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信步游:湖边的“喀秋莎”

任时光匆匆,心中总是流淌着某段不曾磨灭的时代之音。她支持着我们走过年复一年,直到永远……


是一段乐声引导着我来到了湖边曲廊。

曲廊的湖边垂柳下,坐着年轻的父母,孩子在空地上骑着童车;染上青绿的坡地上坐着两个年轻的女孩,正在研究着手中的手机;围成半圆形的台阶上坐着一对私语的情侣;还有几位老人团坐在一起,闲聊着家常……


循着乐曲声望去,只有一位穿着老人在整理着自己的物品,身边的木质座椅上放着一只袖珍的收录两用老人机。

让我在前苏联歌曲《小路》的牵引下,顺着野樱花和柳条遮掩的小路而来的,是她吗?


她躬身拿起老人机的动作,证实了她是我好奇而来的人。

或许是这里的氛围,不适合她吧?毕竟,在我没来之前,只有她是独自一人的。

“听老歌的人,现在很少了。”看着她的背影向曲廊的另一头而去,小小地感触一下,觉得偶然地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听一首老歌,也是一种怡情。

目送她的身形消失在转角的那从灌木丛后,我也试图离开这里……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是《喀秋莎》!

那灌木丛后传来的俄语歌声,让我转身向着灌木丛疾奔——她不仅仅是一个老人!这是个有情怀也有过火热年华的老人。

也许,我只需要赶上她,就能再次感受一段父辈们曾经为之努力,为之澎湃的岁月故事和岁月留声。

那是个让我浮想联翩的年代。

老城信步游:湖边的“喀秋莎”


《喀秋莎》的乐声回荡在小路和桥上,迎着已经偏西的太阳,她的脚步却没有年老力衰的蹒跚。步幅不大,却踏实坚定。


她像个战士。那件暗红色的抓绒卫衣就是飘扬在阳光与微风下的战旗。歌声依旧回荡着,伴随着阳光与风,空气里弥漫的花香仿佛清浅了又好像浓郁了……


随着歌声,走在她的身后,我想起了《青年禁卫军》,想起了《静静的顿河》,想起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想起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想起了《叶甫根尼.奥涅金》……

它们曾经是儿时阳光下图书摊上,只需一或两分钱就能拥有的快乐;它们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撒欢少年的被窝美好时光——那是一段属于我的时光。

老城信步游:湖边的“喀秋莎”

只是在走下台阶时,她才显出已经年迈。尤其,在《三套车》的低沉黯哑曲声伴随下。

走下石桥踏上这段林荫石板路时,回荡的就是《三套车》。 昏暗的路径和着低沉的乐曲。仿佛身处在寒冬未尽春天初萌的郊野,在缓缓流动的河水边,彳亍着一个天涯孤旅的人。她走过耸立的白桦林,向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炊烟漂浮村庄而去……

时间终究带走了她的芳华,留给她的是时间经过她身侧的痕迹:不会再在阳光细碎的石板路上留下欢笑与跳跃;碎花连衣裙或蓝色背带工装裤换成了宽大松软的老人服;一条手绢扎起的乌黑长发或飒爽的短发最终带着不舍拢进了渔夫帽——只有那依旧乌黑的发丝,坚持着青春不老。


看着她的佝偻背影,我的心却莫名地刺痛了一下:时代在前进,但是,随着时代前行的人,却逐渐地淡去了;不知道它们的故事可曾说给儿孙听过,他们的儿孙又是否听得进去?

蓝天依旧,白云却少了——或许是云端里寄存的往事终究太多,沉坠了白云悠悠,最终随风而去了吧。

老城信步游:湖边的“喀秋莎”

我想:她此刻是在回想往事或者在往事里的某一刻里进入了沉浸。

毕竟,《山楂树》的舒缓悠扬符合此时此刻的游人寥寥,伴随着暖意下的微风,歌声里的湖面就在眼前,远处的楼房所在,也曾经是工厂。

没有山楂树的湖边,有萌发新绿的垂柳,有恣意绽放的野樱花;只是轻风吹拂不到青年钳工和锻工的头发……

她的独坐凝望,在春色里有了一点惆怅。


也或许,在她的世界里,此刻回放的是:

“这里多好,像极了我们这个时代。经历过战火的祖国,正在革命建设中蒸蒸日上……”

“我们是祖国的第一代建设者,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用十年,不,五年的时间去努力,去奋斗,让我们的祖国比现在更加美丽……”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

“说的太好了,让我们一起唱一首歌吧!我们唱《青年团员之歌》……”

“唱《喀秋莎》……”

“不!我们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不论是整段往事,还是往事里的某一时段。我相信《山楂树》的旋律终究是勾起了她对往事的思忆——那段回忆,很温暖很重要很值得铭记。

因为,在乐曲终了后,她不知觉;当下一首乐曲《春天圆舞曲》响起的时候,她又回放到了《山楂树》。

两三个游人的到来,让她开小了音量。这使得乐曲更悠扬,连空气里都似乎漂浮着音符。


趁她低头回放时,我走到了她的身前——如同所有人一样,戴着一只口罩。不同的是,她还戴了一付墨镜。低头选择回放时,像捧着一捧珍宝一样,抚摸着机身,用手里的手帕细心地擦拭边角。

看不到她的容颜。但我相信:她肯定是美丽过的。遮去双眼,是因为爱惜和保护眼睛;也是不想让外人看见她眼里的世界吧?

那弯下的身躯,益显佝偻。可我相信:她曾经是活力四射的。因为,她在行走时,还是会不经意地挺直自己的腰杆,昂起自己的头颅。

只有那一双手,在无声地叙说她曾经经历的岁月和操持的艰难。


她就这么低头着,佝偻着身体听完了《山楂树》,又开始回到了《小路》。

我安静地走出了她的视线范围,也压制了自己想上前攀谈的想法:没有什么比打扰一个人去追忆逝去年华更无礼的事了。

我知道:她经历过的那个年代,是我们只能想象却终究无法体验的!那段时光里,充满激情、理想和信念,甚至有点狂热。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

而我们处在一个前进的年代——我们带着她们传递过来的光荣与梦想,怀揣着她们赋予我们的温度,继续朝着她们为之献出青春的目标在坚定前行。


或许,读懂是对她和她那个时代的最好致敬。而做好我们这一代的事情,是对她们和那段岁月最好的回哺。

再见,湖边的喀秋莎。愿你内心依旧少年!


后记:这里是我的家乡一个开放公园。每到天气好的时候,男女老幼都会到这里坐坐,转转。细心留意,这里有很多故事。关于年轻人爱情的,关于青涩少年的青春萌动的,以及老人们的岁月沉淀。我喜欢这里,不仅因为空旷,清新,更因为这里能看到老城的悠悠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