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T恤的演變歷程遠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乏味,從某種角度說,這甚至算得上一部當代通俗文化的變遷史。


影星、歌手、卡通形象、異見分子、企業大佬……幾乎每個人都想在這塊不足半平米的布面佔領一席之地。


不敗 | 文


一件內衣的掙扎


T恤的原型基本可以斷定為中世紀流行的一類白色打底內衣,這種衣服通體沒有紐扣,十分寬鬆,多數都有各式的衣領當作裝飾。


作為男性專屬的的內衣,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止身體與外衣的摩擦,兼顧保暖和遮蔽的功能,這也是人類發明衣物的最主要訴求。


而類似的衣服,在中國則更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夏商時期的中衣,樣式上基本都是開襟,隨後逐漸演變為各類汗衫。


此類衣物基本都是在赤裸的身體與光鮮的服飾之間起到緩衝緊張關係的作用,是所有人都要穿但其他人不能看的私密存在。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瑪戈王后》劇照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高速的電動針織機被大量生產,逐漸替代了已經使用200多年的手搖針織機,加之美國棉產業的空前繁榮,一種棉質、純白、貼身、廉價的半袖內衣迅速佔領了幾乎所有美國勞動人民的衣櫥。


工人階層的普及隨著兵役也逐漸滲透進了士兵群體,由於這類衣服透氣、舒適的特點,終於在1913年,被美國海軍正式指定為官方上衣。


同時期,這種內衣在歐洲的大部分男性群體中也基本是人手一件,甚至中國一些留洋的年輕人也開始嘗試穿著。但是即便如此大範圍的普及,它也依舊是不該出現在公共場合的內衣。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美國海軍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數百萬美國大兵凱旋而歸,他們在媒體中經常身著T恤甚至日常著裝也常常只是一件短袖,這種著裝方式被戰後的熱血民眾推向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身著印刷有國家認同或勝利感文字的T恤走上街頭,保守、過於健康、呆板無趣的內衣形象被一掃而空。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1942年美國空軍的一則海報


把文化印上去!


大戰雖然結束,可戰後的陰霾卻揮之不去。為了撫平戰爭帶來的創傷,一部分戰後的美國民眾很快墮入了消費主義的汪洋,所有的資本家都要拼了命的把各類商品瘋狂的賣向顧客——先是好萊塢電影迎來了階段性巔峰,之後電視的普及也基本快速的做到了每家一臺,層出不窮的消費品以及數不清的時尚明星讓人們根本沒有喘息的空間。


這些商品該怎麼傳播,一時成為困擾廠商的難題。此時,電影《慾望號列車》、《無因的反抗》、《飛車黨》相繼上映,很快們發現了這種活體的宣傳欄——T恤衫,瞬間,印有各類信息的T恤被陳列在售賣櫥窗最搶眼的位置。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詹姆士·狄恩《無因的反抗》中的劇照性感的身形,帥氣的外表,一時間讓白色緊身T恤成為年輕人朝思暮想的潮流單品


1955年10月,名為《米老鼠俱樂部》(Mickey Mouse Club)的電視節目在 ABC首播,迪士尼公司把米老鼠的形象印在T恤上並且僱人穿著這些衣服招搖過市,確保每一個買了尿布準備回家的家長都能看到這隻雄性大老鼠。

而另外一些在戰後陷入深深的反思與批判的美國民眾則為T恤的普及起到了更為決定性的影響。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圖為馬龍·白蘭度《飛車黨》中的劇照,20世紀50年代,隨著詹姆士·狄恩、馬龍·白蘭度等影星的陸續走紅,加之其自身的人設,緊身白T加一條牛仔褲的搭配成了壞小子的代名詞


無數廠商在貪慾的慫恿下,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導致了消費市場的異化發展,刺激了中青年階層嗜慾的特點,五光十色的商品和富裕的生活消解了年輕人的激情與鬥志,轉移了本該投入在社會方向的注意力,淪為組織的附庸。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過於關注健康而非真誠,善於仿製而非創造”1957年IBM公司總裁小托馬斯·沃森在德堡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如是說


活躍於美國文壇的“跨掉的一代”率先打破了這一沉悶的氣氛,他們善良、勇敢、反對主流、熱愛冒險,這些形象深受當時中產階級子女的喜愛,隨意個性的T恤即是對主流審美的外在反抗,又體現了對底層勞工的同情,由此順勢而興。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這是驚世駭俗地反傳統文化,針對當時的美國社會思潮,表達了一種同社會準則及社會情勢相對立的疏遠異化意識——《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圖為凱魯亞克

在歐洲,T恤的主流化進程也基本與美國同步。


此時的世界並沒有持續多久和平的局面,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修建柏林牆以及沒有盡頭的美蘇冷戰讓許多歐美青年感到厭煩,一時間民眾紛紛湧入街頭,反戰的反戰,反主流的反主流,加上各色的平權運動,那時的歐美青年甚至不知道在週末該去參加朋友籌辦的派對還是哥們兒組織的遊行。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1969年以反戰為主題舉辦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聚集了無數的青年人


口號成了新的流行文化,除了被塗在街頭巷尾,人們也開始把它印在一件件剛做好的T恤上,從此文化衫開始了屬於它的表演,也正是這個時候,女性開始成為T恤衫的穿著群體。


湧入國門的洋玩意兒


隨著全球文化的互通,一件件印有各種文字、圖片、紋理的T恤憑藉舒適、經濟、時尚的特點迅速傳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上世紀80年代末T恤以文化衫的形象被正式引入中國大陸。


初入國門時,文化衫的樣式還很原始,大部分都是印有例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這類字樣的紀念品,不過很快一些不安的年輕人開始把更具性格的文字印在文化衫上,“別理我煩著呢”、“瀟灑走一回”這類短語被瘋狂開發,最當典型的就是米家山執導,王朔同名小說改編的《頑主》了。


這在當時引起一陣陣熱議,媒體與專家紛紛探討,最終得出“文化衫不僅不文化,而且不文明”的結論。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影片通過三個北京青年的眼睛,洞察了改革開放之初,中西文化極速碰撞,光怪陸離的八零年代


1991年初夏,中國華東地區出現大規模洪災,為了籌款,央視緊急舉辦了名為《風雨同舟·情暖人間》的義演晚會,當晚登臺的明星們幾乎是人人身著一件印有“風雨同舟情暖人間”的文化衫,從此各種正能量、主旋律的文字開始被印在文化衫上,文化衫才算有了文化。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風雨同舟·情暖人間大型義演晚會海報


除了文字,更時髦的人會穿一件印有圖案的文化衫以彰顯自己弄潮兒的身份,其形象通常是切·格瓦拉、列寧、斯大林等共產偶像,而這樣的文化衫基本都是從大洋彼岸的歐美國家運來的。


1960年代關於絲網印刷在衣物方面的應用被廣泛關注,相關設備也被大量研發生產,同時絲印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彩色的印花T恤一時間在歐美街頭隨處可見,改革開放後這些新潮的衣服隨著其他所有的“洋貨”一同“飛入尋常百姓家”,激進主義的最後一波漣漪,就這麼傳到了中國。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穿上之後變美了。這是改革開放後大部分人們對舶來衣服的評價


在今天,任何所謂的必需品都已經擺脫了其最原生的功能,衣物也不例外,單純的防止摩擦、保存熱量以及遮蓋皮膚的功能慢慢被文化所稀釋,成為了一種群體符號。


而T恤簡單的款式為它帶來了大面積的創作區域,這一特點使得各類群體的表達慾望瞬間有了傾瀉的出口,從古至今,再沒有那種服飾能像T恤一樣突破年齡、階級、區域、性別和民族,而得到幾乎所有人的好感。


隨著21世紀悄然而至,打敗了千年蟲的年輕人佔領了因特網,他們開始注意到40年前的一聲口號——讓想象力奪權,從這一刻開始,T恤的設計權從職業設計師的手中被徹底解放了。


人們開始根據自己的傾向製作形色各異的文化衫,可愛的、詼諧的、憤怒的、抽象的……T恤這種服飾衝破了千年來繁瑣的服裝規則徹底的佔領了每個人的生活。


舒適、簡單、直白,這就是一件T恤能給你的所有,在一個視覺導向的讀圖時代,你想了解一個人,甚至只需要看看他衣櫃裡的T恤就夠了。


//////////


豫記近日推出的方言文化衫就是我們對於這個碎片、讀圖時代的一些思考——豫記試圖提取河南方言中最常用及標誌性的詞彙,再利用這些字詞傳播屬於河南群體自身的文化特性。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雜


我們認為所有國別、民族、地域的文化都是平等且珍貴的,而這些不同的文化最終都是由語言與文字承載並傳播,一件T恤的作用並不是教會別人怎麼說話,而是告訴別人,我是這麼說話的。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回收被感染的那部分2020,今年……從中間開始


當代,T恤的消費者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播者,更是一類文化的承載者。作為可能是當今社會人均保有量最高的衣著而言,我想你該收納一件屬於你家鄉的T恤了,畢竟那裡是你的起點。


不就是短袖麼!怎麼就從內衣變成移動的朋友圈了

中:河南方言分九門,九九歸一一是謂“中”,謂大同 不瓤:身體和靈魂,總得有一個不甘示弱

微信搜索“豫記”公眾號

獲得衣服購買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