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萬載儺舞

儺的發展

儺,是一種驅逐鬼疫的巫儀。巫,把一些原始的狩獵舞、擬獸舞和簡單的歌 唱,以及一些打擊樂器納入儺儀,使儺成了載歌載舞的一種習俗舞隊。跳儺一般 是在春節期間舉行。

儺舞、儺儀、儺戲、儺歌、儺祭等等構成了儺的存在,也是儺的各種獨立表 現。儺祭在商代就已盛行,周代宮廷裡儺祭時,領頭的稱“方相氏”。頭戴銅鑄 假面,上面有金光閃閃的四隻眼睛,上身穿黑色上衣,繫著紅色裙子。手上蒙著 熊皮。一手拿著戈,一手拿著盾,率領著打鬼的隊伍,到各個角落跳躍呼叫,嘴 裡發出“儺儺儺………”的聲音。這種有些陰森帶點恐怖的聲音據說可以把鬼怪 嚇跑,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安寧。儺儀到了周代已經成為全民性的習俗。周王室和諸侯代表國家的稱“國儺” 、“大儺”,老百姓舉行的儺稱“鄉人儺” 。

儺到了漢代,儺隊形式發展了變化。漢代的儺隊中方相氏要率領“十二神獸”, 用長戈向四方衝刺。所謂“十二神獸”也就是我們現代儺神的意思,戴著猙獰獸 面的舞蹈者,據說這些“神獸”可以把病魔邪鬼統統吃掉。

“方相氏”到了宋朝宮廷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老百姓認為神奇而有威力, 並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可以實現人們心中美好願望的喜歡的人物。

比如“將軍” 、 “土地”“財神”“判官”等等。面具的製作也是人們按照自己 的形象,進行奇特的變形和加工,神化出種種超自然的離奇面孔,叫做“神面” 。 用他們來解釋和“改造”自然。但在民間,儺儀則變得隨便起來,跳舞驅儺成了 乞丐謀生的手段。並且這種風俗延續到了清代。走下神壇的儺祭從娛神到娛人, 減少了陰森恐怖的氣氛,而多了打趣逗樂的成分。有些地方的儺舞吸收了戲曲, 雜技中的某些精華,已經向情節化發展,出現舞蹈與戲劇混合的儀式。發展成了 儺戲。萬載儺舞就是這樣一種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萬載儺舞

山東嘉祥武氏祠漢代壁畫《鄉儺圖》,反映漢代驅除毒蟲避疫的觀念


萬載儺舞

萬載儺舞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正月跳儺的風俗源遠流長,至今依然盛行。萬載儺舞中舞蹈動作是重要組成部分,獨立地看時,其實並不優美。藝人們 沒有舞蹈演員挺拔的身姿和優美的身段,沒有俊秀的面容,更沒有千變萬化,繁 華似錦的複雜動作。他們的動作基本較為簡單,並且還經常重複,但是就是這樣 一些簡單誇張帶點滑稽的動作,在帶上面具,拿上道具,在鏗鏘有力的打擊樂的 配合下,讓人心靈受到震撼,他們就像神靈附身,一招一式既古樸又神秘。從而使其明顯不同於其他的民間舞蹈所給人的特殊感覺。

據《中華舞蹈志.江西卷》中稱儺舞在萬載流傳已有很長曆史。但究與何時傳 入萬載,尚無確切史料可證。儺舞藝人丁福生(1912 年生)說:“跳儺傳到我這 一代,僅我叫得出名字的前輩藝人就有十代。 ”

另據 1826 年《萬載縣志》記載,全縣共有儺廟八幢,其有沙江橋曰沙橋廟, 明初丁姓建,清嘉慶間重修。

據沙橋儺舞隊老藝人回憶說,凡儺舞隊必須先學會跳儺而後建廟。據此推斷,萬載儺舞遲在明初就已經流傳。

非物質文化遺產——萬載儺舞


萬載儺舞俗稱“跳魈"

魈即山魈,傳說是山裡的獨腳鬼怪。跳儺的主旨仍是驅鬼逐疫,祈望五穀豐登,太平安樂,是流傳久遠的祭祀活動。這裡所祀的儺神是一位武將,名叫歐陽晃,俗稱“歐陽金甲大將軍"。傳說宋朝皇帝( -說唐皇李世民)為試龍虎山張天師的法術,命24名鼓樂手藏於宮中,奏樂不停,聲稱宮中鬧鬼,常有不明鼓樂聲,於是請來張天師驅鬼。張天師遵旨作法,最後斬24名鼓樂手,這24名冤魂不散,大鬧宮廷,皇帝無奈,便封他們為“儺神”,為首者被“敕封歐陽金甲大將軍",千年萬載,享受香火。24名冤鬼受封后便飛出宮廷,但身首分離,身子落在湖南,頭掉在江西,所以萬載儺廟裡供的儺神只有頭而沒有身子。儺舞又稱“二十四戲”。

非物質文化遺產——萬載儺舞


萬載儺舞分為開口儺和閉口儺兩種流派,表演風格各有不同。開口儺是唱、做念、打齊全,以唱為主,動作古樸、粗獷。其重點節目名叫《比刀》,它既不像戲劇表演的程式化,也不同於武術,而是凝集了古代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勞動操作等形體動作之精華,經過歷代藝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漸形成的一種強悍、幹練.緊湊的風格。另一個節目《開山》有兩個角色,分別象徵日神和月神,由此可見古代人對自然的崇拜。開口儺後來逐漸發展成儺戲,表達完整的故事,作為跳儺的民俗形式逐漸消失。閉口儺在萬載流傳較廣,其面具、動作表演、表演內容、音樂伴奏等均較規範,並富有特色。閉口儺面具共24具,均系樟木雕刻而成,製作精細,面目各異,造型生動,滑稽幽默,分為紅、綠、黑、白臉四種。儺神面具的製作尤為考究,它臉黑嘴闊,兩眼微突,黑色眼珠閃閃發亮,炯炯有神;眉心有一道神明印,兩道粗眉高高揚起,一對碩大的順風耳更增添了威風凜凜的氣勢。新雕的儺神面具要開光,原有的儺神面具每隔數年也要開光。據說經過開光的儺神才靈驗,年數多了,儺神靈氣會消耗,開光可以不斷補充靈氣。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萬載儺舞的動作古拙、簡單,具有悠閒、莊重、輕盈、有力的風格,其表演節目有開山、團將等17項。中心內容是“降魔除怪保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團將"是跳儺的最後一個節目,也是整臺戲的高潮,此時鼓樂齊鳴,鞭炮聲聲,在莊嚴的氣氛中,儺神隆重登場,最後他以劍向前方虛寫一個“收"字,表示降伏了所有妖魔鬼怪。至此,全場跳儺結束。整場表演以打擊樂伴奏貫穿始終,既保持原始風格,又具有地方特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萬載儺舞

歷史的發展悠遠而漫長,到了現代社會,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都到了相當發達和豐富的地步。儺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面臨傳承問題上,可以利用科學技術發揚,通過學習進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