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你如果有幸見到了這個恭喜你記住要這樣做才能繼續前行

南懷瑾老師你如果有幸見到了這個恭喜你記住要這樣做才能繼續前行


我們打坐、參究,見到“這個”以後應該怎麼辦?我們這一堂人,即使見到“這個”,也是所見者甚少,只是見到三際託空,本來面目的一個空的境界。如同圓明居士(雍正),在嘉陵音那裡,見到這個以後,到章嘉處印證。章嘉說:“你這個見到的對,並不是不對,但只是鑿破了一個小窗子的洞所看見的天。應該是把這個房子打破,登在高山頂上,所看的天才完整。”於是他回來重新在自己的官邸裡——那時他還是世子——閉起門來,自己打七。七七四十九天的“七”,結果突然間他只覺通身流汗,大悟了。於是趕緊再跑去看章嘉,章嘉看到他進門,還未等他開口,手這麼一招,就說對了,對了,這回對了。他也就這麼回去了。這就是所見者大與所見者小的不同。


你們這堂人所見者小,都是他力所出,所見都淺,見了這個以後應擴而充之,配合行履,變化氣質。不只在靜坐上用功,在定住以後,應在行事之間,待人接物之間,看能否忙忙碌碌之中保持這個。苟有不能,必立刻上座,放下,好好保任,待有充分把握時再起用,必須動靜一如。


檢討自己,過去所有習氣有無變化,要高亢的變為謙下,柔弱的變為剛強。調整自己,孜孜為善,孜孜去不善,打成一片,這樣才行。如果上座以後,有佛法,保住三際託空,放下腿就丟了,則所見不真,未打成一片,無用。所謂打成一片,即必須動靜一如,起心動念行住坐臥,忙亂之間皆能如此才行,這樣初步所見是真,才能談到修為。否則先要把這一面弄清楚,念念無住,念念不住。在待人接物之間,雖有動作,其心空空如也,了無一物,這樣才對。好像打七之中,很多人都想幌一下,下山後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了,不能打成一片。再加平日忙亂,回來疲倦,兩腿一盤,休息一會,這樣如何算得用功?


未見者必須先見了這個,才能談修為。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要行住坐臥之間一概不離有為的這個,這一點,定住了,等到氣脈完全發動,則身心一片,意生身成就,自由自在的,愛現前即現前,然後變化生理的氣質

。如《楞嚴經》雲:“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彼時不論意生明點,及本身光明,身心配合,內外一片光明,所謂虛室生白,常在光中,般若智慧自然現前。萬物靜觀皆自得,看一切都慈悲喜捨,看山河大地人我眾生皆如夢如幻。下腿走路,皆如水中浮萍,或棉花上走路,實質世界漸漸在你的範圍中皆變成真空,必須要如此用功。

*****


真正見到了這一面,還要知道那一面,這一面的空也,那一面的有也。如何有呢?你試試看,你觀想一個東西,你用意造出來,或者單提一念,看提得住否。一念萬年,萬年就是這一念,能夠定得住否,就真正證明你見道了沒有。凡夫是做不到的。在沒有見道以前,他都是妄念紛飛。雖然能夠見到這一面空了,要單提一念觀想一個光明點,應該也觀想得起來,也不難。所謂觀想不起來,又是搞錯了。譬如說你看過小電燈泡的,看到過一個金剛鑽的戒指的,看到過一個發光的玻璃的,這些都看到過,就是這麼一點,假想起來,就定住了,這總做得到呀?


那麼,觀得起來,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心一境性,心在一個境上。這個境是你造的,沒有關係,愛造它就造它,你那個能造之性沒有變。見道了才可以,不見道不好修定。定久了,不管定在身體上哪一個部位都好,不在外也好,不在內也好,不在中間也好,可以在外,可以在內,可以在中間都好,反正都可以定住,適當的。這個適當看你巧妙了,現在不給你點破,自己試試觀想,巧妙定住了,心一境性,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自然會定生喜樂。所以工夫發起得慢,是功用不能到呢?還是見地不能透徹呢?此理也要明白透過來,把它定住。你不要認為這是玩弄妄想,就要玩弄它。你要是能觀想得起來定住了,慢慢你就曉得真正妙有之用了。


有見地的人要注意這句話,做不起來,那就不對。自己要注意檢察,為什麼觀不起來,唯心所造嘛,為什麼造不起來?不是太用力了,就是太不用力了,不是加了一點,就是減了一點,再不然就是幻想。什麼叫幻想呢?認為觀想是另外想一個東西。其實你只要就現成的亮光是什麼,隨便想象,有如記憶一樣,等於你看過的書,看過的人,一想就想起來了,就是這樣。觀起來就把它定住,一定要觀這光明點,定住了,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你那個靈靈明明的,知道自己定住的那一個不受妨礙。

現在假如有一個定住了,同時也知道一切聲音、一切想頭、一切什麼,覺得自己定住沒有定住,這個覺知也在,是呀!一身有那麼多的妙用,你就看清楚了,這個定住了,心一境性,心放在一個境上,久定,就定生喜樂了。最初的就是最後的。


所以說,見道以後如何?正好修行!平常你不能生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不能在一念上,這一念定住就一萬年,萬年就是一念,繫心一緣。變動就不是,不要變動。變動,就是你不對,就是你沒有定住,此乃定慧等持之法。不是任何人可以修。我講的話有個道理,要見道以後的人便成定慧等持。何以是慧呢?知道本自性空,這個境界還在,本自性空,也知道我在造它。那個我呢?不在這個境上,那個作用,有一個境在,這個境就定住,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此乃定也,亦乃慧也,是定慧等持。


講淨土宗,永明壽禪師的淨土宗,就是真淨土宗,所以他說有禪有淨土,好比戴角虎。他見道了以後,他不作觀想,就定住在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上,孤零零的這句佛號始終存在,一念定住,所以他是淨土,他是真禪真淨土。

普通的人你不要假借這句話,什麼淨土?什麼土你也找不到,鼻子粘到泥土的時候才後悔。要定這個,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心一境性,定生喜樂,我都向大家點過啊!我不是說自己沒見到袁老師以前,自己一個人在靈巖寺閣樓上修法,剎那之間這一點靈光自己把他觀起來了,靈靈明明,一下就幾個鐘頭下去了。觀想一點也不難,此乃理也,也就是事也,修什麼法,是什麼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萬法歸一,就歸在這一點上,一切念提起到這一點上,可以忘了外緣。一歸何處?這個一也就在動靜上,一無歸處,提起便用,放下便休。這才真正懂了一點。

*****


為什麼要磨這個腿、要打坐呢?此乃苦行之一也!做不到的姿勢硬要你做到,先要把這個身心勉強過來,變化這個氣質,苦行也。多吃一點苦,多修一番苦行,多消一分業力。硬把它變過來,此之謂變化習氣。你要改變誰呀?你兩條腿都改變不了,又如何改革其他呢!但是如何改變呢?不要去注意腿,不要去管它,心一境性,定生喜樂。從理上明白,由理上透入,是靠不住的、不行的;必須要從事上熟,事上熟呀,真正真正下過苦功來,一步一步地求證。

算了,這些話提它幹嘛呢?


見道的人,他自己會曉得變更習氣的。平常瑣瑣碎碎的人,自然而然會變成慷慨激昂;平常驕狂的人,自然變成謙下。就是說,言語、舉止自然而然變得合乎中庸之德呀!也是中庸之“道”。調正,都是自然而然的,此所以道之可貴也。真正見得,沒有不變的,懦夫立,頑夫廉哪!所以說,自己的習氣,主觀依然堅固沒有變的,就要警覺自己,那是見地不真呀!所以說見道與不見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何是自知的事?參!


我們要了解佛道只在平常日用之間,平常日用之間念念覺即是佛,念念迷即凡夫。這個古來祖師語錄經典上都那麼說。念念覺,覺個什麼啊?起心動念處,自己觀照得清清楚楚,義所當為,所不當為,無一不合於理,無一不合於禮,這就是行履。大家都是講禪宗,看了些公案、語錄、機鋒、轉語,就當成禪,都沒有好好研究一個真正的大禪師,他生平做人做事的行履是如何值得效法的。

這些禪師的行履,做人做事,整個就是一個出世而住世的大儒家之風範。這些不去研究,光看了一般機鋒、轉語、公案,這就是禪宗了!真是天大的笑話。


你看,《指月錄》上也提到,也記載了一點。例如選出歐陽修見到一個古寺裡的老和尚在看經,歐陽修問他,古人生死都可來去自由地做主,現在的人怎麼就做不到呢?那麼這個和尚答覆他,古人念念在定慧中,現在的人念念在散亂中,怎麼做得了主呢?念念在定慧中,每一個起心動念處都在定慧中,能嗎?你要注意!“念念在定慧中。”嗯!有些朋友說他一天打兩次坐,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好像便宜給我佔了似的。我早晚打兩次坐,打三次坐,好像已對得起祖宗父母似的。這謂之學禪了?真可笑之至。不曉得念念要在定慧中。每一起心動念處,動靜云為,都在這個定慧的境界裡,才可以談學佛參禪。


依我們平常做人來講,精神不統一,不仔細。為什麼不能仔細?為什麼精神不統一?就是沒有定力嘛!例如現在此刻,你以為我在瑣瑣碎碎講世俗的事情嗎?殊不知一片婆心,望諸位先我而成就。從這裡就看到定慧的行持,但這是凡夫的定慧,普通人做事都要如此呀!要念念在定慧中。凡夫的定慧,就是平常事業成功的基礎。一個人稍有成就都是不容易的啊,都是要有定慧,由凡夫的定慧開始,進而修持二乘的定慧,再進而菩薩的定慧。

*****


我要你們觀明點,或者先利用一個燈火作引子,這一點光明的觀想是外光,由此引起自性的有相光,不過還是“子光”。若能事與理冥會,才是子母光明融會,進入自性光、無相光中。程度沒有到的,聽了種一點善根,不要亂去修為。有這個程度,才做如此修持,由這一個要起用才對!沒有這個程度,沒有見到空性以前,不要做如此修為,否則就是你自己誤了,耽誤了的誤,不是那個悟。


觀一個東西又如何呢?你說不容易觀起來。是吧?唉!太容易了。我講觀個東西哪,你們都著意去觀,其實不著意就起來了。一個個都看過蠟燭的火光,你在佛前點燈,不是看得很慣嗎?不要用意去看嘛!你現在稍稍回憶一下佛堂那個油燈,就是那個光,不就清楚了嗎?不在內外中間,就是那麼現成,沒有位置,不管他身內身外,先定住嘛!但不能用意識妄想……對了,就是這個意境,就是這個意境,一點都不要用力的,不增不減,你一著力就不行了。


心一境性也便是定到這麼一點。你要曉得,心一境性雖然不是妙有,但在凡夫及二乘而言,這一點意所生的,謂之假有。繫心一緣,制心一處,止止定定,久了再說。菩薩瞭解了這個理,見了空,這個謂之妙有,真空中生的妙有。就是說,明明知道是自己意生它的,有意把它造出來的。但你要注意啊!自性的空呢?依然如故,並沒有因著這一點而變更。

換句話說,因著這一點,因造起這一點,不妨礙你所見的空,就是真空中加一點妙有,等於禪宗後世祖師,如仰山這般大師們,最喜歡畫一個圓圈,中加一點。這個圓圈代表空洞靈明之自性,嘿!這一點,你真正把它管帶住了,就可瞭解,空是體空,體性空便是法身。同時瞭解現在性空中,自己給它有意造一個有,就可修成報身。這一點有,生生不已,也隨時可空,千變萬化,都由心造,這就是化身。這時三身具足。了了常明,亦了不可得,就是你的幻化空身。當然大家沒有修到,其理如此,其事也是如此,這是我要告訴你們的大秘密。


這個定到心一境性,這一點,這個不要著力觀的,意境真空,稍稍一帶,唉!回憶一下,你看,呀!你看那個光明,那一點火的亮光馬上現前,開著眼睛容易回憶得起來嘛!漸漸慣了以後,閉眼開眼一樣了,把它拿到自心上來,拿到內、外、中間,隨便你放了。由些繫心一緣,定定定,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就是這一個,把它定住,妄想盡管打,不妨礙他,你反而會討厭妄想,不空自空,你才看到自性的妙用:“善能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你才瞭解六祖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定久了,所謂變化氣質,百病皆消,身心轉變。所以我講了好幾天參學的經過,贈送給你們作參考。道家密宗這些氣脈之學,其實都是自性本自具足中事,自然來的,定力充沛了,到達氣住、脈停、渾然大定。然後依此一路,起而用之,無質當中就會生質,唯物論這個物質的質呀,生出這個質來,無相當中就生相。如此可以達到身外有身,百千萬億化身,三身圓滿,四智具足,三明六能,自然如是。


話就是那麼幾分鐘說完了,功用看你的,福德看你的,修行靠智慧,配合上做人處事行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你真正能夠繫心一緣,定住了,哈!你的習氣自然就改變了,你的反省力量就強了,自己覺得都是錯。我一番苦口要求你們,希望你們成功啊!把我的經驗所得,儘量貢獻。大根器、大決心、大智大仁大勇的人少哪!得少為足,半途而廢的人多啊!


摘編自《習禪錄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