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變求生存 以善變謀發展——創辦《生活週刊》的探索與思考

從四開油印小報,到彩色對開大報,到今年的4月17日徐州礦工報已經走過70年的風雨歷程。70年來,徐州礦工報在做好企業宣傳工作的前提下,積極拓展辦報的領域,在更好地服務職工文化娛樂生活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走出了一條“以不變求生存、以善變謀發展”辦報之路,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了“企業和職工”的雙重歡迎。

《徐州礦工報》是具有國內統一刊號的一張對開彩報,立足於徐礦集團面向全省煤炭行業,積極主動為煤礦企業及職工家屬服務,對全省煤炭企業的和諧穩定及改革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為職工及家屬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與煤礦職工結下了不解之緣。徐礦集團外出創業的一位職工在寫給妻子的心中表達了這樣的一份情感:“在外出創業的日子,最讓我感到寂寞的就是不能天天看到你和徐州礦工報!”

徐州礦工報較長時間成長在一個相對獨立和封閉的小社會——煤礦,受市場經濟的衝擊較小,競爭意識較弱,市場化程度低。但隨著“母體”——企業改革力度的加大和都市類報紙及網絡媒體異軍突起的強烈衝擊,她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徐州礦工報新一屆領導班子審時度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時俱進謀發展,在總結原《週末》、《雙休》、《社會週刊》、《新聞早讀》、《文學副刊》等週末版辦報經驗的基礎上,鑑國內外一流報刊的做法,在讀者定位、欄目設立、稿件採集、版式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創辦了徐州礦工報新時期的週末版———《生活週刊》及文學副刊,隨主報發行並向社會贈閱,使徐州礦工報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為搶佔社會廣告市場搭建了新的平臺。

準確定位,服務企業和職工不動搖

徐州礦工報是徐礦集團黨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運用輿論指導推進工作的主渠道,是企業營造和諧社會和團隊、提高執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載體,是企業發展穩定的重要保證,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在企業內部是具有黨報性質和職能的公益性媒體定位不能變。

徐州礦工報從誕生之日起,就與企業建立了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關係。報紙宣傳的是企業的人和事,報紙的讀者也是企業的廣大職工。離開企業,企業報就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加之,徐州礦工報受多種因素制約,相較都市類報紙而言,經營創收能力不強,辦報經費離不開企業的補貼。即使通過廣告業務,有了部分收入來源,但對辦報來說,只能算杯水車薪。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報也離不開企業的支持。因此,徐州礦工報在創辦《生活週刊》擴展社會讀者群及廣告市場時,仍堅持立足企業辦報,報紙必須為企業的改革發展穩定服務,必須為企業廣大職工服務,在此基礎上向相關聯的領域和群體延伸。

創新發展,力求實現四個突破

現在的企業已經逐步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形態,社會只能在不斷剝離,專業化重組的步伐也在加快…小企業大社會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面對企業轉型以及應對社會媒體競爭和擠壓後的實際需要,徐州礦工報因勢利導,求新,求變,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並在三個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

一是在堅持服務礦工生活宗旨不變的前提下,將報紙讀者定位由以地緣、業緣、人緣為主要讀者群,向“精神緣”、“趣味緣”、“專業口”的讀者群擴展,著力在深度報道和服務民生上下功夫。

《生活週刊》將事關職工生活的民生類消息,採用概要集納的方式在一版顯著位置編排,及時提供給讀者,以滿足讀者瞭解“醫保、社保、就醫、上學、物價”等生活諮詢的需要,彰顯了《生活週刊》的信息服務職能。同時圍繞讀者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開闢專版、專欄報道身邊的人物故事,提供娛樂保健、房車消費、教育旅遊等專業領域的深度信息,最大限度擴展報紙服務的讀者群,力爭實現讀者群覆蓋面的新突破。

二是在堅持“三貼近”即貼近礦山、貼近生活、貼近礦工的前提下,以都市類報紙的風格報道新聞,將報道領域向礦工家庭、礦工集中居住區和與礦山、礦工相關聯的特定社會區域、行業擴展,強化新聞報道的社會性和服務性,實現報道內容、方式、方法新突破。

晚報、都市報等之所以在近些年“異軍突起”,靠的就是更富貼近性,更多地關注民生,更多地刊登社會新聞,甚至是一些為大報所“不屑”的社區中街談巷議的“邊角料”。徐州礦工報創辦《生活週刊》就是想為讀者的生活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為讀者的生活提供信息服務和精神食糧,最終讓報紙“飛入尋常百姓家”。

《生活週刊》開設了《新聞縱深》、《八面來風》、《法制社會》、《文史閱讀》、《都市男女》、《文化娛樂》、《徐州樓市》、《裝飾裝潢》、《民生資訊》、《快樂成長》、《旅遊廣場》、《健康人生》、《彭城美食》和《車行天下》等欄目,並在寫法和表現手法上不段創新,旨在讓不同閱讀層次、不同年齡階段、有著不同情趣愛好的讀者,能《生活週刊》上找到喜歡閱讀、值得閱讀的內容,從而使報紙受到讀者的關注,受到讀者讀者的歡迎。 例如在稿件稿件的選擇上,不僅要講求新聞性,更要向縱深挺進,並以工作之外的視角採寫礦山的新聞人物,更多地關注職工生活中的社區新聞,讓普通讀者在報紙中唱主角,講述他們的人生際遇、創業經歷和情感故事,展示他們的興趣愛好、業餘生活,做到新聞報道故事化,世象點評通俗化,讓報紙與讀者的心貼得更近,更具生活化和社會性;每逢節假日或者重大時間發生都要組織策劃性報道,甚至打破常規的版面編排次序,採用大連版、大圖片的報道形式,形成強烈的視角衝擊力針對職工讀者關注的熱點、焦點新聞集中策劃,我們的文學副刊可以說是企業職工中文學愛好者的“自留地”、“後花園”,他們寫的詩歌、散文,甚至是小說,都富有煤礦企業特色和礦工風骨,文學副刊始終深受職工歡迎,數十年來培養了 一大批文學愛好者,也成就了 一批文學大家、名家。 

  三是在保持《徐州礦工報》報型不變的前提下,模塊化設計欄目,融入時尚元素美化版面創新版面形式,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版面形式。

徐州礦工報面向社會辦報起步的時間比較早,無論是創辦的徐州市第一張早報《新聞早讀》,還是創辦的面向全省發行的《江蘇安全生產》報,應該說從內容到形式都體現了徐州礦工報辦報的水平,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但是為什麼堅持的時間都不長,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報紙身份的合法性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因此徐州礦工報從《生活週刊》誕生之日起,就嚴格按照新聞出版的法律法規要求辦報,不僅做到內容合法,形式也要符合規定要求。

為了保持和《徐州礦工報》報型的一致,同時又要彰顯《生活週刊》都市類報刊特色,《生活週刊》作為徐州礦工報的週末版,仍為對開大報,但是採用了上下分欄的編排形式,更突出了都市報的視覺效果。通過模塊化分欄設計,把相近的內容組合編排,增加了報道的厚度,豐富了版面的內容,滿足了了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在版面的設計上,統一採用了“5+1”的分欄模式,統一標題和正文的字體字號和留白、用色等;強調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報道新聞,本期的重要新聞全部安排在一版用大圖片報道,後面幾個版的重要新聞標題也全部在一版以導讀的形式出現。同時注意到了統一中要有變化,不同內容的版面可以靈活運用版面元素予以強化和美化,形成時尚、簡潔、輕鬆、悅目的版面風格。

四是在堅持報紙公益性定位不變的前提下,變“單純辦報”為“策劃經營媒體”,實現服務讀者和服務經營創收的雙輪驅動。

任何一家報社的中心工作都是要辦好報紙,辦好報是報社發展的第一要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企業報紙既是企業黨政對內對外宣傳傳遞信息的工具,也是生產精神文明的特殊工廠。因此徐州礦工報在為企業生產合格精神產品的同時,也注意面向市場積極策劃運作報紙。除抓好正常的廣告經營之外,徐州礦工報重點在《生活週刊》欄目聯辦、與主報及電視的互動、與讀者互動等方面進行了策劃運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徐州礦工報在抓好礦區廣告資源開發的同時,積極藉助社會文化傳播媒介的力量開闢社會廣告資源,外包了《生活週刊》的“彭城樓市”、“裝飾裝潢”及“健康人生”、“車行天下”等版面廣告的承攬任務,實現創收 萬元;積極開展《生活週刊》房產和健康版面的冠名聯辦以及與徐州礦工報醫療和房產專版新聞報道的互動,實現創收30萬元;通過同步刊登徐礦電視臺節目預告,實現了報紙與電視的互動。目前,《生活週刊》編輯部正在積極謀劃“都市男女”、“文化娛樂”、“旅遊廣場”等欄目聯辦工作,全方位展示礦山男女的五彩人生,通過冠名評選礦山魅力男女等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揚長避短 推動《生活週刊》持續健康發展

在企業報在面向市場辦報的征程中,必然經歷一次洗禮和痛苦的嬗變。未雨綢繆、揚長避短、積極應對才是企業報應有的態度。徐州礦工報在創辦《生活週刊》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有所變,有所不變,有所為,有所不為。

《生活週刊》作為徐州礦工報的一個週末版,不可能完全脫離主報徐州礦工報單獨發展,只能服從和服務於主報的辦刊宗旨和讀者群的需要;加之受目前人力、物力及新聞資源的制約,目前的發展仍面臨著眾多的考驗。徐州礦工報《生活週刊》的採編人員大部分是近幾年新分配的大學生,他們思想活躍、觀念前衛、創新熱情高漲,為辦好《生活週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目前的採編人員僅有 5個人,每週除了要承擔《生活週刊》8個對開大版(即16個小版)的編採及組版等任務外 ,還肩負著徐州礦工報《徐礦醫療》、《徐礦房產》、《文學副刊》版及《夕陽紅》專刊相關版面的編採任務,編採任務十分繁重。

面對煤礦職工及其家屬需求多樣、文化層次不一的實際,我們在辦報的過程中揚長避短,注意處理好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在《生活週刊》稿件的選擇上,一是堅持以“陽春白雪”為主,兼顧“下里巴人”,做到雅俗共賞;二是堅持以本土稿件為主、以域外稿件為輔,按照2:3:5的比例選擇刊登全國、省和本區域的新聞;三是按照6:4的比例選擇自採新聞和網絡新聞(目前還沒有完全做到),並且力爭做到每期的主打稿件是本報的獨家新聞。重視開發網絡資源,提倡對網絡新聞的深度加工,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深、人深我特,給讀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參考。開闢互動專欄《八面來風》,讓讀者對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更好地吸引讀者。(在省事業報協會交流會上的發言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