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碰到大部分人都痴迷被牽著走了,原來是它在左右著你

南懷瑾老師:碰到大部分人都痴迷被牽著走了,原來是它在左右著你


“業識奔馳相續流”,在佛學上說,我們生命的延續,就是一個業識的作用,業識是佛經專有名辭。首先了解佛學上叫“業”,業不是罪,業是一股習慣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業;惡的,叫惡業。就是佛經上講的業報;像造業、作業這些名辭,都出於佛經。譬如我們有些小動作,有些人喜歡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頭呀,這個習慣,沒有什麼意識,無意識自然做出這些動作,就是習慣的力量。

無意識又是什麼呢?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在佛學上是第六意識背後的一面;譬如現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靈感呀,都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超過了第六意識,有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業識。我們活著自然有觸覺的感受,這是業識。這個業識屬於第六意識的最後面,是第七八識的範圍;現在心理學就很難解釋,還在研究中。

人生壽命的長短,身體的好壞,甚至於應該生那一種病,或者環境上應該有那一種遭遇,都是這個業識的作用。業識分析起來非常麻煩,但是,我們至少有一個瞭解,我們坐在這裡活著的人,是身體在這裡起作用,渾身每一個細胞都是由於業識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佛講身佈施,身佈施很難,因為業識不容易佈施的緣故。

譬如我們在座許多青年學打坐,為什麼心靜不下來呢?因為你身體血液還在流,身上的感覺還是有,是業識靜不下來;業識茫茫,靜不下來。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這個業識茫茫,把身體的感覺放下來,當然大徹大悟;就算不大徹大悟,也可以小徹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講的以恆河沙等身佈施,那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身體的感覺佈施不了,越打坐病還越多。有些人,靜坐學佛,把那個業識的陳年老帳,通通翻出來了,這些非要還不可,把它還清了,了脫了以後,才能得解脫,才能夠開悟。

這個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輕、中年、老年,業識的因果連續不斷。學佛的經常有一句話,回頭是岸,岸在那裡啊?

“茫茫無岸可回頭”,苦海茫茫,回頭是岸,這一句話大家經常說,卻沒有去想岸在哪裡?岸就在回頭那裡,就是因為你回不了頭。所以我們大家做功夫,譬如打坐的人,兩個眼睛開著也好,閉著也好,你總是注視在前面,沒有辦法迴轉來,所以,回頭是岸,這句話已經告訴你岸在什麼地方了。岸是什麼呢?是廣闊是空靈,到達了回頭是岸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情況呢?不要忘記《金剛經》的一句話:“此法無實無虛”。你說它空的也不對,說它有也不對,到這個境界你就找到了岸。假使不曉得回頭本身就是岸,那就是“業識奔馳相續流,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所以我們有一個感嘆,我們眾生,當然我自己也在內,都在茫茫苦海里頭翻翻滾滾。要怎麼樣才真得解脫?怎麼樣才真得道呢?“但了無心當下休”,

當下無心,無心不是沒有念頭啊!說它是念頭,把它壓下去也是不對的能記住《金剛經》上一句話,無所住心,此法無實無虛,大致上說來,對真正的修行,可以找到一點眉目了。希望大家在這裡特別注意一下。最後的結論也就是《金剛經》上這一品的原文,“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果報到達什麼不可思議?可以使你成佛,這是成佛的捷路。

《金剛經說什麼》 (東方出版社)

-------------


南懷瑾老師:碰到大部分人都痴迷被牽著走了,原來是它在左右著你

我常常想到袁老師的詩:

業識奔如許,鄉關到幾時。
慚言精進我,羞對天人師。
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痴。
藏珍誰可擬,之子欲何之。

他老人家的好詩很多啊!我想到他的詩,就會念他。“業識奔如許,鄉關到幾時”,我們修行人的業識,一輩子的業力,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業力帶來的,如水一樣的奔流,如許就是無限的意思,天天打坐修道,不曉得哪一天悟道能夠見到本來面目。“慚言精進我,羞對天人師”,你不要認為自己很精進,一點進步都沒有,那麼沒有出息,自己都不敢面對佛,天人師就是佛。

“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痴”,明明知道五蘊皆空,可是妄念斷不了,不該想的偏要去想,像六世達賴講的“不請情人卻自來”,貪瞋痴慢一點都沒有動搖。“藏珍誰可擬,之子欲何之”,《法華經》上的故事,也是禪宗雲門祖師說的“我有一寶,秘在形山”,我們的生命裡頭本來就有一個無盡的不生不滅的寶貝,就藏在身上,你想做什麼?你還去哪裡求法求道啊?道就在你自己那裡,可是自己沒有找到。



《南禪七日》

-------------


一切眾生都是痴。痴,沒有智慧。譬如從小讀書,老師教的功課看不懂,學也學不會,乃至聽了課記不住,考試成績差,沒有記憶力,因為腦子不靈光、混亂又容易痴迷。中國這個“痴”字古代怎麼寫呢?痴,是“病”旁,是一種毛病,人腦筋不健全這個病,“病”裡頭一個多疑的疑,這是繁體字古寫。那麼後來有了俗體字,病裡頭一個知道的知,叫痴,就是無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態,不知道,心不專一,不冷靜,就是痴迷。所以貪嗔痴,普通佛經上講三毒,就是使我們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聖的三毒。


歸納起來,人類智慧有五種痴:“界、入、陰、卑賤、垢汙”。“界”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界,都有限度,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有個界限;邏輯觀念也有界限,你跳不出這個界限。“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入,是外界的影響刺激進來。“陰”,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像黑暗一樣把我們的智慧蓋住了,使我們不得明淨智慧,對身心的細微變化運行看不清楚。“卑賤”,自己無能,不高貴。“垢汙”是很髒。


這五種痴怎麼來的?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修行,或者是觀六界得度,或觀三界跳出;或者觀五陰、觀六入,修白骨觀、不淨觀,或者修安那般那。觀是能增功德,通過各種觀法得度。或者有些統統不修,觀第一義,當下就是,像禪宗一樣,就明白了。這些都是對治五種痴的法門。總而言之,在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以前,乃至於在菩薩地都是痴,都沒有到達究竟。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

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汙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比如貪瞋痴三毒,你說我們哪一點不貪?我們檢查自己的心理,貪瞋痴慢疑要斷,談何容易啊!你說,你打起坐來會空,沒有用的。你在事上過不去,心事來的時候過不去,瞋心來的時候比誰都大。什麼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這是瞋的根。對環境,對一切不滿意,有一點感覺不滿意維持著,就是瞋心的開始。至於痴,那就更不用談了,引用袁老師的詩:

業識奔如許,鄉關到幾時。
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痴。

你看學佛的人,個個都曉得談空,可是每一個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無一而不痴。沒有智慧嘛!這些根會在哪裡發現呢?行為上沒發現,夢中都會發現的。夢中會有這樣的行為,就是因為自己永遠在貪瞋痴中。行為如果轉變不了,要想轉變氣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認為氣脈轉變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聽了多少人氣脈通了,可是現在都到黑茫茫的那個地方去了。

大家共同的問題是,明知四大皆空,但空不了,碰到了緣,處處都在愚痴中。如同我的袁老師講的:“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痴”,人人都犯這個毛病,口口談空,步步行有。打坐時,氣脈一來,馬上被感覺牽走了,清淨固然清淨,實際上都在玩弄這個感覺。王陽明到底高明,他說:這些都在玩弄精神。佛經上說這是“戲弄精魂”,沒有真正空得掉,感覺一來,平常的佛學都忘記了。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願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禪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

《如何修證佛法》(東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