想象中還要美,真正體會了江南水鄉的秀美,進一步增強了建設好我家鄉的動力和源泉。”

旅遊業的發展為蔣巷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2018年全村經濟總量達到了10億元,村集體收入2200萬元。

改善民生 全體村民過上幸福生活

蔣巷村的版圖面積只有3平方公里,200戶、900口村民。常德盛說:“要讓村子強起來,村民富起來。村集體發展經濟,賺錢的目的就是要用來改善民生,不斷提高村民生活質量,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

從住房開始,讓村民居者有其屋。

“在常書記的不懈努力下,蔣巷村民的住房經歷了4次大的變化,20世紀六十年代住草房,七十年代蓋瓦房,八十年代建樓房,新世紀後住別墅。”蔣巷村委主任蔣玉英介紹道。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是蔣巷村工業發展最紅火的時候,村集體經濟有了一定的積累,常德盛的腦海裡逐漸形成一個念頭:改善村民住房,提檔升級,建設別墅群,讓大夥的住房與城裡人相媲美,確保20年不落後。當他在村黨委會上將這一想法提出後,得到大家的一致擁護,在村民代表大會上表決時,贏得大家的熱烈掌聲。

1995年5月,蔣巷村委託常熟市規劃設計院進行新農村建設規劃設計。為避免建新房拆舊房中出現矛盾,常德盛與鄰村黨支部書記聯繫,從該村購買了90畝不僅地勢低窪還有墳地的荒地,作為建第一批別墅群的宅基地。

1998年3月,蔣巷村新農村建設正式啟動。分兩批建成的186幢單戶獨院上下兩層別墅群,於2001年和2005年相繼建成,每幢別墅建築面積220平方米,內設5個臥室、一個客廳和一個餐廳。外觀源亮,室內的現代化設施應有盡有,有線電視、寬帶、衛生潔具、天然氣灶具、太陽能熱水器、自來水管、小水井等一應俱全。每幢別墅的造價為30萬元,而村民只需支付12.8萬元,剩餘資金由村集體買單。搬進新房子,再拆舊房子,全村遷村騰地200畝。村民住的別墅至今雖已有20多年了,仍然不落後。記者來到蔣巷村民徐惠平的家裡參觀,只見室內收拾得乾淨、整齊、有序,樓上樓下養了很多花草。女主人萬巧英告訴記者,他們家裡有5人,兒子兒媳和一個小孫女與他們夫妻倆住在一起,人均40多平米,非常寬敞、舒適。別墅區內綠化面積達50%以上。村集體投資建設有農民劇場、商貿街、文體活動中心、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不管是住房面積、生活環境,還是舒適度,蔣巷村民都比城市裡居民的生活還要好。

考慮到村民的土地被集體流轉了,住進別墅後自留地也沒有了,吃菜還得到城鎮的菜市場去買,很不方便。常德盛提議經村黨委研究決定,村集體拿出一塊20畝的土地,平均給每戶劃分一塊菜地,工作之餘自種蔬菜,既方便,又食用放心。

常德盛得知蔣巷村上了一定歲數的村民過去生活很辛苦,從內心希望他們能安享晚年,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2002年村集體投資925萬元,建設了一座佔地面積40畝的老年公寓,共158套住房,按三星級標準配套,寬敞舒適,環境優美,免費給單身及雙親老人使用。

蔣巷村規定:男滿58虛歲,女女滿55虛歲的老人“按老取酬”,每月可在村集體領取600至2300元不等的養老金,並統一提供優質口糧。全村共有299人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僅此一項村裡每年需要開支135萬元。

村裡採取居家養老和集中養老相結合的方式,鼓勵老人與子女同住別墅房,對與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家庭,村集體每年給予2000至3000元的資金獎勵。對不願同子女生活的老人,就去老年公寓養老,由老年人自主選擇。大多數老年人都願意到老年公寓養老,因為這裡不僅環境好,每天可以在老年活動室下棋、打牌、看報,參加文藝活動,老年人在一起有話說。村老年公寓的入住率一直保持95%以上。

記者來到蔣巷村老年公寓年遇90歲的老人王阿興家,這是一套40多平米的住宅,一間臥室、一個客廳,帶有廚房和衛生間,收拾得很整齊也很乾淨。老人說,房間裡的電視、冰箱、衣櫃、床、沙發、廚具都是村裡統一配置的,不用自己操一點心。他的老伴王梅英給記者介紹道,老兩口有兩個兒子、2個孫子、3個重孫子、2個重孫女。兒子、媳婦、孫子、孫媳婦經常來看他們。兩位老人每人每年有1萬元股金,10300元養老金,合計40600元,兩人每年花費1萬多元,剩餘的3萬元都分給兩個兒子了。

談起現在的生活,王阿興、王梅英兩位老人流露出一臉的幸福感。王梅英說:“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今生今世能過上這麼幸福的日子。這都是享常德盛書記的福,他知道我們年輕時間很苦,讓我們晚年時享福,好的不得了,比我們的兒子還要好”。

在老年公寓也留了一塊空地,給每戶老人也分了6釐地種植蔬菜,自種自收,不想自己種的就讓其子女幫助種。

常德盛時刻沒有忘記與他幾十年來一起艱苦奮鬥的鄉親們,時常想著要幫他們增加收入,共享村集體發展成果。從2004年起,村集體給每位村民發放800元村級福利費。然後隨著村集體經濟收入提高,福利費也逐年增加到每人每年2000元。

2008年12月,蔣巷村率先進行了集體資產改革,成立了社區股份合作社,並經過反覆修改和村民代表大會審議表決,通過了《蔣巷村社區股份合作社章程》。按照章程規定:1998年之前出生,長期居住在蔣巷村的村民為一股;1998年之後出生,一直居住在蔣巷村的為0.5股。其他按照在蔣巷村居住時間長短,分別確定為0.2股、0.3股、0.7股、0.8股,共計6個等級持股標準。將集體淨資產量化成1600萬元進入合作社專戶,每年按資產增值數額為村民按股分紅。當年每股分紅3000元,2018年增加到每股1萬元,873名股東共享分紅766萬元。

蔣巷村建設了一個條件不錯的醫療衛生服務中心,讓村民就地就近就醫,還給每個村民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年為村民進行一次健康體檢,併為孤寡獨居老人和殘疾人、行動不便的村民提供家庭病床上門就診和康復指導服務。村民患有什麼疾病,醫務人員隨喊隨到。村民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金應繳納的費用由村集體承擔,住院費用除按規定比列報銷外,自費部分由村集體按50%--60%的比例予以補助,大大減輕了村民的醫療負擔。

常德盛只上過農業中學,他深感受教育程度不僅能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質,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因此,對本村子女教育十分重視,村集體投資建起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幼兒園、小學,本村村民子女免費上幼兒園,中小學實行了“兩免一補”,品學兼優的學生還能得到獎學金。本村村民的子女考上本科生的,村集體獎勵2000元。考上碩士研究生的,獎勵5000元。考上博士研究生的,獎勵1萬元。全村村民的子女中已有200多人考試了本科生,13人考上碩士研究生,還有3人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保護生態,造福子孫後代的觀點,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已經在常德盛的大腦裡逐漸形成。他常說:讓村民過上好日子,不僅是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有錢花,還要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1991年,蔣巷村鉚著勁辦了一個化工廠,不到半年就淨賺了100多萬元,可化工生產將汙水直接排放到堰塘、河溝裡,發出難聞的臭味,魚蝦大量死亡。常德盛果斷作出決定:停辦化工廠。他說:“我們絕不能幹禍及子孫後代的事”。

讓本村村民充分就業,也是常德盛關注的重要民生。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共提供了600多個就業崗位,不僅讓本村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還吸納幾十名外來務工人員就業。“村民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讓每位村民有事幹,有固定的經濟收入來源,而且不讓一人掉隊,是我作為村黨委書記義不容辭的責任。”常德盛說。

孫啟華是蔣巷村 組村民,21歲喪母,24歲時喪父。好不容易娶了一名蘇北女子為妻,卻因脾臟摘除手術使她失去了勞動能力,從村企業下崗在家,成了家庭婦女。1988年初,在生產隊幹活的孫啟華見從事運輸業的哥哥的拖拉機壞了,他義氣用事,有天晚上竟同哥哥一起鬼使神差,把停在路邊的一個拖拉機的機頭給卸了,裝在哥哥的拖拉機上。結果被判了半年勞動教養。刑滿釋放後,他精神恍惚,幾乎每天晚上外出喝酒,而且喝得醉醺醺地才回家。

常德盛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上門給孫啟華做思想工作,讓他樹立勤勞致富的信心和鼓起好好生活的勇氣。1989年上半年,孫啟華想辦個養殖場,可沒有啟動資金。常德盛做擔保幫他從大隊窯場賒賬買磚砌了6個豬圈,又從其他養殖專業戶處賒賬購買了120頭豬苗。一年後竟然賺了5000元錢,除還清賒欠的紅磚、豬苗款外,還有結餘,讓孫啟華信心大增。1990年下半年,孫啟華又養了100多頭豬,可豬價直線下跌,賣不出去。常德盛給他鼓勁,讓他不要著急,先穩一穩,等待市場行情,並借給他3000元流動資金。果然兩個多月後豬價看漲,孫啟華的豬場有了很大的贏利。常德盛不僅幫孫啟華聯繫了一位醫德、醫術都很好的獸醫,固定幫他對飼養的牲豬進行防疫和治病,還耐心細緻地教他怎麼養豬、銷售和做人。在常德盛的大力扶持下,孫啟華邊養邊學,滾雪球式發展,養豬場的存欄數量最高時曾達到4000多頭,每年實現產值1200萬元,利潤100至200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大戶。不僅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率,現已積累固定資產1200萬元,還吸納了11位村民就業。

2015年,孫啟華投資建起1000平方米的沼液儲蓄池,將豬尿、豬糞發酵、曬乾後,免費提供給村裡做種植水稻的肥料。

像孫啟華一樣,蔣巷村467名具有勞動能力的村民不僅全部都在本村就業創業,還為62名超過退休年齡的老人提供保潔、保安等輔助性工作崗位。

在常德盛的倡議下,蔣巷村先後投資150多萬元,在全村主幹道兩側建成了26公里的生態林帶,目前已實現全村100%林網化,綠化覆蓋面積達85%以上。建成日處理200噸生活汙水處理站,成為固體垃圾和液體汙染物排放為零的行政村。還建設了在常熟市範圍內第一座秸稈氣化站。組建了一支環境衛生、綠化養護、新農村督管隊伍。蔣巷村成為全國率先通過國際環保質量認證的村級單位。記者用無人機在500米高空航拍時看到,如今蔣巷村已實現了常德盛大腦中謀劃的“學校像花園,工廠像公園,村前宅後像果園,全村像個大樂園”的建設藍圖,好一幅美景如畫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蔣巷村被農業部、環保部評為國家級生態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

心底無私 榜樣激發黨組織凝聚力

在蔣巷村,村黨委具有較強的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不管是什麼時候號召村民、企業員工開展義務勞動,不管在何時何地召開村民大會、員工大會、還是開展某項活動,都能做到一呼萬應。這是為什麼?因為常德盛在群眾中有崇高的威信和人格魅力。

常德盛說:“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幹出來的。農村黨建的核心是黨支部書記必須切實做到以身作則,帶頭苦幹,全體黨員埋頭苦幹,讓村民相信,只有緊跟著共產黨,才會過上好日子。”50多年來,常德盛就是本著這種既樸實又實際的思想,帶領黨委“一班人”兢兢業業,勤奮努力,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新蔣巷村。

挖渠填田、平整土地的戰役打響後,常德盛總是衝在全體社員前面。1975年春節大年初一一大早,他一個人默默地到地裡挑土填河,被一名準備走親戚的社員發現後,馬上折回家去,叫醒左鄰右舍一起上工地。沒有一袋煙功夫,男女老少上百人趕到工地勞動。在常德盛的榜樣行動影響下,這年的春節,整個蔣巷大隊群眾沒有休息一天,鄰近大隊的幹部群眾說:蔣巷希望的火焰被點燃了。

1995年初春,正是蔣巷村發展企業起步最關鍵的時候,常德盛既是管理者,又是銷售員。晚上開會、彙總銷售情況、分析查找問題,白天外出推銷。而且總是半夜起床,路上吃自帶的方便麵、茶葉蛋或饅頭,在別人上班前趕到工廠門口等待,假若被拒絕了,就算好時間,趕在第二天早晨上班前再到廠門口等,與別人商談,不怕難,不怕煩。有一天上午,常德盛帶了兩個業務員去張家港聯繫銷售業務,汽車開到唐市附近時,疾馳的長安麵包車與突然從一側快速駛來的一輛摩托車相撞,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常德盛左眼被撞癟,膝蓋被撞骨折,牙齒被撞錯位,渾身是血,當場昏迷過去,被送往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急救,連續20多天不能進食,只能靠營養液維持生命。

消息傳到村裡,上上下下的人都驚呆了。年齡大一些的村民放聲痛哭:“常書記啊,你可是為了村集體發展,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沒日沒夜地奔波,被車撞傷的,千萬不能有個三長兩短,我們蔣巷村的村民全靠你呀!”全村村民男女老少紛紛搭車去常熟第二醫院看望常德盛。

半年後常德盛左眼本應及時手術,可他身體稍好一些又開始忙碌。時間一再推遲,直到二院醫生登門來湊他的時間,才利用一個晚上在鎮衛生院就近動了手術。如今他左眼視力僅0.2,外形明顯凹癟。

因常德盛各方面都很出色,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上級黨組織曾多次準備調他到鎮政府或其他村任職,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常德盛給擔心他被調走的村民承諾:“我哪裡都不會去,我的根就在蔣巷村。”

2000年10月27日清晨,山西省絳縣城關鎮鎮北村退休村幹部趙光泉千里迢迢來到蔣巷村,他看了看手錶,此時是早上6:10,便向村民打聽常德盛的去向。

這位已87歲的退休村幹部,是從這年8月3日的《經濟日報》上,看到新華社記者撰寫的一篇題為《心中時刻裝著村民》的新聞報道後,心中感到有些疑惑:一個飽受吸血蟲危害的窮村莊,竟會變得村民過著富裕生活,村子建成了美麗鄉村。這是真的嗎?特別是當他讀到這篇新聞報道中有一段文字進行的細節描寫:“常德盛無論春夏秋冬,都是早上6:30準時上班。”更是感到會不會失實?

嚮往與疑惑相互交織,如今真有這樣的村支部書記?趙光泉老人不顧家人的勸阻,獨自踏上千里長途,乘火車,換汽車,輾轉三天三夜,中途4次換車,終於來到蔣巷村。

一位熱心村民將趙光泉帶到村委會辦公樓,當他走進常德盛辦公室,見他果然已經上班了,正在村會議室主持開會哩!

常德盛聽說有位山西的老人專程趕到蔣巷村來拜訪他,立即趕到村接待室。趙光泉感到很詫異,沒想到眼前的常德盛個子不高,身子很瘦,但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

簡單寒暄幾句後,趙光泉掏出自己的身份證自我介紹,開誠佈公地說:“我這次來是給你挑刺的。”

常德盛握住這位老人的手說:“非常歡迎您給我多提寶貴意見”。

趙光泉在蔣巷村住了5天,明察暗訪,常常獨自一人到處轉,到處看,隨意與村民聊,詳細瞭解實情,辨別真偽。最後老人看得心花怒放,聽得心悅誠服。

為了讓趙光泉順利平安回家,常德盛特意讓家人給他購買了一張上海開往太原的臥鋪火車票,並與老人的女兒進行了電話聯繫,讓她到時去火車站接老人。爾後,派專車將趙光泉送上火車。

趙光泉臨別時依依不捨,他在蔣巷村榮譽室的留言欄裡寫下了以下感言:“我到蔣巷村實地查看了幾天,不虛此行。我親眼看到了這裡不愧是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親眼看到了這裡有一位紮根農村幾十年,一心為集體,一心為村民無私奉獻的好帶頭人常德盛”。

“常書記今年已經75歲了,年齡逐年遞增,可他幹勁不減。一年四季沒有星期天,也沒有節假日。工作起來特別認真,他至今仍然每天最早到村裡,到處轉,發現了什麼問題,就及時安排人去處理。常書記這種心裡總是裝著百姓,信念執著堅定,勤奮努力,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蔣玉英說。

在蔣巷村民的心目中,常德盛像個“大家長”。不管那家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會盡最大力量去幫助解決。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四個“登門”:村民家凡有生病住院或病故的,必須登門慰問。村民凡家有急事、難事必須登門,幫助處理。村民間凡是發生矛盾糾紛,必須登門調解。村民家凡有結婚、造房、參軍、上大學等,必須登門看望,囑咐他們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常德盛處處體恤村民,深深感動了大家。他從當大隊長到村黨支部書記數十年,始終和村民之間關係十分融洽,心心相印。不管那家發生了什麼事,都願與常德盛說真話,說實話,說心裡話。“常書記,我們聽您的。”這已是蔣巷村民發自肺腑之言。

20世紀6、70年代,因為蔣巷大隊窮,有一半的適齡男子找不到對象,成了遠近聞名的“光棍大隊”,這事讓常德盛很傷腦筋,他在想辦法改變全大隊貧窮落後的面貌的同時,還挖空心思當紅娘,幫助單身的小夥子找老婆。

1952年出生的蔣巷村民丁小二原本在常熟市居住,1962年9月同父母、妹妹一起下放到蔣巷大隊,一家人沒有房子住,只好居住在大隊一個破廟裡,父母因患血吸蟲病相繼於1963、1964年去世,剩下他和妹妹2人共同生活。常德盛當大隊長後幫助他蓋了2間茅草房。因為家裡窮,丁小二長到24歲時,還找不到對象。1975年下半年,經人牽線搭橋,他與鄰近吳巷大隊一名叫金銀花的姑娘相識,兩人都很滿意。可沒過多久有人又給金銀花介紹了個家庭條件較好的人家,她父母動心了,想選擇後介紹的那家。常德盛知道這件事後,當晚就去金家給丁小二說媒。銀花的父母很感動,大隊長親自當媒人自然不好推辭。但他們提了兩個條件:一是姑娘嫁到蔣巷大隊後要進工廠當工人,二是丁家的草房要換成大瓦房。常德盛當場拍著胸脯表態:這兩個條件一定能實現。

經過了一年多的戀愛,丁小二26歲那年與金銀花登記結婚。1982年蔣巷村第一次統一規劃建樓房時,常德盛做主,首先幫助丁小二家推倒草房蓋了一棟兩層樓房。1984年又讓他們夫妻二人到泡沫廠當工人,一干就是8年。

從1992年下半年開始,丁小二主動要求承包村裡的50畝土地種植水稻,可他對種植技術一竅不通。常德盛手把手教他如何識別水稻病蟲害,如何噴灑農藥殺蟲。種植的水稻喜獲豐收,當年就賺了3萬多元錢,不僅還清了蓋樓房借的3萬元錢,還略有節餘。

丁小二逐漸發展成為蔣巷村的種糧大戶,他曾承包了村集體流轉的村民土地近80畝種植水稻,收入越來越高。2018年僅承包種植60畝水稻的收入就達到了7萬多元。雖已67歲年齡,但他閒不住,不僅種地,農閒時間還和老伴一起在村賓館打工,一年能掙2萬多元。加上老兩口在村裡的股金、養老金,2018年家庭總收入達到14萬元。他的兒子在派出所工作,兒媳婦在崑山的一家企業上班,孫子正在韓國留學。老兩口每年的開支只需要 1.5萬元,剩餘的10幾萬元都資助給了兒子、孫子。記者在蔣巷村賓館見到了已年滿65歲的金銀花老人,當問到當年如果不是常德盛做媒,她嫁到另個村會是什麼結局時。快人快語的金銀花高興地說:“那百分之二百的沒有現在過得好,嫁給蔣巷村的丁小二絕對是正確的選擇。”

丁小二在給記者講完自己的經歷時,已是淚流滿面。他多次重複著這樣一句話:“常書記是我的再生父母,如果沒有他的無私幫助,我絕對沒有現在的幸福家庭和生活。我的父母走的早,我從內心裡一直把他看成自己的父親。”

常德盛先後為蔣巷村的20多名大齡男青年牽線搭橋當紅娘,使他們結婚生子,組建了幸福家庭。

常德盛說:“我是一名入黨多年的共產黨員,入黨誓詞中怎麼說的,我就應該用心去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老百姓的日子過的好不好是衡量自己工作的標杆,要說到做到”。

記者在蔣巷村採訪的幾天時間裡,接觸到很多村民,還開了一個座談會,與10 多位村民代表座談。從老年到中年再到90後的年輕人,只要提起常德盛的名字,人們都會給予高度讚譽的評價。甚至有人稱他是個“奇人書記”,說現在很難找到像他一樣心底無私、清正廉潔、兩袖清風、浩然正氣、嚴於律己、一心為集體、一心為村民,只圖奉獻,不求索取的好書記。

常德盛從擔任蔣巷大隊隊長起,就給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則”:不請吃、不收禮、不徇私。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後又定下了“三不規矩”:不拿最高工資,不拿最高獎金,不住最好房子。50多年來,常德盛少拿了130萬元崗位報酬。兼任常盛集團董事長10年間,從未在企業領一分錢,按照鎮裡出臺的政策規定,他本應得幾百萬元的績效獎勵卻分文未取。2004年7月常盛集團改制時,本應常德盛個人得的數千萬元股份,他一分未要,全部留給了村民。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蔣巷村剛辦企業那會的一天,有兩名自稱“配套廠”的人為了談成一筆生意,晚上去常德盛家拜訪,他當時不在,來人趁他愛人倒茶的機會,將5000元現金放進他家冰箱裡。常德盛當晚回家發現後,第二天一上班就打電話通知那個“配套廠”廠長到村辦公室,當眾將那5000元現金退了回去。

那些年,隨著常盛集團公司業務的擴大,一些配套企業的廠長經理很想依附於有信譽的企業,於是想辦法給常德盛套近乎,甚至送禮,共計3萬多元,都被他如數退回。有一次,他在辦公室抽屜裡發現了1000元現金,實在沒辦法找到送禮的人,只好交到村集體餐廳改善職工伙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蔣巷村按照規劃統一建起了前有果園、後有魚塘的新樓房,常德盛自家建房的事卻一拖再拖。1982年本已打好了地基,打算一氣呵成建好,可常德盛早出晚歸,忙得不可開交,便給自己的妻子俞秀英做工作道:“這茅草棚一住十幾年,已經習慣了,樓房再遲兩年建吧。”

到了1984年,俞秀英見常德盛還沒有建房的跡象,便再次催促他。常德盛搖著頭說:眼前正忙著村裡的一攤子事哩,顧不上,再推遲兩年吧。

房子一直拖到1987年才建起來,已是全村最後一批。建房時,常德盛一心一意忙他的公事,家裡的大小事都由妻子俞秀英打理。房子蓋到一半時,有天上午他提前半個小時回家看了看,發現宅基地比原計劃大了一點,一問才知道是妻子買的木材長了一截,木工師傅覺得鋸掉太可惜,就把左邊那間房子做長了一些。常德盛告訴妻子上級有規定,村幹部的宅基地不得超過125平方米。和妻子商量後,馬上叫來木匠,把已經上了房的木樑鋸了一半長,凡是到過常德盛家裡的人,都看到過那間很明顯的“斷梁房”。

常德盛的妻子俞秀英是上海知青,落實政策時,將她的戶口轉到鎮上,變成了非農戶口。後來自建的房子質量出現了問題,實在沒法住了,便在鎮上買了一套商品房。可是房屋質量不好,房頂上經常出現漏水。有一天,常德盛出差推銷企業產品,一走就是10多天,由於連綿陰雨,房子滲水嚴重,俞秀英一個人在家實在沒辦法住了,便給村主任徐惠平打了一個電話,讓他給幫忙修一下。徐惠平帶了兩個人去她家一看,只見床上放著臉盆接滲下來的水,無法睡覺。

2001年至2005年,蔣巷村186戶別墅全部建成,村幹部們給常德盛提出:“選一個位置好一點的別墅分給你住,上班距離也近一些,免得每天來回跑”。常德盛婉言拒絕。大家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問他為何不要房子,村裡不可能再建房子,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呀?“我現在是支塘鎮黨委副書記兼蔣巷村委書記,戶口已轉到了鎮上成了非農戶口,怎麼能在村裡分房子,那不是佔村集體的便宜,與村民爭利益嗎?”常德盛解釋道。

“您雖然在鎮上有個職務,可從未離開過蔣巷村呀?況且蔣巷村的今天是您幾十年艱苦奮鬥創造出來的,又是這個村的黨委書記,我相信給您分套房子,絕不會有哪個村民有意見。如果怕給別人留下口實,您可以把戶口從鎮裡再遷回蔣巷村嘛,反正非農戶口與農村戶口現在也沒有什麼區別。”村幹部們紛紛給常德盛做工作道。

“那不行,合情合理不合規,萬萬使不得!”常德盛一口拒絕。

儘管有很多村民知道這件事後,多次動員常德盛在村裡買一套別墅,但他都一一婉言謝絕。為了上班近一些,他自費在兒子常惠忠承包的廠房內蓋了2間平房與老伴居住。

常德盛在利益上總是向全體村民傾斜,對群眾的大事小事都放在心上,盡最大努力予以照顧,對他們的困難傾力幫助解決。可對待自己的親屬卻從未將心中的天平傾斜,有時做得甚至有些不盡人情。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常德盛1966年出生的女兒常惠芳高中畢業後,想到常熟市去學縫紉,他卻讓她回村裡種地。常德盛說:“當時農村缺少勞動力,依然有些村民外出打工,我如果不管住自己的女兒,怎麼說服別人?”

1947年出生的常德茂是常德盛的親弟弟,在5個兄弟姐妹關係中排行老四,從小就與排行老三的哥哥常德盛關係最好。1966年常德盛擔任蔣巷大隊長前,常德茂已是大隊團支部書記。1970年,常德盛動員弟弟到當時比較落後的第十生產隊當隊長,並承諾一年後再讓他回大隊任職。可他一當就是18年,這期間他所在的生產隊從後進變成先進,在常熟排行第一,鎮裡領導曾兩次準備調常德茂到其他村擔任村支部書記,常德盛都不同意,仍讓弟弟當生產隊長。

上世紀80年代初,蔣巷村開始發展工業,常德盛不讓常德茂進企業工作,也不讓他到村裡當幹部。1983年分田到戶後,常德茂只好承包了村裡的30畝魚塘,常德盛說:“你幹這個事比較合適,但每年要一分不少地按期向村裡交納承包費。”

當年村裡辦廠時經常要買魚、蟹招待經銷業務的客戶,常德茂找常德盛協商,讓村集體招待客人時買他承包魚塘裡養的水產品。常德盛說:買你的魚不行,蟹也不行,如果那樣做別人會說閒話的。

後來承包魚塘不賺錢,甚至還虧了本,常德茂改行收廢品。常盛集團公司成立後,鋼結構生產會出現很多邊角廢料,常德茂找常德盛想收購這些廢料,仍遭到拒絕。

“我用平等的價格收這些邊角廢料你說不行,可進行招投標總行吧?我能競爭到就收購,競爭不到也無怨無悔。”常德茂很生氣地對常德盛說道。

“你就別動心思打村裡的主意了,到外村收購我絕不干涉。”常德盛回答道。

2004年7月常盛集團改制後,有一天常德茂到找到鋼構公司的承包老闆,提出收購些邊角廢料,對方滿口答應。可常德盛知道這件事後立馬給那位老闆打電話,讓他不要看自己的面子將廢品賣給常德茂。事後他給弟弟解釋說,他怕這個承包人為了照顧你收廢品,而不上繳給村裡的承包費。

常德茂的大女兒常惠娟1985年高中畢業後在家待業,他找到常德盛,想讓哥哥給安排到村醫務室當赤腳醫生,被拒絕後,只好到任陽鎮應聘代課老師。蔣巷村企業辦得最紅火的時間,常德茂多次找常德盛要求把他愛人安排到企業上班,被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企業改制也未安排。

常德盛與常德茂關係很好,他有空時主動到弟弟家看望,哥倆有時為工作上的事聊到半夜。

“我們談村裡工作上的事,他非常感興趣,兩人往往說的頭頭是道。可我一提出個人私事,他就不感冒,有時還很惱火,太苛刻了,我以前非常恨他。”常德茂說。

常德茂沒有兒子,大姑娘的丈夫做了上門女婿,因為一家人在村辦企業沒有股份,也想自己辦個廠。女婿先在原任陽鎮租了間廠房,建起了無紡布廠。沒過幾年,出租方要收回廠房,面臨著關門停產。常德茂厚著臉皮向哥哥求情,常德盛聽弟弟說明情況後,倒是沒馬上拒絕,而是面帶難色地說道:“倒是個問題,可村裡都是農田,不可能佔田辦工廠,只有村東北角有塊三分地,你們去看看如何,如果可以,我就在下次村裡開會時提出來研究。”常德茂高興得不得了,一家人跑去一看,頓時涼了半截,他說的那個地方既沒有路,也不通電,還是別人當的打穀場,怎麼能夠建工廠?再次找常德盛提及此事,他很無奈地說:“那我就沒辦法了,你到其他村去找吧,別為難我了”。

常德盛兄妹5人中,大哥在1982年就因病去世了,有個姐姐外嫁他鄉,還有個妹妹常梅珍住在蔣巷村6組,當時住的地方很偏僻,只有兩戶人家,另一戶搬走後,只剩妹妹一戶,連接公路處有40來米長是土路,高低不平,一遇到連陰雨就成泥巴路,行走十分困難。常梅珍向村裡提出申請,要求把這幾十米路面硬化成水泥路。村主任徐惠平同意了,已派人去鋪石子,常德盛知道後立馬叫停,交待村主任有個石子路就行了。

2012年妹夫想辦個廠,第一個向村裡提出申請租塊地,共有20多人報名,村主任表態一視同仁、一同考慮,可常德盛知道後,在申請表上將妹夫的名字劃掉了。常梅珍的女兒在外地打工失業後回到蔣巷村,她向常德盛提出想到改制企業找份工作,常德盛表示不能幫這個忙。外甥女氣得直哭道:“您還是我親孃舅呢?我也是蔣巷村的村民,別人有什麼事可以找您,您就想方設法給辦,我這個當外甥女的還不如外人,您把我們同普通村民一樣對待行不行?”

常德盛回答道:“你們是我的親屬就應該理解我、支持我,在利益方面就要往後排,更不能搞特殊。”

2018年11月份的一天,常德盛到蔣巷村糧食烘乾中心無意中看到妹妹常梅珍在包裝車間幹活,立馬上前拉下臉問道:“誰讓你來的?明天就不要再來了。”烘乾中心經理張小巧連忙解釋道:“車間人手不夠,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是我讓她來幹活的”。“那也不行,明天就不要再來了”常德盛說道。

已經是68歲的常梅珍很生氣,她質問道:“我也是蔣巷村的村民,來這幹活既不是你安排的,又沒有打著你的旗號,這個生產車間內共有10幾個人,為什麼別人能幹活掙錢,卻偏偏我不能幹活?”

常德盛回答道:“只要我在這個村裡當書記,你就不要在村集體幹活。”

事後,常德盛也很心疼妹妹,感到自己的話說得太不留情面了,便給弟弟常德茂打電話,讓他去安慰一下常梅珍,告訴他自己沒有惡意,當時人多臺面上的事不好直說,主要怕別人背後說閒話,懷疑是書記讓安排去的。

常德茂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剛開始他很有想法,可慢慢想明白了,哥哥這樣做是對的。村看村,戶看戶,村民看的是幹部。如果他不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把親屬都安排到村裡工作,不僅工作不好開展,別人也會背後說閒話,大夥就不會服他。”

常德茂還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和老伴每人每年在村裡有1萬元股金分紅,還各有8000元養老金,兩項加起來近4萬元,根本用不完。住的是別墅,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他從內心感謝哥哥這個村黨委書記,給全村人帶來幸福。越來越理解他、支持他。

“幾十年的實踐使我懂得了一個深刻道理,既然入了黨,當了村幹部,就意味著要吃苦奉獻,並要準備吃虧。要把群眾的要求作為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求別人做到的,必須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眾出多少力,自己一定要比群眾多出力,先出力。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在群眾中有威信,才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常德盛說。

常德盛是這樣說的,也一直堅持這樣做的。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常德盛書記認真學習黨章,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3) 常德盛書記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作報告,要求大家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合格共產黨員。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4) 常德盛在村屬企業檢查安全生產。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5) 常德盛對土地特別眷戀,有一種非常強的感情。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6) 在稻田裡,常德盛給年輕人傳授生態種植技術。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7) 常德盛給村裡從事旅遊工作的同志反覆交代,保護生態是長期任務,不能放鬆。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8) 常德盛與村“兩委”班子成員認真商討蔣巷村的發展方案,不斷強村富民。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9) 常德盛與外地遊客親切交談,介紹蔣巷村的發展過程。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0) 常德盛沒有單獨的辦公室,而是與另外3名村幹部擠在一間60平方米的辦公室裡辦公。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1) 看報紙是常德盛最大的業餘愛好,他說既瞭解黨的方針政策,又可以獲得發展信息。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2) 常德盛對全體全體村民的情況瞭如指掌,大小事都記在筆記本上。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3) 住在老年公寓的這些老人都是與常德盛戰天鬥地過來的人。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4) 常德盛當紅娘,共為本村村民20多人牽線搭橋組成家庭,這是其中一家。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5) 常德盛經常與班子成員交心談心,要求村主任蔣玉英心裡裝著集體和村民。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6) 老伴俞秀英是常德盛的賢內助,陪伴著他戰勝了很多困難。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7) 常德盛每年生日那天,在家的村幹部都會自發地在辦公室給他過一個簡單的生日。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8) 蔣巷村獲得的國家級榮譽之一。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19) 國家級生態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蔣巷村。

《全國著名村支書12》常德盛:堅守村幹部艱苦奮鬥為村民謀幸福

(20) 空中俯瞰蔣巷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