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二十五 ——秃发傉檀的政治 之 姑臧时期的外患内忧 ​

编者按:

著名历史学家赵向群先生代表作《五凉史》,是“十六国史新编”之一,汇集传世史料与出土文献,还原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河西地方的历史,钩沉一千六百多年前纵横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五凉王国的兴亡盛衰,全方位、多面向,还原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重要阶段。武威,亦称凉州,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上门户城市,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千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等为主的凉州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给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通过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贾小军先生多次沟通衔接,征得赵向群先生儿子赵晓东先生同意授权,《五凉史》即日起长期在“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连载,让更多人了解武威“五凉古都”的历史文化魅力。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感谢贾小军先生、赵晓东先生的大力支持!


“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二十五 ——秃发傉檀的政治 之 姑臧时期的外患内忧 ​

卷四 南凉篇


第三节 秃发傉檀的政治


姑臧时期的外患内忧



史家云:“秃发累叶酋豪,擅强边服。控弦玉塞,跃马金山,候满月而窥兵,乘折胶而纵镝。”这说明秃发部是个英武善战的部族,习于马上生活。因此,除少数首领外,一般成员汉化程度不深,不熟悉政治。王位的兄终弟及,都城的一迁再迁,频繁地进行征战,不断地掳掠人口,都说明南凉政权在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在利鹿孤时期,史暠等官僚已指出一些落后性,并力图进行匡革,并提出一些文治主张,说服傉檀实行。但长期形成的部族意识和生活习惯,不可能通过一两项建议和举措便得到扭转。好在利鹿孤和傉檀等都愿意接受汉族的政治经验,并且喜听谠言,这有助于南凉政权沿着封建化轨道发展。在入主姑臧后,秃发部又与汉族发达的封建人文环境结合了起来。假如能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学习汉族的政治经验,克服自己部族的弱点,那么,南凉的割据局面定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并保持得长久些。


“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二十五 ——秃发傉檀的政治 之 姑臧时期的外患内忧 ​


对求得长治久安的道理,南凉的君臣们是懂得的。傉檀进人姑臧后,宴群臣于宣德堂,谈到创业与守业的关系,“仰视而叹曰:‘古人言作者不居,居者不作,信矣!’”前昌松太守孟祎乘机向他讲述政治兴衰与宣德堂的关系。他从张骏构筑宣德堂时的全盛光景讲到前凉亡于前秦,又从梁熙拥十万强兵讲到他败死吕光之手,再从吕氏以排山之势称王建霸讲到衔壁秦雍和投降后秦,最后告诫傉檀说:

此堂之建,年垂百载,十有二主。唯信顺可以久安,仁义可以永固,愿大王勉之!

就是说,要傉檀行仁德之政以保持基业长久。

孟祎借人事言兴废,讲出了一般性政治道理,而宗敞则具体地向傉檀献策。此前,傉檀能入居姑臧,宗敞功不可没。因此,傉檀对宗敞感激备至。姚兴征王尚返长安,宗敞以别驾相从,临行,傉檀说:“吾得凉州三千余家,情之所寄,唯卿一人!”他请教宗敞,用什么样的“怀远安迩之略”才能治理好凉州?宗敞先向他“荐本州名士十余人”,再建议他从使用人才和刷新政治做起,并说:

段懿、孟祎,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雍之冠冕;裴敏、马辅,中州之令族;张昶,凉国之旧胤;张穆、边宪,文齐杨(雄)、班(固);梁崧、赵昌,武同(张)飞、(关)羽。以大王之神略,抚之以威信,农战并修,文教兼设,可以纵横天下,河右岂足定乎?


“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二十五 ——秃发傉檀的政治 之 姑臧时期的外患内忧 ​


对孟祎讲的道理和宗敞提的建策,傉檀虽喜闻乐受,但就姑臧时期的政治而言,产生的作用并不很大。究其原因,传统政治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一方面,外部环境的限制也是一方面。所谓外部环境的限制是指敌国的军事包围,它使傉檀很难得到喘息的机会,更不用说有兴理文治的时间了。

406年(弘昌五年)底,南凉迁都姑臧。此前,傉檀已“车服礼章一如王者”。这等于否定了后秦是宗主国,也必然要激怒姚兴。另外,他为防备北凉与后秦等对姑臧的进攻,借巡游为名,行掳掠人口之实,大量集结军队,屯扎于姑臧周围。

袭徙西平、湟河诸羌三万余户于武兴(治今武威西北)、番禾(治今永昌西)、武威(治今甘肃武威)、昌松(治今古浪西)四郡。征集戎夏之兵五万余人,大阅于方亭。

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这些活动,反而加速了敌人的进攻并引起百姓的骚动。不久,外患内忧迭至,使他遭受到一次次挫折。

首先是阳武之败,这是南凉建国以来遭受的最严重挫折之一。

定都姑臧后,南北二凉的关系更加紧张。从407年始,要么傉檀以攻为守,进攻北凉;要么沮渠蒙逊先发制人,围攻姑臧。张掖到姑臧之间,战争越来越频繁。但多数情况下,都是北凉占上风。如407年南凉有均石(今张掖东)之败,既而失掉西郡(治今山丹县东南)。


“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二十五 ——秃发傉檀的政治 之 姑臧时期的外患内忧 ​


当傉檀因北凉攻击无暇顾及其他时,新崛起于高平川(今宁夏固原境)的夏主赫连勃勃趁火打劫。他先向傉檀提出联姻,又以傉檀不许为口实,带兵二万攻姑臧。在从杨非(今庄浪西)到支阳(今会宁县)三百余里的地面上处处打击凉军,使南凉死伤万余人,被掳居民二万七千余口,被掳牛、马、羊等四十余万头。赫连勃勃撤兵时,诱傉檀率兵追击。而其在阳武下峡(今兰州东黄河峡口)凿冰埋车,部暑伏兵。傉檀中伏后,被夏兵一直追奔八十里到南山上(今兰州南山),“杀伤万计,名臣勇将死者十六七”。赫连勃勃得胜后,将杀死的南凉将士尸首堆积起来,“号曰髑髅台”。

阳武峡的惨败,使南凉朝野极为震动。傉檀在心有余悸之外,还感受到政治上的压力。他“责躬悔过”,表示不再恃勇轻出,却反过来实行堡垒政策,“傉檀惧东西寇至,徙三百里内百姓入于姑臧,国中骇怨”。结果,乘姑臧及其周围百姓受到骚扰,屠各胡人成七儿率其部民三百余人据北城起义,一时响应者数千人。

在阳武之败和成七儿事件的影响下,南凉朝廷中的一些官僚更对傉檀不满。汉族官僚借机滋事,“军谘祭洒梁裒、辅国司马边宪等七人谋反,傉檀悉诛之”。史称“边梁之乱”。

边梁之乱发生在南凉统治上层,属于高级官僚反对傉檀的政治活动,又因它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与民族矛盾的综合反映,故 对南凉政权造成的震动十分强烈。

内忧外患加在一起,使傉檀入居姑臧的本意未能实现,也使南凉统治更加艰难。如胡三省分析的那样:“自是之后,秃发氏之势日以衰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