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別的同學都有”時,作為父母該怎麼辦?反駁和講理沒用


當孩子說“別的同學都有”時,作為父母該怎麼辦?反駁和講理沒用

我知道家長們一般都會直接反駁,要麼會說“別的同學都考得如何如何,你怎麼就不和人家比成績呢”,要麼會說“別的同學都有嗎,那個誰,還有那個誰誰,誰誰誰,不就沒有嗎”。

反駁是很容易的,從道理上說服孩子也是不算難,但孩子無言以對也好,被你說服也好,心裡的執念並不會因此消失。

所以,反駁和講理沒多大用。

你是在動用短短的文明時代裡形成的理性,去對抗億萬年的進化史通過一遍遍的生死存亡,篩選出來的天性,這和螳臂當車有什麼不同呢?

你的勝算當然微乎其微。

這就像我們成年人都明白減肥和戒菸的意義,但有幾個人做得到呢?

————

家長更難做的是,別家的孩子都有高級手機,你要勸說你的孩子不要有虛榮心,不攀比,別家的孩子考了高分,你要激勵你家的孩子有上進心,把別人比下去。

上進心屬於善,虛榮心屬於惡,而兩者本質上是一回事,在學習上攀比,就叫上進心,在物質上攀比,就叫虛榮心。等孩子進入社會,努力攀爬、賺錢,光宗耀祖,這叫上進心,不努力攀爬、賺錢,但買假貨向別人顯擺,這叫虛榮心,其實分別很大嗎?

試想一下,如果虛榮心真的被打消掉了,上進心會不會也就跟著沒了。所以,現實一點的學校教育是,把虛榮心引向學習方面,讓它轉化為上進心。

但這依然很難,因為這依然違背天性。

人在天性上總會遵循省力原則,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找父母要錢買一個高級手機,遠比懸樑刺股,考到全班第一來得容易。

既然難易懸殊卻殊途同歸,誰願意舍易取難呢?

————

如果家長可以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長環境,就可以採取行為主義的方法:孩子只要一表現出虛榮心,就會遭到同齡人的集體嘲諷,一表現出上進心,就會贏得同齡人的集體讚美,這樣的話,理想的教育就很容易實現。

但是,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沒有這種能力。

那麼次優方案是:你給孩子定目標,同學都有的,他也可以有,但前提是考試排名必須提高到某個標準。反過來想:如果你家孩子真的無慾無求,跟任何人在任何方面都不攀比,那麼賞罰機制對他也就不起作用了,你就沒法教育他了。

如果你就是不想花錢,那麼還有一個備選方案:找準孩子身上最有潛力但不用花錢培養的一項特質,強化培訓,讓他可以憑著這一技之長在同學們中間發光發彩,贏得掌聲。

只要在某一項上收穫了掌聲,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攀比心自然就弱了,以後只會不斷強化自己的強項。

當然,他也可能因此連學業也不在意了。

所以,雖然不值得提倡,但事實是,在學校裡那些很能打架的同學也能贏得足夠的掌聲,因此而不介意“同學都有,但我沒有”的東西。

當孩子說“別的同學都有”時,作為父母該怎麼辦?反駁和講理沒用


————

學校是一個很殘酷的環境,就像以前的科舉時代,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考試。

現代社會比起科舉時代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人的出路可以多種多樣,行行出狀元,沒必要千軍萬馬闖獨木橋,做不了官的人完全可以在各行各業收穫掌聲,虛榮心相對而言很容易得到滿足。

只不過現代的學校,依然是千軍萬馬闖獨木橋的模式,掌聲的來源過於單一。

換個角度來看,人類作為群居動物,天然就要在族群裡邊爭奪排序位置,等到排序穩定了,虛榮心的施展空間也會變小。

比如你已經很清楚自己註定就是萬年老二,永遠爭不過老大,那麼老大有的東西,你就不會去想:“老大都有,我也要有。”

如果在排序穩定之後,你的排序不幸落在族群的最底部,虛榮心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你再也不會覺得“別的同學都有,所以我也要有”了。

你的孩子之所以覺得“別的同學都有,所以我也要有”,是因為學校裡的班級作為一個族群,維繫的時間太短暫,排序的穩定性還沒形成就畢業了。

你的孩子,包括別人家的孩子,還處在爭奪排序位置的階段裡,有這種心態再正常不過。

成績爭不過,就要在其他方面去爭,所以總是成績越差的孩子所謂的虛榮心就越強。


————

其實成年人剛剛就業,或者剛剛轉換崗位的時間裡,也會出現這種心態。

多數時候我們對此只會無計可施,但明白為什麼無計可施也是好的,至少可以省掉一些徒勞的努力。


當孩子說“別的同學都有”時,作為父母該怎麼辦?反駁和講理沒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