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這樣重現清流

山西省位於黃河中游,境內黃河流域面積9.7萬平方公里,佔黃河流域總面積的12.2%,佔全省面積的61.9%,被譽為“華北水塔”。作為母親河,汾河是山西第一大河、黃河第二大支流。

過去,汾河曾因汙水直排、過度開發,導致水體汙染嚴重,甚至出現斷流。如今,汾河之水清如許,滄桑鉅變怎樣實現?記者日前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年宣傳活動”採訪團走進山西,沿著汾河上中下游,探究當地如何治水,使汾河重現清流。

涵養水源、引黃入汾,讓水量豐起來

從太原市出發,驅車往北3小時,扎進呂梁山北端,就到了忻州市寧武縣管涔山腳下的東寨鎮雷鳴寺泉,這裡是蜿蜒713公里的汾河源頭。

“30年前,風景可沒這麼美。”寧武縣東寨鎮人大主席楊超軍回憶,當地礦產豐富,以採煤為主;礦挖得多了,水就少了,過去一到春季水量尤其少。就在這汾河源頭地區,最多時開了5家煤礦,村民在山坡開墾種地,也加劇了水土流失。

近年來,當地不斷加強水源地保護,關閉了全部煤礦,並通過修建淤地壩、退耕還林、機修梯田、組織村民搬遷等舉措減少人為破壞。“過去30年,縣裡共建設淤地壩20座,修梯田5萬畝,栽植水保林32.4萬畝,年均減少輸沙146.5萬噸。”縣治汾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李建明介紹。

雷鳴寺泉往南60多公里,是汾河川國家溼地公園。當地工作人員觀察到,這裡的水量豐起來了。“黃土高原山多溝深,降雨量本來就小,汾河水流量最低時只有2.52立方米每秒。隨著近幾年生態投資力度加大,上游溼地生態逐步恢復,加上引水工程,去年水流量達到26立方米每秒,今年又增加到29.8立方米每秒。”忻州市靜樂縣水利局局長吳星亮感慨,變化非常明顯。

溼地具有補充地下水、涵養水源的重要作用。“我們通過退耕還溼,已恢復溼地植被2000畝,並在汾河沿岸種植油松、雲杉、柳樹等水源涵養林和生態林,減緩降水流失速度,目前已有2萬多畝,這都有利於豐富水量。”山西靜樂汾河川國家溼地公園主任徐文玉說。

從整體看,山西省按照“兩山七河一流域”總體佈局,大力推進包括汾河在內的整個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多措並舉讓水量豐起來。一方面,5年累計造林2200多萬畝,向黃河年輸沙量由上世紀末的1.2億噸減少到1700萬噸,2019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18%,以汾河谷地為中心的地下水位持續回升;另一方面,通過萬家寨引黃工程等實施汾河生態補水,2017年以來累計調引黃河水11.46億立方米,有效改善汾河水量。

截汙淨化、嚴密監測,讓水質好起來

作為省會城市,又位居汾河中游,太原市的水汙染問題曾廣受關注。

2010年以前,仍有關於太原市汙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的報道。那時,全市每天排放約64萬噸生活汙水,只有六成能被處理,剩下的不少直排進汾河中;直到2018年,汾河太原段水質仍為重度汙染,市裡一些河流變成了臭水溝,汙水橫流、臭氣熏天。

“現在全市日常汙水排放量約110萬噸,我們7個汙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就有125萬噸,實現了生活汙水的全收集、全處理,以前直排進汾河的生活汙水都通過管道進入汙水廠,達標後才排放。”太原市城鄉管理局局長張建偉說,經過全市共同努力,水汙染防治打了一場“翻身仗”,6月份汾河流域太原段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溫南社國考斷面水質明顯改善,提升到Ⅲ—Ⅳ類。

溫南社國考斷面在今年4月還出現過超標,水質為何能如此快速改善?這背後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為了不再往汾河直接排汙,我們一天也不願耽擱。”站在太原的汾東汙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現場,張建偉感慨萬千。今年年初,太原的汙水處理能力還稍有缺口,為了抓緊建成具有20萬噸處理能力的一期二步工程,省市多個部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克服重重困難,加班加點,1500人用150天完成了建設,較計劃工期縮短13個月,補齊了汙水處理能力的最後一塊短板。“5月15日,汙水處理廠一期二步進水調試;第二天下午,溫南社國考斷面水質達標!”

“看,這片生物池收集來的是黑乎乎、臭烘烘的生活汙水,池底有先進的MBR膜(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技術,最後出來的水主要指標能達到地表Ⅳ類水質。”作為工程建設方,重慶康達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建造中心副總經理鄭學彬領著記者走到出水口,只見水體清澈見底,早已不是渾濁冒泡的髒水。“這水可以直接養魚。”他驕傲地說。

汾河中游的晉中市靈石縣,同樣織起了完備的生活汙水收集處理網絡。市生態環境局靈石分局局長李建富介紹,縣裡實現了建制鎮汙水處理廠全覆蓋,64個村戶戶接通管網,集中處理汙水,出水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

走進靈石縣第二汙水處理廠,幾乎聞不到異味,看著一排排綠道和一棟棟黃色小樓,倒更像是個花園小區。“這是粗格柵機,用來過濾洗菜水、衝廁水中2釐米以上的殘渣,這臺細格柵機則用於過濾2毫米以上的汙染物,而生化池中添加的活性汙泥,可以分解更細微的有機物。”汙水處理廠負責人介紹,這裡每天有2卡車汙泥送往垃圾焚燒廠,同時有8000噸清水匯入汾河支流靜升河。

9月25日,記者來到運城市萬榮縣廟前村,這是汾河進入黃河的最後關口。登上觀景臺極目遠眺,此處汾河水面開闊,溼地水草豐茂,一片片蘆葦隨風飄搖。“過去這裡水質不好,很渾黃,這幾年下游治理力度大,還通過溼地來淨化水質。”運城市發改委主任潘志孝說,多位人大代表持續推動黃河、汾河生態保護,當地正在規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加強水汙染治理和流域生態修復。

在萬榮縣廟前村國考斷面生態環境監測站,3張水質對比數據圖清晰反映出3年來的水質變化——“今年前8月,COD(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3項汙染指標的數值明顯下降,指標波動也比往年小很多。”運城市水務局局長靳虎剛說,這裡的自動監測站能對多項指標實時監測,直接上傳省廳,提高了各級監督整治效能。

從全省看,各地已建成135座地表水跨界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全流域跨縣界水質自動監測站全覆蓋。今年前8月,全省58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Ⅴ類,基本實現“水質好起來”。

扮靚環境、造福全民,讓風光美起來

山西民歌《人說山西好風光》裡曾傳唱:“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當走在太原市汾河三期治理工程現場,看著寬闊的汾河水波光粼粼,兩岸綠草茵茵,天上的大雁和水上的舟艇輕輕劃過,你一定會感嘆,歌裡的好風光正在眼前。

“別看現在水清河寬,但過去一段時期,這裡要麼是條小溪流,要麼有河無水,乾枯的河道旁還堆著渣土、垃圾。”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同時也是生長在汾河邊的太原市民,李桂琴對這裡的變化感到十分欣慰,“汾河流水嘩啦啦,如今終於再現了。”

太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郭治明介紹,實際上從1998年開始,山西太原段的汾河治理工程就一直處於進行時,從一期、二期到三期,正在開展四期,“22年來,真是一期接著一期幹,一段接著一段治。”

“去年6月完成的三期工程長12.5公里,主要任務是河道整治、生態恢復,兼顧城市防洪、蓄水美化,為城市搭建景觀平臺。”太原市汾河景區管委會主任張平國說,該區段水域加深至4—7米,新增水面面積360萬平方米,綠地面積約175萬平方米,景觀設計更加現代、美觀。

“10年前,這附近還有荒地,幾乎沒人來。現在有了寬敞的綠地,還有塑膠跑道,停車場免費開放,人人都能欣賞美景。”太原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袁進說,這裡成了市民遊玩、鍛鍊、放風箏的好去處。

在汾河流域的農村地區,更多地方還將生態治理修復和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靠著汾河發源地的好山好水,寧武縣東寨鎮石窯溝村農民王貴拴脫了貧。“從前上山種地,收入只夠餬口,後來退耕還林,景區遊客多了,我就開起農家樂,去年就賺了2萬元。”

同樣在汾河流域上游的靜樂縣豐潤鎮慶魯溝,通過造林合作社吸納貧困戶造林,將8個村的荒山全部綠化,造林1.3萬畝,帶動154戶貧困戶實現增收。“風光美起來了,日子也會富起來!”當地貧困戶王俊瑞說。

近年來,汾河川國家溼地公園周邊的焦化廠、洗煤廠關停了,倒是多種了57萬畝樹,黑鸛、金雕、褐馬雞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都來這裡安家。公園聘請了30多名貧困戶來當溼地巡護員,每年工資1萬元,幫助他們脫貧。

家住溼地公園附近的村民李全全就當上了巡護員。除了這份工資,他退耕還林的10多畝地也變成了經濟林,遍植沙棘、杏樹、核桃。“明年掛果的收益都歸我們,收入還會再增長!”身後汾河輕快的水聲和他爽朗的笑聲交織在一起。

目前,通過生態扶貧等綜合舉措,山西省黃河流域內的45個貧困縣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全面小康即將如期實現。(記者 邱超奕 蘇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