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留在大城市VS回家發展?

小時候,每個人心中總有一座嚮往的遠方城市,川流不息的街道繁華又耀眼。長大後,我們躋身於北上廣深,為了夢想而努力覓得一寸立身之地。

——我所在的南方小城,打車30多元可以從市區的一頭,去到另一頭。實在不甘一眼望盡餘生。

——回家沒有24小時便利店,沒有星巴克、沒有海底撈、沒有琳琅滿目的購物街,連外賣都不方便!

——如果留在大城市,郊區五環以外的房價都破兩萬了,不想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每天花一個多小時上下班。

——長輩們誇我能幹,是家裡成績最好的孩子,但我能幹什麼?只能在大城市努力站穩腳跟,其實根本顧不及家人。我發現,我能為親人做的,遠不及留在老家的表哥。

……


糾結,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留在大城市VS回家發展?


留在大城市打拼,還是回家發展?

這也許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論薪資,家鄉無法與北上廣深相提並論;論發展,家鄉居於三線城市或小鄉村似乎沒有競爭力。

每個在外的討生活的人都會按耐不往自己的內心,也想結束打工生涯,早點回到家鄉過上清靜一點的田園生活,可左想又想,還是忍住了。


糾結,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留在大城市VS回家發展?


為什麼選擇留在大城市打拼?總結了三個方面:

一方面很多人都在城裡安了家,辛苦這麼多年打下的基業不是說扔就扔了的,萬一哪天回家了,孩子們又不習慣農村的生活,媳婦也受不了農村的環境,本來累點仍可以支撐城市的生活的,現在要舉全家回農村,當我們沒有找到可以生存的事業,可想這種風險非常大,思來想去,這種冒險還是不值得,與其事態不明朗,還不如很無奈的繼續等待,等到孩子們都長大了,再回去也不遲。

第二個方面是小孩教育問題,要涉及的內容真的很多很多,農村很多地方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學資源仍有欠缺,有些地方仍很貧窮,學校師資力量跟不上,小孩的視野就不開闊,沒有了城市裡的環境,也就沒有一些先進的思想去引導教育。

第三個方面就是很多人還在奮鬥的路上,

或者小有積累,還想著自己仍有更大的潛力去發揮,萬一回家之後,收入來源得不到保障,農村也並不是想象中的遍地黃金,是需要很多汗水和機遇才能創造出來的成功,哪天回家創業失敗,豈不是得不償失了。

一二線城市有著更多的機遇和更優質的公共資源,很多人都擁有夢想,不甘於每天打麻將擼著串的生活,能通過努力賺著別人不敢想的錢,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也能為家人提供更多的物質保障。


糾結,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留在大城市VS回家發展?


為什麼天底下的父母總是會說,在外面發展不好的話還是回家發展吧!

買房難、生存壓力大阻礙城市夢。不高的收入只夠勉強維持生活,讓一些年輕人對在一、二線城市就業既憧憬又懼怕。縱觀目前北上深的房價,能有多少人家買得起,更不要提在大城市發展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了。很多時候一個人要在大城市買房,都需要傾盡父母的全部積蓄和自己的個人財產,有時候還需要向親戚朋友借錢,才能勉強付個首付,剩下的是一個人慢慢償還的20-30貸款。

外面發展再好,也不如家裡的穩定工作。大城市的企業多,機會多,人才市場活躍,導致了工資相對較高。然而高工資的背後,也存在著高額的付出。常常聽到身邊拿著高薪的人說自己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這個道理父母比我們更加清楚,世界上沒有一件工作是不委屈的。父母們並不希望我們在外面為了看似光鮮亮麗的工資和職位,付出自己的全部青春和辛苦,與其這樣勞累奔波,還不如在家裡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父母眼中,公務員、參公、事業單位、國企,遠比我們口中高薪資的私企和創業來的靠譜穩定。

大城市的同學到40歲左右時,沒有關係背景的就面臨著被邊緣化。打高級工的,可能被公司辭退。在機關的,哪怕是混到處級副處級,也很難有上升空間了,有些乾脆辭職到民企發展。這個時候正是上有老下有小,還要還房貸,經濟壓力最大的時候,所以很容易陷入中年危機。

反而小城市悠閒,人情味濃,有歸屬感,容易有人脈關係,從小做到大,慢慢積累下來,人到中年更能發揮自己的事業,再加上房價不高,父母可以幫手,少了很多壓力。所以到了三十多四十歲時候,大城市小城市的差距反而縮小了。如果自己沒有能力,那更是在大城市呆都呆不下去。而如果在小城市發展得好,四十多歲正是事業上升的衝鋒期。


糾結,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留在大城市VS回家發展?


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其實這個選擇沒有誰對誰錯。一切都充滿變數,但同樣也取決於自己。安樂與奮鬥永遠是相對的,擁有親人的陪伴,也要懂得人情社會的處事;享受著大城市的資源,就要耐得住奮鬥的寂寞。

只看哪一種更適合自己,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適應新的環境,迎接新的挑戰,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挺住,才是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