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左宗棠,西北必被吞,則徐一贈言,助復西北建奇功

【收復西北,功耀千秋】

著名中國近代史學家郭廷以說,一部晚清歷史,幾乎都是吃敗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記載,讀來令人沮喪,唯有左宗棠的西北經略則是例外,確實值得我們興奮。

一位撰寫晚清西北阿古柏匪幫傳記的外國作家包羅傑也曾說,中國收復新疆,毫無疑問是當時在亞洲發生過的最值得注意的事件,同時是自乾隆皇帝出兵這個地區以來,由中國人領導的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光輝的成就。

民國曆史學家繆鳳林更是這樣評說左宗棠,自唐太宗以來,左宗棠是對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功勞最大的人。

【歷史關口,力排眾議】

1874年,當時清廷內憂外患,被迫與日本簽署了《臺事專條》,承認琉球是日本藩屬國震動極大,中國深刻意識了“海疆備虛”的嚴重性,於是朝廷上下出現了“重海防”還是“重塞防”的激烈爭論。左宗棠在光緒元年三月七日(1875年4月12日)上書朝廷的奏摺,除提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還著重指出,新疆是中國固有領土,更是中國的西北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國歷史上,周、秦、漢、唐國勢之衰,都是從不能固守西北開始的,並且因而最終也沒能守住東南。沙俄侵佔伊犁以後,對中國新疆的威脅,已經不是議論中或者可能避免的事,沙俄下一步必然侵入新疆腹地。

【重任兇險,不畏艱難】

光緒元年三月二十八日(1875年5月30日),朝廷發出六百里加急諭旨,說《左宗棠奏海防塞防實在情形並遵旨密陳各折片》所見甚是,任命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授予他軍事、政治和籌糧等方面的全部權力。實際上,在當時要承擔收復新疆的重任,朝廷中除了左宗棠,可以說是,無人願為,無人敢為,更是無人能為。因為當時有四大不利。

一是外患。當時阿古柏匪幫在新疆已成氣候,在英國支持下已經立“國”,勢力已經從南疆擴展到北疆。沙俄已經佔領伊犁,朝廷出兵新疆,不但要與阿古柏作戰,而且還面臨與英國和沙俄的正面衝突,其後果難以預料。

二是內憂。清廷是在對國防問題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決定對新疆用兵的,而且這是清廷第一次將定邊的重任交給漢臣。當時朝廷上下內外,除了軍機大臣文祥支持,幾乎沒有人看好左宗棠的新疆用兵的前景,而且在後援支持上還不斷出難題。

三是國力不濟。當時對新疆用兵,朝廷財政困難,國力衰竭,籌糧十分困難。萬里轉運軍糧也是困難重重。

四是地不利人不和。左宗棠大軍出玉門關進入大漠地帶,地理環境十分艱苦與不適應,千里長途用兵,實際上也犯了兵家用兵的大忌,新疆又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當時對漢族軍隊不很友好。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驅避之】

左宗棠出兵新疆時,已是年近古稀,體弱多病,本不適應遠出大漠領軍出征,然而他以抱病之身,日夜在軍營賬中,為用兵、集餉、籌糧、轉運,然後等工作日夜辛勞。面臨眾多都能導致他功敗垂成的困難,左宗棠能挺過來,並最後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並且在當時整個大清朝廷,只有左宗棠才能完成這個壯舉,除了他具有戰略眼光和王霸之才外,與左宗棠是一個“一心為國,不為自己”的個人品質更是密不可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驅避之”,當年林則徐在囑託新疆大事時,贈言與左宗棠,左宗棠也時刻警醒自己,用這句話詮釋自己的人格:對外鐵腕強勢,對內改革圖強,對上忠心耿耿,對下知人善任。

若無左宗棠,西北必被吞,則徐一贈言,助復西北建奇功

若無左宗棠,西北必被吞,則徐一贈言,助復西北建奇功

若無左宗棠,西北必被吞,則徐一贈言,助復西北建奇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