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報社會新聞的採訪與寫作

一、社會新聞的概念

1、社會新聞是報道社會生活、社會事件、社會問題以及自然界中涉及人類社會的某些特異現象的新聞體裁,俗稱八小時以外的新聞,即工作、上班以外發生的新聞,也稱軟新聞。直觀地講,也就是發生在身邊的好的、惡的、感性的、離奇的事。例如:災難事故、好人好事、感情糾葛、法制道德、官司糾紛、奇異現象、生活變化等都可劃為社會新聞之列。強調寓精神文明、移風易俗於喜聞樂見、共同興趣之中。

2、社會新聞產生於19世紀30年代“大眾化報紙”盛行時期,最初色情、兇殺的內容比較多,後由於新聞倫理的提倡,逐步有所改變。西方新聞學稱之為“軟新聞”。中國近代報刊上的社會新聞,又稱“里巷中事”、“瑣聞”。新時期我國社會新聞的著眼點,無論是晚報、都市報,還是黨報,均倡導從大的社會角度攝取新聞,例如社會熱點問題、社會家庭倫理問題、社會道德風尚問題、社會良莠傾向問題、社會思想的發揚與批評問題、社會經濟生活問題、社會人際關係問題,不一而足。在內容上,社會新聞是一種多領域、邊緣性的新聞類別。

3、企業報需要社會新聞

從企業報紙的現狀來看:大家知道,目前企業報存在的一個通病就是會議消息、反映領導活動的報道多,千篇一律的生產經營方面消息多,讀起來令人生厭。如此宣傳和傳播的效果必將大打折扣。企業報要想取得好的宣傳報道效果必須處理好宣傳性與新聞性的關係。

由於企業報的黨報屬性決定了企業報必須承擔企業宣傳的任務,但是企業報作為一張新聞紙又必須按照新聞規律辦事。

大家知道,宣傳是觀念的傳播,它的基本職能是向人們傳播理論觀點、方針、政策、倫理道德、立場態度等。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它的基本職能是報告給人們所需要的信息。有學者將這兩者的差異概括為五個不同:一是出發點不同。宣傳是出於宣傳者自身的需要;新聞是出於受眾的需要。二是歸宿點不同。宣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理解、接受和支持;新聞發佈本身則無過多其他主觀意圖。三是傳播方式不同。宣傳為了加深人們的印象,需要重複。新聞求新,不可重複刊登同一消息。四是傳播的要求不同。宣傳要求定性的準確,即觀點和材料的統一。新聞則要求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及時、準確。

企業報的宣傳性,就是企業報的導向性,包括政治導向、政策導向、理論導向、價值導向等。它是企業報的靈魂。企業報是為企業服務的,是企業黨政領導和企業職工的“喉舌”。通過企業報,宣傳企業黨政領導的主張、決策、重要講話和活動,宣傳企業的發展目標和遠景規劃,宣傳企業兩個文明建設中的新人新事新經驗新成果,宣傳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

但是企業報除了突出宣傳性之外,還必須同時突出新聞性,報道企業就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企業報無論是宣傳黨的政策,還是報道企業內的生產經營活動,都要站在職工群眾的角度,從職工群眾最易接受的角度落筆。採寫、編髮職工群眾應知、想知、願知的新聞信息,努力增加信息量。刊發一些為職工解惑釋疑的帶有分析性、思辨性的新聞,關注職工群眾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改進文風,特寫、現場新聞多,像電視攝像一樣攝取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畫面,生動形象地描摹動態的新聞事件;同時群眾語言多,書面語言少,使稿件親切、自然、富有感染力和可信性。

但是目前一些企業報由於不能很好地處理“宣傳”與“新聞”的關係而發生的種種失誤:比如因為只重視宣傳效果而忽略新聞規律,便出現了脫離新聞事實孤立存在的空泛宣傳現象,出現了內容相互重複的一窩蜂式的宣傳報道,甚至出現主題先行、不顧事實的虛假新聞。反之,單純重視了新聞價值而忽略了黨報的宣傳職責,又出現了新聞報道中的政治立場錯誤以及報道內容庸俗、報道趣味低下等問題。

從企業報讀者群的變化來看,企業報需要增加社會新聞的內容。 隨著企業用工的社會化,企業報的讀者多數已經變成社會人,他們在關注企業的同時,更需要社會信息。企業報要想穩定住自己的讀者群,必須滿足他們的這種需求。企業報在關注企業生產、經營、銷售等信息的同時也必須關注事關職工生活需要的社會信息。總的說來,企業報的報道要突破生產的侷限、企業的侷限,多關注與職工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信息,多一點生活味、文化味、人情味,滿足職工生活的需求。

市場經濟條件下,下崗、盈虧等現實問題經濟擺在職工面前,職工的精神壓力增大,需要企業報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報道,引導職工正確認識企業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化解企業改革中出現的矛盾。而企業辦社會的職能逐漸取消,職工福利逐漸被各種保險所代替,職工對生產之外的生活內容諸如社區服務、文化消費等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強,企業報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服務職工生活起居的任務。加大對職工八小時外的生活的報道力度,增加對職工日常生活、購物、娛樂、旅遊、就業等方面的信息服務,滿足職工業餘文化生活的需要。對職工所居住的社區,也應加強報道。

4、社會新聞在企業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在當今社會,企業報作為一張新聞紙正面臨著各級地方政府黨報和都市類報紙的雙層夾擊,報紙的可讀性日益成為報紙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企業報作為企業黨政的機關報,她的服務對象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企業黨政領導層,一是廣大職工群眾層。因此在組織宣傳報道中,一是緊密配合企業黨政的中心工作,準確把握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主要矛盾,作為各個時期新聞報道工作的重點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近年來,一些企業報刊登的社會新聞因其內容貼近生活、情節曲折動人、反映人情倫理道德等特質,給嚴肅、規範的企業報吹進了一股清新的風,吸引了讀者的眼球,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基層群眾的歡迎,提升了報紙的可讀性,增強報紙的宣傳報道效果。

二、社會新聞的特點

1、內容上更多地關注民生。社會新聞大多取材於民間,可以說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社會領域裡凡涉及到百姓生活的世態人情、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等,都可以作為社會新聞報道的內容。

2、角度上更多采用平民視角,以普通百姓的視角反映報道社會生活。

3、價值取向上以人為本,著眼於人的命運、生存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且以情動人,能夠激發受眾的情感。許多新聞事件由於取材的角度不同,可以寫成政治新聞或文教衛生新聞,又可以寫成社會新聞。

4、報道方式上多采用民眾話語。採寫新聞時多采用原汁原味的民眾語言。

三、社會新聞的採訪

大家知道,社會新聞就其範圍來說是非常寬泛的,社會領域裡凡涉及到百姓生活的世態人情、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等,都可以作為社會新聞報道的內容。而大量的社會新聞事實,發生在民間和社會底層,傳播在平民口頭,而且一些社會新聞的發生發展記者往往不在事發現場,通常只有基層百姓和“消息靈通人士”目睹和了解。面對這種情況,要成功地獲得社會新聞線索,主要得靠記者自己多方觀察,親自發現;多跑基層,多結交“消息靈通人士”,廣泛打聽。由於在基層聽到的、亦或是即使親眼看到的,都往往是龐雜的、原始的事實,它們有無新聞價值,還得及時辨別,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和社會觀察能力,能快速地作出判斷。在此基礎上,通過記者的深入採訪,真正挖掘出富有人情味、為讀者所關注的新聞事實。

具體而言:

①聞風而動,刻不容緩,捷足先登,搶在受眾未知真相之前予以報道;

②利用空閒,捕捉線索,深入社會底層進行採訪,特別是諸如車站、碼頭、公園、體育場所等人群集散地,消防隊、治安聯防隊、街道居委會、市場管理所、派出所、拘留所、殯儀館、公共汽車上、酒樓茶館等這些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場所;

③研究社會,多思好奇,社會是複雜的多變的,許多社會新聞是隱性的,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獲得。

④廣交朋友,建立熱線。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信息源自然就多了。

⑤講究趣味,反對庸俗。社會新聞的採訪要注重挖掘積極向上的趣味性強的素材,要求有趣不俗,有益無害,對情趣有所選擇,反對獵奇,反對“有聞必錄”。

⑥力求辯證,客觀全面。客觀、公正、全面、真實地記錄新聞事實的本來面目。

⑦注重導向,提升品味。採寫社會新聞要注意事情的複雜性,全面考慮社會效果,要儘可能避免報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社會新聞的寫作要求

由於社會新聞有其“軟”的特點,寫作技巧便“富有彈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採寫社會新聞的過程中,需特別把握以下幾點:

1、角度的選擇。新聞角度是指採訪新聞時的著眼點和側重點。社會生活是極其複雜的,它決定了社會新聞角度的多樣性。同樣一個社會事物,可以從多個角度寫出新聞。我們要求的,是選擇最佳角度,就是最帶社會性的、最為受眾所關心的事物的一個側面。常常採用的是方式是以小見大,站在歷史與全局的高度敏銳地發現那些具有時代特徵、反映社會新風尚的具體事件進行報道,通過個別顯示一般,揭示出富有教育意義的哲理,推動社會道德水平的不斷進步。社會新聞角度選擇的方法,大致說來有:政治性與人情味,側重人情味;工作與生活,側重生活;行業性與社會性,側重社會性。

2、素材的取捨。寫作社會新聞,尤其是寫這方面的通訊、特寫、新聞故事,往往需要大量素材,但社會新聞素材的取捨有其特有的原則,必須認真掌握。在寫作中,社會新聞素材的取捨要掌握好“度”。在新聞事實總體上可取的情況下,其素材往往有的應取,有的不可取。應取的是那些有價值、有意義、最能說明問題的,不可取的是無意義的、有副作用的。一般說來,具體犯罪情節往往有“教唆”作用,不可取;低級、庸俗、“色情”的情節有害而無益,不可取;揭人隱私等違背有關法規的素材不可取。

3、表現手法的選擇。要靈活生動,講究人情味。社會新聞往往以情節取勝,它的故事性比較強。可以採用消息、通訊、特寫、小品文等文體形式靈活表現,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綜合運用;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新聞中富有人情味的情節和細節加以表現,儘可能尋找事件中本身蘊含的戲劇性或含有幽默感的細節或情節,並將之適當地凸現出來,要學習戲劇創作中設“懸念”的手法,牢牢地“吊”住讀者的胃口,通過合理的結構安排,取得引人入勝的效果。

4、熱點的報道尺度。社會新聞迴避不了對各行各業熱點的關注。熱點新聞的報道總的原則是既要注重新聞價值,又要注重社會效果,把新聞報道的著眼點放在有利於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上。記者採寫時不能求一時之快,更不能煽風點火,要端正監督的目的,客觀、公正、全面、真實地還原新聞事實的本來面目,讓受眾獨立地對新聞事實作出判斷,並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

5、語言的運用。社會新聞“軟”的特性,決定了寫作可以更自由一些。除結構外,它的語言運用應靈活一些,而不必像寫其他有的新聞那麼“嚴肅”。它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或尖銳,或潑辣,或輕鬆。其語言要通俗易懂,樸實自然,簡潔明快,具有社會性,使報道的社會新聞故事性增強、現場感增強、可讀性增強。這樣,社會新聞的閱讀就會成為一種興趣盎然、愉悅身心的行為,真正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

五、社會新聞寫作要注意的問題

1、社會新聞的採寫要體現出“人在現場”的理念——寫好“目擊記”,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如視其人。其中有純客觀的描述,也有加上主觀的認識和評論,還有的要補充一些背景及宏觀的材料。目擊記屬親歷式報道,特別是在突發事件報道中,事件處置者的艱鉅工作、責任人的心路歷程和記者的真實感受等要素應該成為寫作的重點。

2、奇異現象,要作解釋。自然界中的奇特現象,在報道時要給予科學的解釋,否則很容易被迷信所代替。如有個農村婦女一連生了四胎,嬰兒都是生下就死了,村上人說這婦女是“妖精”變的。當第五次懷胎時,她去一家大醫院作檢查,發現夫婦均系稀有的特殊血型。後經給嬰兒換血,嬰兒得救了,這名婦女也摘掉了“妖精”的帽子。

3、雷同題材,找出特點。拾金不昧、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以及對壞人壞事的揭露批判等雷同題材,往往除時間、地點和人名不同外,基本事實和情節幾乎相同。遇到同類題材要抓住其特點。

4、社會新聞寫作某些新聞事件的報道不能有細緻描寫淫穢、黃色情節;不能炒作明星影星的緋聞、隱私和各種無聊瑣事;一些犯罪案件的報道不能詳盡展示作案手段和血淋淋場面;不能宣揚各種低俗文化與習俗;不能宣揚偽科學、反科學的東西;不能炒作某些特殊人物。

(本文為本人2010年11月24日為中煤集團五公司新聞通訊員培訓班的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