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如是我聞”,如者,即性之說;是者,況相而論;我者,圓通本體;聞者,明心見性。

如說何性?《楞嚴》入流,本妙圓心者是;《法華》喻藏,蓮藕中空者是;《心經》對論,五蘊皆空者是;《陀經》含蓄,池底金沙者是。總而言之,空如來藏者是。

是說何相?《楞嚴》出流,元明心妙者是;《法華》比方,蓮根莖葉者是;《心經》統括,五蘊諸法者是;《陀經》聖境,極樂世界者是。總而言之,不空如來藏者是。

我為何體?《楞嚴》了義,妙明心元者是;《法華》不二,月光三昧者是。《心經》照見,究竟涅槃者是;《陀經》話中,阿彌陀佛者是。總而言之,空不空如來藏者是,一心三藏者是。

聞何義?明何心?見何性?十方三世天地萬法。上自諸佛菩薩,下至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風雲雨霧、樹木花草,乃及紅黃黑白是非長短香甜苦辣酸臭,此有情無情,森羅萬象,千變萬化,無非一真之人心現識變而已。一真之人者,我也。阿彌陀佛也。一心三藏也。心者,如也,阿也,空如來藏也。識者,變者,現者,是也,彌陀也,不空如來藏也。

正論真真如性,非如非是,非性非相,非心非色,非空非有,非一非多,非同非異,非離非即,非寂非照,非生死非涅槃;而又隨緣現如現是,現性現相,現心現色,現空現有,現一現多,現同現異,現離現即,現寂現照,現生死現涅槃,現阿現彌陀。

當知真真如性,如是不二,性相一如,心色本然,空有非異。一多互等,同異當下,離即爾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阿即是彌陀,彌陀即是阿。此真真如性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動道場,量周沙界。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謂大光明中誰是誰,誰又不是誰哉!

若人在夢,夢中人事,千千萬萬,萬萬千千。此夢此境,豈關他人?何有別事?無非夢人一念變現!夢中被狗咬,能咬者誰?被咬者誰?又正夢之時,不見夢人而夢人常在。方醒之刻,夢境杳無而夢境不失。夢人阿也,夢想彌也,夢境陀也。諸佛如來出世本懷,良苦用心,無非勸道一切眾生趕快趕快,夢中醒來。行人果真明得此理,當下解脫,成佛分真,悟後進修,成佛圓滿。

圓頓大法,不立階梯,無修無證,一步登天(第一義天),放下屠刀(我執),立地成佛(分真)。在《楞嚴經》說為“發明便解脫”,“何藉劬勞,肯綮修證”;在《法華經》說為“一念信解,蒙佛授記”,直至“十地等覺”;在《心經》說為“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阿彌陀經》說為“食時還國,發願往生”。

以飯食知味而喻見道成佛,發明原心而往生佛國。故“已發願已往生,今發願今往生,當發願當往生”。其間哪有許多節外生枝?故“臨命終時,佛現其前”。臨者,見道明理,終者,圓滿成就。當下生死妄命與涅槃真命圓融一體,自性之佛自現其前。此為命終。哪裡是說人到死時,他佛接引!

人本非死非不死,佛本非自亦非他。一念悟,當下轉凡夫業報身而為菩薩願身。如印光大師所言: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果真明理之人,你想成佛也成佛,不想成佛也成佛,你沒有辦法不成佛!

譬如有人,從小坐局,一間小房。其心之量,一間小房。有朝一日,開門見天。其心之量,當下即天,何能再小?此為菩提不退轉也。又如有人,溺於水中,眼不能睜,一旦見水,衣雖還溼,無覆命險,此為見水離水,帶業往生。再如升舉,以蘋果大之氣球豈升西瓜大之鐵塊?而房屋大之氣球,輕舉西瓜大鐵塊。瓜鐵,定業也;氣球,心量也。定業,定量也;氣球,變量也。明理之人,心曠飛揚;昧理之人,情執低沉。《楞嚴》說為想升情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