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访 燕 子 祠

文 | 杨江海


偶翻《凤翔县志》,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燕子祠。在县城东北甫池村,即今糜杆桥乡七甲门前。邑令田镕建。燕子本籍千阳,五十六代裔孙燕继稷徙居此,后建祠祀孔子弟子燕伋。今无。”凤翔曾有燕子祠,真是又惊又喜。

探 访 燕 子 祠

凤翔是周秦发祥地,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词。这是因为,凤翔府自古就是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使今天,当你进入凤翔县城,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街道繁华,车来人往,文化厚重,的确大有“府”城的味道。难怪燕伋的后裔要迁徙在此。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尽管新冠疫情还在肆虐,凭着发自内心的冲动,在朋友的帮助下,驱车来到了凤翔。出了县城东门,往东北方向前行,一会工夫,就到了七家门前村。在村干部公示牌上,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志辉的联系电话。手机接通后,当我说明来意,王书记热情的接待了我。他介绍说,他们村有两个村民小组大部分人姓燕,少说也有六七十户、二三百口人。因镇上通知开会,王书记要去参加,他帮我联系上了燕家后人燕文长。

高大的门楼,宽敞的庭院,整洁的床铺,一看就是个勤劳富足之家。燕文长把我迎进了他家的客厅,自豪地述说着祖上厚重的历史。他所在的七家门前村,是糜杆桥镇的一个行政村,原名叫甫池村。清代,因属于桃园里第七甲而取名七甲门前,后演变为七家门前。听老人们讲,村子里旧有燕子祠,是元代凤翔县令田镕为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燕伋所建。

探 访 燕 子 祠

在燕文长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爷爷不止一次的念叨:咱们燕家的根在千阳。燕家在千阳县城有生意,七爷燕新斋常驻千阳主事,管理帐务,生意很红火。他们的爷爷、父亲这几辈,经常往来于千阳、凤翔之间,做点小买卖,对千阳有着深厚的感情。

燕家是个大家族,人才荟萃,最有名气的要数八爷燕祥甫。这位出生于1911年的燕家骄子,秉性耿直,勤奋能干。1952年,主持修复西安至宝鸡北线公路八旗屯桥,在公路建设史上留下美名。1956年3月,组织施工,突击完成两处公路改线工程,亲自设计修建了纸坊河过水路面桥,赢得社会各界赞誉。在水利战线业绩突出,曾任县水利电力局副局长,他的事迹载入《凤翔县志》。

今年86岁的燕鸿志,曾在凤翔县党政机关和县法院工作。退休后返回老家,过上了田园生活。他说:“燕家人心平气和,乐善好施,历代都是高寿,大多活到90岁以上。他们的爷爷那一辈人都识字,逢年过节给左邻右舍写春联。家族里的女人们,没缠过脚,个个大脚板。”燕家后人的信条就是,向老祖宗学习,不能给祖先丢脸。如今,燕家从事行政、文化、教育工作的也不少,就是在家当农民也都是行家里手。看着村子整齐有序的规划布局,家家户户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大人小孩文明的言行举止,处处流露着耕读传家、知书好礼的浓郁气息。

提起燕子祠,年过八旬的陈正国老人,虽说耳朵有点背,但说起话来嗓门很大,声音宏亮。“打他记事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讲,村子里头原来有个燕家祠堂,祭祀燕家的祖先燕伋,还供奉着观音菩萨。祠堂门前,有个燕家花园,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到了秋季特别好看。”受“庙前祠后不住人”旧观念的影响,原来祠堂的周边没有住户,都是燕家的世界。后来,“破四旧”,祠堂拆除,庙宇毁掉,花园被占。现在,这里早已成了村民的宅院。顺着陈老汉指引的方向,搭眼望去,燕家当年所处的位置之好,规模之大,确实令人神往。

探 访 燕 子 祠

七家门前人,对先贤燕伋有着特殊的感情。听着燕伋的故事长大,受燕伋思想的熏陶,这里的人们崇文重教,诗礼传家,英才辈出。老交通员王生春,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白色恐怖时期,担负陕西省委与西路各县党组织的联络,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继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力量,曾任陇县政协副主席。离休后,带病坚持撰写《地下交通》等革命回忆录,受人尊敬,在村里很有名望。

元朝,距今已过去了700多年,田镕知县兴建的燕子祠早已不复存在。可燕家的后代延绵,先贤的遗风犹存。穿越千年,走到今天,先贤燕伋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后来人用情去感悟,用心去朝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