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百村紀事|梯田第一村

隴上百村紀事|梯田第一村


莊浪縣趙墩鄉大莊村

梯田第一村


柳 旭


隴上百村紀事|梯田第一村

在莊浪縣,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全國梯田看莊浪,莊浪梯田看趙墩,趙墩梯田看大莊。”時值初夏,一場雨後,空氣清新,站在趙墩鄉大莊村的山樑上,放眼望去,觸目皆是環山纏繞的梯田,一層層,一階階,綠意盎然。高處的梯田裡,是油松、火炬、山毛桃、樺樹、刺槐等綠化林木,分片分區,巧妙地拼接成各種圖案;低處的梯田裡,是一棵棵已然掛果的蘋果樹,是一畦畦鋪得整整齊齊的洋芋地膜,是一片片灌漿的麥苗;更低處,是淤積壩,壩裡波光粼粼,倒映著藍天白雲,大山綠樹。看著這一派明麗的夏景圖,方信此言不虛。

在大莊村,豎立著這麼一道碑,彩色大理石材質,正面刻著:莊浪縣梯田化第一村。背面刻著: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單位。這塊碑,立在大莊村新建成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前的小廣場上。這塊碑,濃縮著大莊村艱苦而光榮的歷史:從1964年開始,大莊村的村民就以破釜沉舟之心、愚公移山之志,硬是憑著一雙雙手、一輛輛架子車、一把把老钁頭,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讓昔日“十山九坡頭,耕地滾了牛,麥子長得像馬毛”的山山峁峁換了新顏,累計建成水平梯田5610畝,佔到總耕地的98%,率先實現了耕地梯田化,成為全縣第一個梯田化村。1984年5月,被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協調小組授予“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單位”;1992年12月,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莊浪縣梯田化第一村”。

瞭解莊浪的人,多多少少都瞭解,這個甘肅省中部、六盤山西麓的小縣城,自古地陡土瘠,自然條件惡劣,貧窮落後曾是扣在莊浪人頭上一頂沉重的帽子,為了改善生存條件,40萬莊浪人在2300多個山頭、402個梁峁上,大修梯田。經過幾輩人近半個世紀的艱辛勞動,累計移動土方2.76億立方,修成了百萬畝梯田,鑄造了一個“梯田王國”。有人做過計算,莊浪人修梯田移動的土方,如果做成一米見方的長堤,可繞地球赤道六圈半。這些枯燥數字後面,隱藏著的,是莊浪人不屈服大自然、戰天鬥地的精神。這種精神,讓當時人民日報社駐甘肅站站長李佔吉先生深受感動,寫信向黨和國家領導人舉薦、介紹莊浪人民艱苦創業、修築梯田的歷程,並撰文《莊浪人的驕傲》刊發在1998年5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至此,莊浪梯田得以被世人所知,並在1998年7月,被水利部命名為第一個“中國梯田化模範縣”。莊浪精神也隨之成為激勵和鼓舞一代代莊浪兒女奔向美好生活的精神源頭。

隴上百村紀事|梯田第一村

位於趙墩鄉中北部的大莊村,當年,就走在了修梯田的前列。可以說,大莊村既是莊浪縣梯田建設的典型,也是全縣梯田建設的一個縮影,是莊浪人修築梯田的星星之火。上了年紀的人,都不會忘記,沒有梯田之前的大莊村,人們是如何的飢不果腹、艱難度日。幸運的是,這個貧窮落後的小村子,從來不缺領頭人:王繼業,這個從部隊回家做了趙墩公社革委會主任的退伍軍人,從1970年開始,身先士卒,帶領著全公社的人,組建了農田建設專業隊,常年治田改土,到了秋冬農閒,更是發動男女老少齊上陣,沒黑沒明,硬是把自己奮鬥成了人們口中響噹噹的“王鐵人”,一修,就是10年,直到1980年,才離開趙墩鄉,走向全縣農田基本建設的指揮崗位;高國倉,是臨危受命的大莊村安家窪社社長,1973年,麥收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冰雹,讓全社人一年的收成化為泡影,也讓前任社長心灰意冷,他撂下挑子不幹了,外出去放羊。高國倉毅然挑起重擔,鼓舞村民士氣,補種蕎、糜子等秋季作物,然後下定決心,帶領全社人齊心協力修梯田,到1989年,全社修成梯田700多畝,率先實現了梯田化;而閆鳳英,這個在修築梯田時不幸犧牲的女人,至今說起,都讓大莊村乃至每個聽到她故事的人,忍不住流淚:她腳跟上幹活時皴裂的大口子,是女兒用縫衣的針線,一針一針縫上的。傷口來不及癒合,她就在第二天的勞動中,長眠於這讓她流汗流淚也流血的黃土地上;還有楊文舉、杜萬山、程世魁、程玉花、程梅花……這一個個名字,都記錄在大莊村修築梯田的功勞簿上。

我是跟著市文聯組織的“美麗鄉村行”採風團,來到大莊村的。同行的,是來自平涼各個縣區的作協、攝協成員,大家都被這個處在半山腰,被群山環繞被綠意包圍的小村子吸引了,也被村支書程力介紹的這些往事感動了。他指著青綠的遠山說:“以前修梯田,是和大自然鬥呢,這些年,我們在梯田裡種樹,是給大自然添綠呢,人把地這麼好,我就不信地還能把人虧待了!”說完又指著眼前剛剛建成的農耕文化園自豪地道:“咋樣?足足12畝,你們這些城裡人看著是不是也心癢癢啊?等過兩年,這些花草樹木長起來了,那就更美了!絕對是城裡人體驗田園生活的好地方。”

隴上百村紀事|梯田第一村

他邊說邊領著大家去參觀農耕文化園:村頭名為“敬修亭”的兩層小亭子,上面一層,用來供村裡人乘涼,下面一層,是杜萬山、高國倉、閆鳳英等人的典型事蹟;農耕文化長廊裡,那些逐漸被新式農具取代的古老農具:耱、桄、糞兜、連枷……一一陳列,彷彿在訴說著塵封的往事;梯田建設主題雕塑,把那段歷史,以凝固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果蔬採摘園裡,蘋果樹枝頭已掛著指頭蛋大的青果,樹下種著各類蔬菜……順著一條曲折的生態棧道,不知不覺,就從農耕文化園來到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首先引入眼簾的是幾畦香味撲鼻的月季花,然後才看到黨員活動室、老年人活動中心、梯田展覽室以及不遠處的文化舞臺、文化廣場,有人感嘆:這比城裡人的條件還要好哇!天然氧吧嘛,空氣清新,設施齊全。

我不是第一次來大莊村。七八年前,丈夫曾在趙墩鄉政府工作,我跟著他,來過一次。那時,村裡的道路還沒有硬化,塵土飛揚,破敗的房屋隨處可見。當時鄉里正在鼓勵村民積極栽種果樹,講政策、發傳單、上門做工作,可是收效甚微。靠種蘋果樹致富?在大莊村人民的心裡,這太不靠譜了。村民們依然三更半夜起來,偷偷摸摸在梯田裡種麥子。沒辦法,村幹部就拉著村民去靜寧縣,去陽川、萬泉這些蘋果產業如火如荼的鄉鎮參觀、學習,現身說法,讓他們體味蘋果的甜頭,總算讓蘋果樹,在梯田裡紮根了。如今農耕園裡,已經掛果的那些蘋果樹,就是當年種下的。

我走到敬修亭裡幾位曬太陽的大爺大娘身邊,和他們聊天。交談中得知,村裡大部分人家,至少都有果園七八畝,洋芋三四畝,牛兩三頭。“蘋果樹一些是幾年前鄉鎮府帶領著大傢伙種下試試看的,已經掛果了,一些是後來自己種的,長勢也好著呢。家裡的收入,蘋果撐了半面子,再就是牛犢,每年也能賣個幾千塊。牛哪兒來的?政府給的呀,還幫助建牛棚,教養殖技術。”一位大爺橫著一杆旱菸鍋邊抽邊給我說。

隴上百村紀事|梯田第一村

在脫貧戶杜進學的果園裡,他掰著手指算賬:“我現在有31畝果園,其中20畝是承包來的,今年雨水好,蘋果產量大概就到10萬斤了。還得感謝鄉上啊,要不是他們幫著學習務蘋果的手藝,我可不敢把攤子弄這麼大。”正在牛棚裡伺候著他的5頭牛寶貝的建檔立卡戶杜周洲,看到人多,有些不好意思,反覆搓著手:“牛都好著呢,今年的光陰也好多了!”旁邊的趙墩鄉現任黨委書記李安穩打趣:“養牛技術學會了,可得好好伺候它們,它們今年可要馱著你脫貧呢!”

“打梯田牌、走梯田路、創梯田業、享梯田福”是趙墩鄉歷任領導班子一以貫之的工作思路,而大莊村“莊浪縣梯田化第一村”的歷史淵源和品牌效應,再一次被挖掘,為全村人帶來切切實實的福利:以建設梯田生態旅遊示範村為目標,大莊村實施了村級基礎設施、梯田農耕文化園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三大工程,通社道路和村內主支巷道硬化了,配套的過水涵洞和排洪渠建成了,村裡的太陽能路燈也安裝了,房前屋後,全是透綠圍牆、仿生態欄杆,一派花木扶疏。

我們繞著村子邊看邊走,李安穩望著層層梯田,像是對我們,又像是對他自己說:“梯田生態旅遊示範村這張牌,我覺得還是能打的,農耕文化是我們的根,這張牌打好了,就不愁給大莊村引不來金鳳凰。”路邊樹林裡,一隻錦雞被大家的腳步聲驚動,扇著翅膀撲稜稜飛起來,在陽光下,它的羽毛金光閃閃……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