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外用藥的使用原則

中藥外用藥的使用原則


外用藥的使用原則

皮膚病雖形於體表,但究其病因往往與臟腑功能失調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於外”,很多皮膚病都是臟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所以,在皮膚病的臨床治療時,多采用內外結合的方法。

古人十分重視外治法的作用,很多醫籍都有關於外治法的論述,陳自明曾說:“夫瘡腫之生於外者,內熱毒氣蘊結於內也。蓋腫於外,有生頭者,有漫腫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氣深者,有毒氣淺者,有宜溫藥貼熵者。有可以幹換其藥者,有可以溼換其藥者,深淺不同,用藥有忌,是以不可不辨也。”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也說:“外科之症,最重外治。”足以說明前賢對於外治法重要性的認識。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中醫皮膚病學逐漸在新中國成立後從中醫瘡瘍範疇中分化出來,而成為一門新的學科。在皮膚病的治療過程中,對於外用藥的探索也在不斷深化。就目前來講,有些皮膚病外用藥在臨床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尚需不斷完善,深入研究。根據多年來從事皮科臨床的經驗,感到有些皮膚病,如:蕁麻疹等病,單純採用內治法即可治癒;更多的皮膚病則需要內外結合,標本兼治,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如:溼疹、銀屑病、白癜風等;有些皮膚病單純採用外治法就可治癒,如;手足癬、疥瘡等。外用藥的使用,是皮膚科臨床醫師必須熟練掌握的重要方法,這對於提高皮膚病的治療水平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根據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認為在外用藥的使用時,需要考慮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中藥外用藥的使用原則


一、根據藥物的藥理性能,選擇適宜的外用藥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關治則治法的精彩論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度。”內外用藥,都需要遵循這些重要的治療原則。

在臨床上,我們常常看到由於溼熱熾盛所致的急性溼疹、皮炎等病,皮損表現為焮赤、腫脹,甚至滲出、糜爛,治療時要選用清熱利溼的藥物,如:黃芩、黃柏、蒲公英、馬齒莧、澤瀉、茵陳等;對於慢性肥厚苔蘚樣皮損,則應以軟堅散結、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藥物加以治療,如莪術、貝母、五倍子、升丹等。

總之,在皮膚病的治療時,除了對全身症狀進行辨證外,還應重視局部皮損的表現形態,再根據藥物的性質,選用合適的藥物。

二、掌握好外用藥的使用濃度

對於皮膚病的治療,除了診斷正確,藥物選用合理,在配製外用藥時還要根據病情,掌握好外用藥的使用濃度。因為同一種藥物由於濃度不同,其作用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的疾病對於藥物的濃度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另外,臨床上在使用外用藥時,還要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皮損的部位對藥物的耐受性,以及病人對藥物的敏感性,以避免出現藥物的原發刺激。

紅升丹是中醫瘍科的傳統藥物,具有化腐生肌的作用,其實不同濃度的紅升丹其作用是不同的,純紅升丹為藥性峻猛、腐蝕性很強的藥物;若將其稀釋為1/2或1/9,則為五五丹、九一丹,屬化腐生肌、煨膿長肉之藥。西藥的水楊酸,20%以上為腐蝕剝脫劑;5%~10%的中等濃度,則有角質溶解作用;而1%~3%的低濃度,則不僅無腐蝕刺激作用,反而具有角質形成作用。

此外,不同疾病對於藥物的濃度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如痤瘡、脂溢性皮炎等,使用3%硫黃霜,有祛脂消炎的作用;而治療疥瘡則必須使用10%以上濃度的硫黃霜才可達到殺滅疥蟎、治癒疾病之目的。

中藥外用藥的使用原則


三、選擇適宜的外用藥劑型

劑型是所配製藥物的物理形態,藥物的劑型不同,其物理、化學性能也各不相同,劑型的特性對於皮膚病的治療效果有著極大的影響。在臨床上如果劑型選用不當,不僅難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如急性溼疹、皮炎在滲出階段,選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是正確的;但若在此階段採用軟膏劑型,不但起不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反而會影響皮損的散熱,不但達不到消炎的作用,而且影響炎症的吸收,甚至使病情加重。正確的方法應該選用水劑溼敷,這樣可以起到清熱消炎的作用。相反,對於慢性苔蘚肥厚樣溼疹、銀屑病等,則必須選用軟膏劑型,以利於角質軟化,鱗屑脫落。若使用水劑,就難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不斷增強,醫生在為病人治病選用外用藥物時,既要採用療效好、能達到治療目的的藥物,還要考慮到儘量不採用影響容顏的外用藥物。這實際上也對皮膚科的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的需求正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只有採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對外用藥的劑型不斷進行改進,才能滿足廣大患者的要求,同時不斷推進醫學科學的發展。

中藥外用藥的使用原則


四、使用外用藥的正確方法

使用外用藥治療皮膚病,不僅有藥性、濃度、劑型等方面的要求,對於外用藥的使用方法也有很高的要求,若使用方法不當,即使藥性、濃度、劑型等都選擇正確,也達不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同一種皮膚病,由於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外在表現各不相同,外用藥的使用方法也不一樣。如溼疹,在亞急性階段,以使用乳劑為宜;對於慢性苔蘚肥厚的皮損,則以油劑最為適合,使用時應採用包封和薄塗交替使用的方法,即晚間包封,白天薄塗;對於急性溼疹的滲出期,採用溼敷的方法為好,使用溼敷方法時,要考慮到皮損的範圍、大小、所處的季節以及患者的年齡等因素,以決定每日溼敷的次數和每次溼敷時間的長短。

另外,在使用外用藥時,還應注意對於嬌嫩、敏感的部位要採用低濃度的藥物,以避免產生原發性刺激,不利於疾病的痊癒。

總之,採用外用藥對皮膚病進行治療,一定要緊密結合臨床症狀,首先做到診斷正確,所選用外用藥要考慮藥物的藥性、藥物的濃度、藥物的劑型,並採用正確的使用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關注微 信公眾號,閱讀,觀看,收聽更多中醫知識。

中藥外用藥的使用原則

中藥外用藥的使用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