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給我的教訓:能讀書的時間那麼寶貴,選書的時候還是多用心

一本書給我的教訓:能讀書的時間那麼寶貴,選書的時候還是多用心

最近十來天讀書比較慢,不是沒抽出時間讀,而是碰到一個無比難讀下去的書,而這本書也讓我對選書這件事情有了個教訓。

這本書叫《無慾的悲歌》,我在好幾本有戰爭背景的書裡選了這本,原因是跟網上我選書標準一樣,覺得書名有意思,另一個原因是這本書作者得過諾貝爾文學獎,覺得很值得看一看。而且我自己心裡最喜歡的書排行榜裡維持十幾年第一名的書《偷書賊》就是有戰爭背景,但內容非常好看,覺得說不定《無慾的悲歌》也會給我帶來一樣的驚喜。

一本書給我的教訓:能讀書的時間那麼寶貴,選書的時候還是多用心


結果,並沒有。

這本書有兩個小說,第一個是《無慾的悲歌》,第二個是《大黃蜂》。

第一個講的是寫自己母親50多歲的時候吃安眠藥自殺的故事。故事前四分之一特別亂,後面才慢慢看清故事脈絡,這個故事還是不錯的。看完不會覺得這個自殺的母親死了可惜,反而會覺得對她來說是一種解脫。

《大黃蜂》就特別亂,我看到一半時快崩潰了,有些段落我看不進去,反覆看了好幾遍,依舊搞不清楚劇情,大概明白作者是盲人,原因沒交代,母親死了,爸爸有新老婆了,其他的內容都是他一會兒描述這個,又看似不確定,一會兒又描述這個,都感覺都沒什麼關聯。而且作者貌似不喜歡換行,一段內容可以寫幾千字,看得累,理解起來更累。

看到後面,覺得看起來累還有一個原因是這本書的翻譯不是很好,作者是德國人,我不會德語,但從表達方式可以看出來這種翻譯方法是有問題的。

比如:

我也冷,我說道。

穿上我的毛衣吧,我弟弟說道。

我們還是回去吧,我說道。

不,他說道。

怎麼啦?我問道。

你喊什麼?看這水,他說道。

大聲一點,我說道。

英文裡倒是會有重複的“he said”,“I said”,而翻譯成中文時,有必要一模一樣地翻譯嗎?而且這種“他說道”、“我說道”的段落非常多,看著惱火。

總之呢,經過艱苦的5個多小時,後面忍不住跳讀的方式,這本書終於看完了,管它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反正就不是我的菜。

我得到的教訓就是,不要再看書名選書,還是看看簡單的書裡內容的介紹吧,畢竟每天抽時間看書那麼不容易,不想浪費寶貴的時間在這種不符合自己喜好的書。

那天看比爾·蓋茨談到高效閱讀,其中他提到的一點是“不要看你看不完的書”。

我也有這樣的習慣,不只是書,連電影也是,既然開始了,哪怕看到一部分發現是爛片,也會堅持看完。所以通過這次事件,我以後對選書會更加謹慎的。

一本書給我的教訓:能讀書的時間那麼寶貴,選書的時候還是多用心

一本書給我的教訓:能讀書的時間那麼寶貴,選書的時候還是多用心


我不是那種只挑自己喜歡的類型的書的人,我會想著挑一些自己不懂的領域,自己不怎麼感興趣但可能有用的領域的書,覺得如果只關注一個領域,成長就會畢竟慢。

之前網上有一句話很火,“方向不對,越努力越尷尬。”看書本來對我來說是很快樂的事情,不想再因為自己選擇出錯,讓自己鬱悶。

本月第四本書看完了,下個月的書我已經買好了,都是我會喜歡的書,希望下個月在讀書中獲得更多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