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中共銀川市委宣傳部

中共銀川市委網信辦

中廣聯合會城市臺廣播新聞委員會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主辦

聯動沿黃河9省區省會(首府)城市

西寧、成都、蘭州

銀川、呼和浩特、西安

太原、鄭州、濟南

新聞廣播承辦的

脫貧攻堅融媒體報道

“黃河岸邊是我家”

走進黃河沿線9省區省會(首府)城市

瞭解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

及脫貧攻堅成效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今天讓我們瞭解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濟南,別稱泉城,副省級城市,山東省省會,山東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重要的交通樞紐。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全市下轄10區2縣,總面積1024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760.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90.87萬人。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全力以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山東省濟南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立足東部省會城市實際,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標準,把脫貧質量擺在扶貧工作首位,整合資金政策,創新工作舉措,著力鞏固提升貧困群眾脫貧成效。目前,全市1006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1.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群眾滿意度達到99.6%以上。

濟南市萊蕪區西野鎮王老村是省級精準扶貧工作重點村。走進王老村,一股慄子花的香味沁人心脾。村莊周圍山上種植的1746畝板栗正值花期,把整個王老村包圍在一片花香之中,板栗種植每年可實現收入100多萬元。

村民張為忠就是板栗種植的受益者,他一邊修剪著樹枝一邊告訴記者,板栗種植技術簡單,他一個人就種了30多畝,每年純收入兩萬多元。“今年下了一次雨,墒情比較好,板栗長得很不錯,你看這小栗子已經這麼大了,今年的產量看來挺高的。”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張為忠精心打理栗子樹

上世紀80年代,張為忠和老伴承包了村裡的10畝山地,由於土壤貧瘠,收入微薄,加上老伴身體常年有病需要吃藥,入不敷出,張為忠被列為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前幾年,王老村不斷調整種植結構,鼓勵村民種植經濟作物,張為忠抓住這個機遇,承包土地,種起了板栗,改變了過去貧困的生活。日子好起來的老張也開始義務幫助村民修剪嫁接板栗樹苗,“有時間就幫助村裡的老少爺們修剪修剪,幫助他們嫁接樹苗,也帶動了幾戶貧困戶。”

村民魏廣翠與張為忠的貧困經歷相似但致富途徑卻大不一樣。7年前,魏廣翠的丈夫打工受傷,一家人因病致貧。

2014年,王老村實施舊村改造,魏廣翠分到了一戶170平方米的二層樓房。在村集體的帶動規劃下,她將二樓裝修為農家樂,4個床位一年下來收入近萬元。丈夫傷好後也在附近工廠找了個電氣焊的工作,收入不菲,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特別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時候,客人都住得滿滿的。節假日的時候像五一、國慶就更不用說了,一般都預定不上。”

如今,在王老村,像張為忠、魏廣翠這樣的脫貧致富戶還有很多,靠著綠水青山,王老村村民足不出村就有活幹有錢賺,全村111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老百姓的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而王老村村兩委又有了新的盤算。王老村黨支部書記張建華說:“我們計劃今年在王老村建設美麗村居,建設精品民宿40戶,叫有管理經驗的運營團隊幫我們運營,增加我們集體收入也增加農民的收入。”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張建華介紹老王村發展思路

在王老村依託旅遊資源帶動村民發家致富的同時,西營街道黃鹿泉村也在積極探索支部+企業、生態+市場的鄉村振興路子,帶動全村村民實現脫貧。

踏著濛濛細雨走進黃鹿泉村,天青色煙雨中蔥翠的群山若隱若現,村裡正在建設中的優品一條街讓這裡多了嫋嫋煙火氣。48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楊金紅家中,正在改造的小院孕育著她的新夢想:“俺家裡靠街,準備做點小買賣,賣大包子,賣點水,守著家門口還能掙點錢。”

楊金紅一家四代九口人,此前僅靠種植花椒、核桃餬口,全家一年的收入也不過三四千元。這兩年,村裡引進了山景小鎮田園綜合體項目,楊金紅一家的生活迎來轉機,因病欠了十多年的債務也終於在今年還清了。楊金紅高興地告訴記者:“村裡給我安排了公益崗,領著20多個人打掃衛生。村裡給我300元,公益崗給我200元。丈夫在公司裡開大車,閨女在景區裡賣票,挺知足的。”

距離楊金紅家不遠處,一家奶茶店已經試營業了半個多月。23歲的店主田宇告訴記者,現在像她這樣回到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的在家門口就業,有的自己當起了小老闆,過日子的勁頭特別足。“以前是給別人打工,村裡有了項目,就想著開個小店自己經營,覺得生活很充實。”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貧困村的人居環境越來越好

黃鹿泉村黨支部書記王希剛介紹說,以前黃鹿泉村是省定貧困村,全村317戶村民中有112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幾年,村子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建立了校企隊村多方服務聯盟,建設了扶貧養雞場、光伏發電站,尤其是田園綜合體落地後,培育壯大的現代農業、文旅產業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村民流轉土地每人每年有800元租金,在家門口打工每月有兩三千元的收入,不僅全村實現了穩定脫貧,村集體收入也滾雪球般壯大了起來。“我們是支部+企業,生態+市場,今年村集體收入能達到40萬元,良好的生態現在就變成金山銀山了。”

王老村、黃鹿泉村只是濟南市脫貧攻堅進程中的一個縮影。據瞭解,近年來,濟南市充分發揮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的“造血”功能,推動貧困村和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實現住房安全保障、改善人居環境,推動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更高層次的追求;積分制扶貧踐行扶志扶智,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同時將醫療、教育作為阻斷貧困群眾致貧源頭的重要突破點,深化醫療扶貧;聚焦特困失能群體,採取幫扶救助脫貧解困等多項舉措,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奠定基礎。

截至目前,全市1006個貧困村已全部摘帽退出,10.47萬戶、21.5萬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基本實現脫貧。經過摸底統計,濟南市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純收入已經達到10826.31元。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黃河岸邊是我家 | 濟南 一座內外兼修的城市

濟南市鋼城區扶貧辦主任亓學富用自己的理解詮釋了濟南市脫貧攻堅更深遠的思路:脫貧攻堅,除了物質上的幫扶,更要有產業上的扶持,有了項目,才有發展;有了產業,才能長久;有了奔頭,才有盼頭。扶貧更要扶志,只有讓貧困群眾有自救的能力,真正靠自己站起來,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造血”扶貧之路。

亓學富說:“產業扶貧是扶貧工作的根本之策、長效之策,必須要因地制宜發揮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增強廣大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走出一條造血式扶貧的成功路子!”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