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明白這道理,你也能賺30%——股票投資最根本的邏輯分享

股票投資有價值?

這在不少人心目中估計是一個天大的玩笑話,畢竟坑殺散戶的A股才符合大眾的印象。

這是無可否認的一點。

A股的高波動造就了一波又一波的財富神話,而散戶痴迷於造富故事,最終釀造了一場又一場的事故。

當一場遊戲多數人都成為輸家的時候,被懷疑有貓膩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多數人的意見不代表真理。

多數人投資失敗,只是因為他們都不清楚或者說無法理解股票投資盈利的最根本邏輯:

盈利是一家公司最基本的道德

盈利是一家公司最基本的道德

雖然我們現在一直都在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但是無可否認的一點:

一家無法實現盈利的公司,是無法存在的,盈利才是企業長期生存的根基。

所以一個公司儘管可能存在短期的虧損,但是它運營的最終目標必然離不開盈利。

而股票投資是什麼?

獲得一家公司的所有權,可能只是所有權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這也代表著股票持有者對於公司經營成果(盈利)的分配權。

所以從長期來看,持有股票,上市公司提供給我們的回報理應是正值。

但是很多人就是虧了。

比如上個世紀90年代買入日本股票的人,三十年過去了,如果是一直拿著沒拋掉的,那麼他仍舊還在虧著。


日本股市是最好的投資說明書

日本股市的確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股票投資反面例子,但在我看來日本股市的走勢恰好證明了股票投資最根本的邏輯,也告訴了我們股票投資應該如何做。

在很多人的眼中,他們只能看到日本股市是這樣走的:

弄明白這道理,你也能賺30%——股票投資最根本的邏輯分享

備註:日經225指數月線圖(1987至今)

30年過去,日經225指數仍舊只有歷史最高點的一半左右,何來的投資價值?

但凡有這樣想法的,只能說對於股票投資完全不瞭解,至少沒有了解過日本股市市盈率的變化。


什麼是市盈率,為什麼它能夠影響到股票投資?

一句話講明白市盈率:

假定上市公司能夠為每一個股東賺1塊錢,而為了成為這個股東,你又願意支付多少錢,這兩者的倍數就是市盈率。

寫成公式就是:

市盈率=股價/每股收益

市盈率有一個固定的值嗎?沒有。為了1塊錢的利潤,願意掏出多少錢,這其實是一個很主觀的行為。

人,本質上是一種善變的動物。

所以在日經225歷史高點的時候,市盈率是多少?92倍。

現在日經225的市盈率是多少——17.85倍。

弄明白這道理,你也能賺30%——股票投資最根本的邏輯分享

數據源自東京交易所官網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以前的人願意用92塊現金換取上市公司1塊錢的利潤,現在卻連18塊錢都不願意掏。

你92塊的單價買了一隻雞,現在18塊的單價都賣不出去,能不虧嗎?即使這雞每年能給你下個蛋又怎麼樣,這得花多少年才能賺回來,而人又有多少年能夠去等待。

所以這就是日本股市為什麼30年都沒法創下新高的原因:

市盈率下跌的空間吞噬了盈利增長的空間。

但市盈率不變,盈利就能推動股價上漲嗎?


盈利推動股價上漲

日本經濟向來有消失的30年這種說法,這是因為它們GDP從1990年開始,基本增長就陷入了停滯。

經濟不振,股市如何上漲?

這就是我一開始就說的:

盈利是上市公司最根本的道德,不盈利的公司,是沒有存活的必要的。

經濟再萎靡不振,公司也是要盈利的。我們把市盈率的計算公式變換一下,可得出:

股價=每股收益*市盈率

所以當市盈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股價受什麼影響——每股收益。因此我們可以看回日經225指數,在一致的市盈率下,指數價格呈現怎樣的變化:

弄明白這道理,你也能賺30%——股票投資最根本的邏輯分享

2004年12月日經225市盈率與當下(2020年7月)市盈率相接近,而期間指數走勢如下:

弄明白這道理,你也能賺30%——股票投資最根本的邏輯分享

漲幅超過一倍,而同期日本GDP變化:

弄明白這道理,你也能賺30%——股票投資最根本的邏輯分享

數據源自於:CEIC數據庫


基本沒有變化,果真是消失的30年。經濟沒有任何增長,但是股市才上漲了一倍,這是為什麼?

原因就很簡單嘛:

盈利是公司最基本的道德

經濟不增長,只是說明公司規模沒有擴大而已,但不代表做的每一筆業務是沒有利潤的。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在市盈率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日本股市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上漲了一倍有餘,這就是盈利推動股價上漲。

因為上市公司總要留存部分盈利經營或擴張,所以在淨資產收益率以及市盈率不變的情況下,股價會因每股收益逐年增長而增加

這樣的情況在A股是否存在,也是一樣存在的。

我在2018年曾經發布過文章論證過:

十年輪迴,A股投資價值在哪裡?

實際上A股和日經225的狀況都是相似的:

為過去的高估值買單

如果不需要為高估值買單,其實兩者都實現了增長。

所以很多人投資A股虧了錢,其實問題的根源不在於上市公司有多糟糕,而是在於投資者他們自身買入股票的價格過高。

因此我們做股票投資,其實可以很簡單:

低估買入可長期經營的公司,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公司是可長期經營的,那麼指數基金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低估究竟要如何判斷

既然股票投資的邏輯在於低估買入可長期經營的公司,那麼要怎麼才算是低估呢?

雖然估值的主觀判斷成分很大,但是對於整個市場而言,歷史估值的形成存在其合理性。所以我們不必自己去臆想,大可以參考歷史上形成的價格以及估值。

比如說上證指數在過去20年的市盈率如下圖:

弄明白這道理,你也能賺30%——股票投資最根本的邏輯分享

我們能夠明顯看到,在過去的20年曆史裡,上證指數的平均市盈率極少時間低於12倍市盈率

所以假如有一天上證指數的市盈率再接近12倍呢,我們是不是能夠比較有把握的說這是底部區域呢?

那是肯定的,因為相對於創造記錄而言,記錄無法被超越才是大概率的事件

同樣的道理,因為盈利會推動股價上漲,而估值有底部,所以股價的底部理應也是逐步抬升的。

這一點在上證指數的走勢中也能夠有明顯的體現:

弄明白這道理,你也能賺30%——股票投資最根本的邏輯分享

我們能夠看到,上證指數的每一次低點基本上都依託著黃色斜線上行。

所以什麼時候應該買入呢?看到這裡,你心裡應該有答案了吧?


結語

這篇文章一開始成文於2020/07/04,最終發表時間是2020/07/09。

在成文到發表這段時間裡,我們能夠看到市場在不斷的走高,牛市的呼聲也是越來越大。

但牛市和低估是絕對相悖的關係。

所以隨著指數的上漲,估值恢復到正常水平。我們在8號的時候改變了之前全力抄底的態度,把倉位恢復至正常的狀態。

以巴蘭通脹保值組合為例,我們把倉位恢復至股債6:4的比例。

而由於我們在低估的時候開始減倉,所以組合目前(截至8號收盤淨值)總收益已經達到32.46%


弄明白這道理,你也能賺30%——股票投資最根本的邏輯分享


實盤地址:巴蘭通脹保值組合實盤地址

這就是在低估的時候,果斷買入得到的獎賞。

至於後續市場是漲是跌,我不知道,但我清楚一點:

現在組合已經有32%的收益,而股債比例又恢復至6:4。所以即使牛市現在嘎然而止,我們也不用擔心本金蒙受損失,甚至我們還能保有不菲的收益。

這一點是現在才醒悟要進場的人,遠無法相比的。

至於現在還能不能買?

當然可以買,股票投資又不是隻有低估買入這一種方法,趨勢交易也是很常見的交易方式,只是和低估買入相比,少了32%的利潤做安全墊而已。

至於趨勢投資,在之前週報中我曾經推薦過創業板50指數其實就是基於這個理念、:

指數創新高,成交量還放大,風向指標預示上漲,那麼我們接下來是沒有理由保持悲觀的。

至於方向,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創業板。

如果你是無法克服追漲的恐懼心理,那麼可以考慮一下,把資金分為兩半,一半投向創業板指數基金,另一半投向低估值的行業指數基金,比如券商。

當然還可以像我這般,把另一半投向港股的指數基金(本週從美股中撤出的資金一半會投向創業板50,另一半會投向恆生指數。

但這個今天就不再展開講了,後續有時間再給大家詳細展開吧。

如果不想錯過精彩內容的,請關注本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