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这种心理是由男身转女身的根本业力,男女老少都有

南怀瑾老师:这种心理是由男身转女身的根本业力,男女老少都有


嫉,喜欢吃醋,对他人的好处、学问、道德、成就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嫉妒中。嫉妒心不是女人的专利,也不单是大人才有,男、女、大人、小孩都一样会有嫉妒心。这种业力的缠缚相当牢固,不易转化。

嫉妒,嫉是嫉,妒是妒。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中国古人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最明显的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没有嫉妒心,男人同样嫉妒得厉害。凡是众生都有嫉妒心,不过女性表现最显著,嫉到了极点就生病;到了极点,人的心都死了,像块石头一样。

我经常跟青年朋友说笑话,嫉妒心理哪里没有?女性最明显,你到街上看看,一个女性在街上走,对面来了另一个女性,或者穿着比她漂亮,或者长得比她漂亮,或者手上拿个东西不同,她会斜起眼睛看,然后“碎”一声,嫉妒。街上走路的人比你漂亮,同你什么相干嘛?她也看不惯,要嫉妒一下。

女性类似这种心理可多了,或某件事,或某一点,人家只要有一点好处,她非嫉妒不可。

男性的嫉妒心似乎比女性好一点,其实一样,但有所不同,在名利场中,在同事升迁的时候,或经理、老板对某人好一点,无比的嫉妒,“格老子,他算什么?啐!”就这么一声啐!嫉妒,其他的可多啦!

嫉妒的心理也是与生俱来,现象非常多,这两种心态是毒啊!根据佛经,嫉妒的心理是由男身转女身的根本业力,这种心理非常巧妙。大家自我检查,小时候同班同学,字写得比自己好,文章作得比自己好,功课比自己强,你真佩服他吗?你也没有讨厌他,不过你有个心理:“我自尊心很强耶!”,“我自尊心受了伤害”,什么叫自尊心啊?嫉妒,讲好听点叫自尊心,那是给你遮羞,那是痱子粉。所谓自尊心就是增上慢、我慢,变个名字叫自尊心。为什么要自尊啊?以自己为中心,自己吹自己,天大地大我大,月亮底下看自己,越看越伟大,那叫自尊心?那是我慢,因为我慢而变成嫉妒。

嫉妒的心理很可怕,以我的看法,男女之间也有嫉妒,新婚夫妇最要好了吧!彼此也有嫉妒,信不信?研究心理学的去研究看看,如果夫妇俩到某个场合,有很多人赞美太太,丈夫心里很不舒服,别说男人赞美他的太太,就是女人赞美太太多了,没有夸赞先生一句,坐在那里心里真不是味道。反过来看,在某个场合赞美先生的多,太太虽然高兴,心里不是味道,这“不是味道”的心理就是嫉妒。你以为夫妇之间不嫉妒啊?你以为兄弟之间不嫉妒啊?连父子、师生之间都在嫉妒啊!

人如果能去掉了悭贪嫉妒,它的反面是什么?只有帮助人,只有恭维人,只有培养人,都希望别人好,一切荣耀都归于老兄你,那才是做到了不嫉妒。什么叫学佛?这就是学佛啊!你以为磕头拜佛,念经吃素,求佛保佑就是学佛?你还是求这四个字保佑你好一点,你把悭贪嫉妒这四个字真去掉了,你成佛的路走上一半还有余。


一切众生的劣根性,喜欢挑拨离间,喜欢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破坏别人的好事,基本上,这些都是由于人性的嫉妒心理而来。乖离的个性人人都有,不是某一个人的特性,这是一切众生的根性,是第八阿赖耶识带来的种子,这个根性的种子有三种:善、恶、无记。人的起心动念与他形诸在外的行为,不是造善业就是造恶业,没有中间路线,勉强说个中间,就是无记,无善无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了。实际上,无记也属于恶,不过,是最轻度的恶。修行,就是把根性中善的种子擦亮,擦干净,使它开发出来。换句话说,修行就是为善去恶,自己把劣根性转过来。

《药师经的济世观》(东方出版社)

----------


像古人说,我也经常告诉你们做人的原则,

“女无美恶,入宫见妒”,一个女人不管她漂亮不漂亮,只要靠近那个最高的领导人,到了皇帝的旁边,所有的宫女都嫉妒她,并不是为了她漂亮不漂亮,因为上面宠爱她嘛!“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知识分子不管你有没有学问,突然同学里头有一位当了部长,一下入阁了,你们同学一边恭维他,一边心里不服气,你算什么东西啊!我还不晓得你吃几碗干饭吗!就会嫉妒,这是必然的。


嫉妒的心理属于嗔,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种,发生在感情方面比较多,比较明显。因为求之不得,贪之不足,所以产生嗔恨,见不得别人比你好,也因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结解不开,佛学称为结使,共有九十八个。修行就是去除这些结使,把这些结使一个一个解开来,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经过修行,变成非常慈悲,或是一个愚笨的人,经过修行,变得聪明开通。但是,很多人学佛结果,变得越来越笨,脾气越来越大;信了教以后,越学越脱离现实生活,变得神经兮兮,古里古怪,几乎每个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


再说,宗教徒彼此之间互相排斥,也是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心理,你的学问比他好,他会嫉妒;你的事业比他好,他会嫉妒;你长得比他美,他会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保证吵架,女人在小地方很仔细,比较爱吃醋。

有些人对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对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睬。其实,这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为什么要有所差别?能平等对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从这个地方检查自己,不是说我去学了一个法,又会打坐,又会念咒,又会结手印,这就可以修成佛了。

*****

“背爱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违背了“我”的爱欲,憎恨和嫉妒便产生了,这种身心的煎熬谁没尝过?青年朋友谈恋爱也是这样,我看得顺眼,合我意的,我就爱,爱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样。


女性的嫉妒在爱情上表现得突显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现上范围广,你的学问比我好,你开车比我大,你戴的手表比我名贵,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用,“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便促成种种不同的行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狱饿鬼道里去,万劫不复了。

《列子臆说》《圆觉经略说》(东方出版社)

------------


我们学佛修持,要从哪里下手?哪里立根?从哪里找净土呢?要想成佛,离不开一切众生,所以要先学会做人。与人都处不好,还想度众生?自己想成佛,看到人都是冤家,嫉妒人家,这是种善根吗?简直是魔道了。你说自己瞋心大是阿修罗,你有阿修罗的本事和功德吗?你能一怒而安天下吗?

佛在《维摩诘经》说的这一段经文,看起来经意很明显,其实是密教,秘密在其中,我们再读一次:“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学佛是离不开众生的,一个众生也不能舍离。“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你不要说众生没有随你之所化,是你连化缘--教化的因缘,都结不上,因为你自己与众生隔离了。造隔离之业,甚至于造仇恨之业,就是在造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业。恶言刺众生,恶语伤众生,尤其是四种口业:恶口、两舌、妄言、绮语。还有心中贪、瞋、痴意业,你说,怎么结化缘?当然得不到成果。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东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