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金秋的內蒙古大地上,絢麗的舞臺劇、豐富的民族電影,還有接地氣的歌舞和非遺,無論城市街道還是鄉村牧區,多樣的文藝形式扮靚百姓生活。各民族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在文化的浸潤中,各民族群眾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共同守護著我們的精神家園。

10號晚上,舞劇《騎兵》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上演,這也是首部以騎兵為題材的大型民族舞劇。作品講述了一批蒙古族青年成長為勇敢無畏的騎兵戰士的故事,表達了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家國情懷。

觀眾巴特爾:“覺得很震撼,真的體現了那種氣節,對於我們民族團結還有下一代的成長都有幫助。”

觀眾高晶:“ 這部劇也讓我感覺到了各個民族融合在一起,更多的是在展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提升我們年輕人的一種思想境界。”

在內蒙古民族語電影譯製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把國產電影《照相師》譯製成蒙古語。每年,民族語電影譯製中心要承擔100部國產電影的蒙古語譯製工作,藉助他們的譯製,《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影片在廣闊的農村牧區播映。現在,全區各地正在開展“到人民群眾中去”蒙古語譯製電影放映活動,儘管語言不同,但觀眾有著相同的感動。

庫倫旗奈林塔拉嘎查村民寶紅:“這部電影是蒙古語(譯製)的,我們都能聽懂,演的都是我們內蒙古的還有我們國家的事情,我們要愛國。”

內蒙古民族語電影譯製中心導演布仁門德:“看到祖國的發展也好,看到祖國的文化也好,他們看的時候非常自豪。”

從2017年的1600場、到2019年的13000多場,自治區蒙古語譯製影片的供給量逐年提升,2019年觀影人群20多萬人次。在增進各族群眾文化認同的同時,也讓草原文化走得更遠。自治區深入實施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作扶持工程和優秀蒙古文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工程,100多部作品分別獲得魯迅文學獎和駿馬獎等國家級獎項。從內蒙古走出去的蒙古族作家郭雪波曾三次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他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講述蒙古族的文化歷史,作品還被翻譯成英語、法語、日語等在國外出版發行,讓更多人瞭解草原,愛上內蒙古。

作家郭雪波:“因為中華民族56個民族都是共同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所以大家必須齊心協力,把各項工作做好。”

內蒙古社科院副院長毅松:“ 各民族認同偉大的祖國,認同我們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我們國家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礎,這就是共同體意識,它對我們凝聚全國人心,形成共同的力量,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都是非常有重要的精神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