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節時憶屈原

#讓愛國成為端午節的底色#

【文/寒柏隴臥子】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原創文章,全網刪帖保護;如遇侵權,必將追究責任。

端午節,最早是上古時代人們崇拜天象、祭祀蒼龍飛天的日子;後來也將此日用於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的節日,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演變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划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從屈原其人其事上說來,端午節是一個愛國的節日,它的底色當然就是表達愛國之情和愛國之意。

那麼,屈原到底是如何熱愛自己國家的呢?他又做了哪些事來幫助祖國,體現自己的愛國之情的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節時憶屈原

屈原名平,是戰國末年楚國人,大約生於公元前340年,死於公元前278年。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同時還是一個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不僅想使楚國成為強國,而且想使他的祖國更加適合發展趨勢,最終完成統一全中國的使命。

屈原是楚國的貴族,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楚國由盛及衰的時期。在他年輕的時候,楚國還很強大,屈原受到楚懷王的信任,做過楚國的“左徒”(官職名),這是參與國家內政外交等重任的大官。屈原在職時,想通過楚懷王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和報國之心。這在屈原《離騷》中的言辭:“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以及“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妷”上就能很好的體現。

郭沫若先生在《屈原賦今譯》中對這兩句話是這樣解釋的,第一句是說:“政治上舉用賢者和能者,遵循一定的規矩不能偏畸”;第二句是說:“把先代的業績昭示眾庶,使法度嚴謹無疑可存。國家富強而綱紀締定,政在賢者而天下太平”。概括起來,屈原的主張就是要舉賢任能、立法富國、聯齊抗秦,進而統一中國。實現中國的統一,代表了當時人民的願望,也是有識之士的共同理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節時憶屈原

屈原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文學方面,他的作品處處充滿了家國情懷和愛國熱情。比如屈原前期的作品《桔頌》,這是一首比興體的詩歌,前半首歌頌桔樹,後半首歌頌人。詩以歌頌桔樹歲寒不凋、深深地植根在祖國的土地上,來抒發自己熱愛祖國、堅貞不二的感情。

屈原這樣寫道:“后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這也是屈原忠於祖國的警言,表達了他對養育了自己的祖國無限熱愛和依戀;桔樹形象,正是屈原的自我寫照和自我激勵,他激勵自己在政治鬥爭要堅持原則,決不隨波逐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節時憶屈原

屈原離開了楚國朝廷之後,遊蕩於楚國廣大的國土上,他始終關心著楚國的興亡,又目睹了人民的疾苦;他是既懷著不能拯救祖國的痛苦,又有著不願離開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的矛盾。在這種心情下,屈原寫下了《離騷》、《天問》兩首長詩,以及《九章》中除了《桔頌》以外的其餘八首詩。

屈原在這些詩中完全表達了他擔憂國家、同情人民的複雜心情,如《抽思》:“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這是說想率性離開故鄉跑去國外,但看人民百姓的災難又冷靜了下來;《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說我哀憐著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長嘆一口氣不禁要流下淚來;屈原遭到流放,並沒有因自身面臨的災禍而感到焦慮,反而說:“苟餘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他說只要我的心是正直的,既使被放逐到僻遠地方,又有什麼可悲傷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節時憶屈原

到了屈原晚年,楚國的郢都被秦軍攻破,秦將白起長驅直入,佔領了洞庭、五渚、江南,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了。屈原從漢北南逃到郢都(今湖北江陵北部),親眼看到郢都的殘破,傷心的寫下了《哀郢》,其中充滿了國破家亡的痛苦。

最後,他絕望的寫下遺作《懷沙》,他仰望長空,悲壯地朗誦著:“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就在詩聲尚在空中迴盪時,屈原抱起一塊石頭,縱身躍入汨羅江(今湖南長沙)裡。屈原以死來殉自己的祖國和自己一生為之奮鬥的理想,這一年,他六十二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節時憶屈原

屈原一生寫了許多詩,流傳至今的有二十多篇。他是用血淚譜寫的這些詩篇,是他一生奮鬥的真實記錄和藝術結晶。可以說,他的人即是詩,他的詩真率的表達了他的為人和氣質;透過屈原的詩作,可以看到一個在和國家與人民共同呼吸、共同愛憎的人。

詩人屈原的品格,歷來被人們敬仰和懷念。漢代司馬遷曾言,屈原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志趣,可以同日月爭光;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江上吟》中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魯迅說屈原的《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郭沫若創作了歷史劇《屈原》,熱烈歌頌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節時憶屈原

屈原本想在政治和治理上幫助自己的國家,可他正確有益的主張卻得不到楚懷王和其他貴族的支持,加上秦國奸細的挑撥離間,讓屈原遭到楚懷王的疏遠,使他的政治抱負沒有得到施展,無法為自己的祖國更好的服務,確實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但屈原從無失去愛國熱情,始終用其作品表達著對國家的愛和關心。他的詩開拓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對我國文學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屈原的著作,既是我國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端午節時憶屈原

——END——

參考資料:《屈原傳記》、《中國古代愛國者的故事》等。

另: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