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漁業綠色發展的方向與路徑

為什麼要推進漁業綠色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要求推進綠色發展。

新時代漁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理論支撐,漁業現代化和建設漁業強國建設需要有一個旗幟鮮明的大方向、大目標,綠色發展是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漁業綠色發展的歷程與科學基礎

2017年,養殖水產品(含水產苗種)總產值9864.45億元,佔漁業產值的80%,是我國漁業的主體。七十年來,我國漁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指導下,我國成為世界第一漁業大國,保障了水產品市場供給,為國家的食物安全和營養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二是以養為主的中國特色現代漁業影響了全世界漁業增長方式和生產結構的轉變;三是為現代漁業發展增加了新領域、新內涵,奠定了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水產養殖病害的暴發引發了漁業綠色發展的科學思考。上世紀90年代,淡水養殖出現的草魚出血病和海水養殖出現的對蝦白斑綜合徵等重大疾病重創我國漁業,促使科研工作者和養殖從業人員開始思考水產養殖規模化生產的健康養殖方法,漁業綠色發展的理念油然而生。歷經多年實踐,生態健康養殖模式逐漸發展成為水產養殖的主流方式。

新研究方法的引入推動了漁業綠色發展理念與生態養殖實踐的有機結合。上世紀90年代中期,養殖容量的營養動力學研究方法從加拿大引入中國,引起了科技部的高度重視並迅速形成500萬的科技攻關項目,在近海率先開展了較為系統的海水養殖容量定量化研究,推動了多元養殖實現規模化發展,生態養殖模式開始受到重視,為多營養層次的綜合養殖發展奠定了基礎。

基礎科學研究為漁業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研究成果“生態轉換效率與營養級呈負相關”到“非頂層收穫”策略,為中國水產養殖或捕撈種類營養級低、生物產量高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漁業綠色理念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從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的“海水養殖容量”研究,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研究成果“貝藻養殖碳匯”發展到“碳匯漁業”,使漁業的綠色發展有了堅實充足的科學依據。

中國水產養殖種類結構十分獨特,與其他國家相比獨為一支。我國淡水養殖魚類中,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和羅非魚六個種類養殖產量約佔淡水養殖總產量的70%,其次為甲殼類、其他類、貝類及藻類等;海水養殖以貝藻類為主,牡蠣、蛤、扇貝、海帶、貽貝和蟶六個種(類)的養殖超過海水養殖總產量的70%,其次為甲殼類、魚類及其他類。總的來看,海、淡水水產養殖中均為6個主要養殖種類佔有水產養殖70%的產量。

中國水產養殖結構自身的“綠色”特徵十分顯著。我國水產養殖結構相對穩定,變化較小,其顯著特點是種類多樣性豐富、優勢種顯著、營養層次多、營養級低、生態效率高、生物量產出多:(1)與世界其他主要水產養殖國家相比,具較高的多樣性、豐富度和均勻度,發展態勢良好;(2)養殖方式從天然養殖向投餌養殖轉變,不投餌率呈明顯下降趨勢,從1995年90.5%降至2014年53.8%,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保持較高的水準;(3)營養級低且較穩定。營養級金字塔由4級構成,以營養級2為主,近年佔70%,表明中國漁業的生態系統有較多的生物量產出,而且生態服務功能顯著。

總的來看,中國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和環境友好的內在特徵明顯,水產養殖的種類結構具較高的多樣性且優勢度顯著,不投餌率較高、營養級低,生產結構相對穩定,變化較小,預計在一個較長的時期裡,這種結構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

規模化新生產模式探索促進了綠色養殖理論的發展。近20年來,以“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為目標,發展因地制宜、特點各異的規模化新生產模式,有顯著的綠色特點。例如,淡水養殖中的稻漁綜合種養,是“稻田養魚”的現代新擴展,充分發揮水稻與魚、蝦、蟹、鱉等水生動物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中共生互利的生態效應(清除雜草、減少病蟲害、增肥保肥、降低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等),同時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生產優質水稻和漁產品,是一種農漁互利雙贏的生態生產方式。

海水養殖中的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是“桑基魚塘”在現代的新發展,是現代綠色海水養殖模式的典範:從生態系統水平上探討不同營養層次生物開發利用,綜合生態系統多種服務功能(如食物供給、生態服務等),尋求最佳產出,為氣候調節及文化服務做貢獻。

戰略諮詢研究使漁業綠色發展的路線圖日漸清晰。從“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可持續發展目標,到“建設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業”和“建設資源養護型捕撈業”;從“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發展的新思路、新任務、新途徑,到聚焦水產養殖綠色發展,並將解決水產養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矛盾確定為重大任務目標;經過十多年不懈的探索與總結,漁業綠色發展的思路、任務和途經基本形成。

二、中國漁業綠色發展的未來與保障措施建議

《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出臺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色”的新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生態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舉措,同時又是打贏精準脫貧、汙染防治攻堅戰和優化漁業產業佈局、推進漁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捕撈漁業資源恢復任重道遠,需突出資源的科學管理和有效的養護舉措。自1995年,中國漁業主管部門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漁業資源管理養護措施,如捕撈力量雙控、伏季休漁、資源增殖等。客觀來看,由於多重壓力以及生態系統不確定性的影響,漁業資源恢復是一個複雜而緩慢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如堅決減少捕撈力量、科學發展增殖漁業(或稱海洋牧場)、負責任捕撈管理和加強棲息地保護與修復等,探索生態系統水平的適應性對策,強化資源管理與養護依然是下一步資源養護的重點工作。

同時,發展增殖漁業(或稱海洋牧場)要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國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國際增殖漁業(或稱海洋牧場)取得很大成功,但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為什麼“挪威鱈魚增殖放流經過100多年的反覆試驗最終停止了”,為什麼“日本在栽培漁業(或稱海洋牧場)50年小結中說‘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等。在綠色發展背景下,為了我國漁業資源增殖事業健康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深入研究這些問題,也應該實事求是,準確、適當地選擇發展定位,探討適應性管理對策,包括不同的需求目標和功能目標,不同類別的效益目標,採取單向精準定位措施等。

綠色發展不等於限制發展,而是要解決好漁業高質量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矛盾,提高漁業發展的質量。綜上所述,推進中國漁業綠色發展需要採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建設資源養護型捕撈業,實施生態系統水平的資源管理是實現捕撈業綠色發展的重大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強化捕撈限額和漁業管理的科技支撐;強化增殖技術與生態效果的科技支撐;加強棲息地與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增殖漁業和休閒漁業新業態的健康發展等。

二是建設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業,實施養殖容量規劃管理是實現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關鍵。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區域養殖容量評估體系;建立水產養殖容量管理制度;建立持續發展規模化生態健康養殖新生產模式;提升水產養殖的現代化工信技術水平等。實施養殖容量管理是解決水產養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實施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是一項十分艱鉅的科技與管理任務。

三是加強漁業綠色發展的科學與技術關鍵科學問題研究。主要聚焦在漁業生態數量管理科學基礎及新生產模式發展,不僅包括養殖容量、限額管理及漁業生態學,也包括綠色、規模化發展背景下水產育種、病害、營養與飼科、資源增殖、工程與裝備等方面的科學與技術。

綠色發展是中國漁業的現在和未來。中國漁業綠色發展,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奏響漁業綠色發展主旋律,大力促進漁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漁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建設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業和資源養護型捕撈業,促進增殖漁業和休閒漁業新業態的發展,努力實施綠色低碳、環境友好、資源養護、質量安全的生態系統水平漁業管理。相信,中國漁業的明天會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