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收魯衛、伐齊宋,眼看要成為春秋五霸,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晉文公篇(14)

主筆:閒樂生

晉文公重耳即位後,晉國雖然安定了,但整個中原仍然相當混亂。

公元前635年春,衛國攻打老冤家邢國,戰鬥相當激烈,邢軍守將國子正在巡城,他身邊的禮氏兄弟突然發難,一人抓一隻手,將國子丟下城去,活活摔死。衛軍趁機進攻,大敗邢軍,並將邢國吞滅。原來,禮氏兄弟正是衛文公派去詐降到邢國的間諜。

眾所周知,在齊桓公時代,齊國就是邢國的保護國,如今齊國霸業雖衰,但仍是大國,衛文公膽子很大呀!另外,邢國也是姬姓諸侯,與衛國同姓,衛文公卻無視禮法以詭計滅之。看來,這位老兄也是也是個狠人!

然而,正當衛文公雄心勃勃,想幹一番大事業的時候,時間這個最大的殺手逆襲而來,這年冬天,衛文公病逝,其子太子鄭即位,是為衛成公。

衛成公年少即位,威望與手段都遠比不得乃父,如今又得罪了齊國,再不想辦法就別想混了。於是,衛成公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與魯、莒二國結成同盟,以抗衡齊國。

衛成公即位後的第二件事兒,就是將妹妹嫁給了楚成王,與楚結成姻親關係。如此,有楚國這位老大撐腰,又有魯國、莒國兩個盟友,大家聯手,當可與齊晉抗衡。

楚成王收魯衛、伐齊宋,眼看要成為春秋五霸,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面對楚、衛、魯、莒的同盟,齊孝公有些慌了,這不是把我大齊國給包圍了嗎?不行,我齊國霸業雖衰,但也不是那麼好欺負的!

於是,在晉文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34年夏,齊孝公不顧群臣的反對,親自率領兵車二百乘,侵犯魯國的北部邊境。

魯、衛早前同盟,自然守望相助,於是衛軍攻齊,齊腹背受敵,不得取勝,只好聽從魯國辯士柳下惠的建議,與魯衛議和,怏怏然撤兵而去。

齊師雖退,魯國的君子們還是心有餘悸。結果,這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的華夏正統,竟然絲毫不講華蠻夷之辨,遣使去向楚國蠻夷求援了。與此同時,曹國國君曹共公也派人去討好楚成王,表示要歸附楚國。只有一個宋國,對楚國並不服氣,畢竟當年宋成公的父親宋襄公就是死在楚軍手裡,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但凡有轍,宋國絕不可能歸順楚國。

總之,如今中原再也沒有能夠挑戰楚成王的對手了,楚國的勢力遂迅速擴張,地理偏南的陳、蔡、鄭等國早已歸附於楚不必說,靠近北方的衛、魯、曹如今也一下子投入了楚國的懷抱。楚成王感覺自己取威定霸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加緊訓練兵馬,籌備攻打齊、宋。

楚成王收魯衛、伐齊宋,眼看要成為春秋五霸,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就連曹、魯、衛等老牌姬姓諸侯都歸附了楚國,看來,齊桓宋襄之後華夏諸侯已再無團結可言。如果楚國這次再搞定齊、宋,恐怕中原就盡在其掌握了。

公元前634年冬,楚軍正式出動了,大軍出方城隘口往東,橫穿汝、穎流域,經過陳都宛丘(今河南淮陽東),來到宋國,然後,一路兵馬由司馬鬥宜申率領,圍攻宋國的緡邑(今山東濟寧金鄉縣);一路兵馬由申侯(即申國的國君,申被楚滅後為楚大夫,仍稱申侯)率領,繼續向東來到魯都曲阜,然後聯合魯軍,北向伐齊。另外,對齊國,楚則有一筆政治籌碼在手。那就是齊國內亂時逃到楚國,後被楚成王全部封為上大夫的齊桓七公子。在這七位公子中,實力最強的就是公子雍。所以楚國和魯國準備扶持公子雍上位,他們很快就攻克齊國的谷邑(今山東聊城市東阿縣),將它作為公子雍的封地,派當年那個害死齊桓公的易牙輔佐他,並派申公領甲士千人協防。這就是齊國在戰略地緣上的劣勢了,歸根結底,齊之領土被渤海、濟水、泰山所挾,其兵力向中原方向的投送因此受到限制,只能在一個不夠寬闊的正面來運動,難以展開。而楚國正是利用這一點,聯合魯國和衛國對齊國進行封鎖,使其無法染指中原事務。

果然,齊人對谷邑莫如之何,只有任由這頭惡狼酣睡在其臥榻之側隨時威脅自己的本土。第二年(公元前633年)夏,齊孝公在無比的抑鬱中悄然離世,齊國再次爆發內亂,齊孝公的弟弟公子潘與奸臣衛開方聯手殺死齊太子,篡權奪位。如此,齊國自顧不暇,就更不敢管楚國閒事兒了。

連齊、宋這倆前任霸主都如此窩囊,還有誰敢出頭呢?當是時,荊蠻的陰影已瀰漫中原,華夏的危機,從來都沒有如此緊迫過,怎麼辦?怎麼辦??

第二年冬天,楚成王再接再厲,又拜成得臣為大將,並“御駕親征”,糾合自己的四個小第陳、蔡、鄭、許四路諸侯,一同伐宋。宋國當年連楚一國都打不贏,現在哪裡是這五國聯軍的對手,宋成公想起自己老爹襄公的遺言,便趕忙派司馬公孫固去晉國告急。

晉文公聽說宋國快挺不住了,立刻召來他的一干心腹大臣,商量對策。

楚成王收魯衛、伐齊宋,眼看要成為春秋五霸,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晉國大將先軫說:“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

所謂報施,是指當年重耳落魄流亡宋國時,宋襄公對他禮遇有加,還大方送他二十輛馬車,滴水之恩自當湧泉相報。所以,這次答謝宋襄公之恩、解救宋國危難、示威於諸侯,成就霸業四件事可以一次性搞定!

然而,晉文公仍是猶豫,因為晉、宋之間隔著親楚的曹、衛兩國,勞師遠征,有側背遇敵的危險;而且楚軍實力強大,當年齊桓為霸時,率領八國聯軍都不敢與楚國正面對決,只能妥協退讓。可以說,近一百年來,楚國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而如今更是又多了一大票中原小弟,而晉國這邊目前只有宋一個盟友,雙方若決戰,晉國勝算實在不大。為祖宗基業負責,晉文公有所退縮是正常的。

謀士狐偃眼珠子一轉,想到一條妙計:“楚始得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狐偃這個辦法正中文公下懷,既能救齊、宋,又能給當年欺負過自己的衛、曹一點coler see see,並可以此舉殺雞給猴看,警告那些聚在楚國麾下的諸侯要認清形勢,不要再跟著楚國一條道走到黑,棄暗投明才是上策。

楚成王收魯衛、伐齊宋,眼看要成為春秋五霸,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戰略方針既已確定,晉國君臣隨即進行了戰前準備,將原來的兩個軍擴編為上中下三個軍,按國際慣例,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晉國如今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大國了,又逢戰事,擴軍勢在必行。此三軍實為六部,將佐各掌其一。其位次:中軍之將第一,中軍之佐第二,上軍之將第三,上軍之佐第四,下軍之將第五,下軍之佐第六。將三軍之一者稱為將軍,而在這些將軍中又以中軍將地位最尊,統率三軍,故稱為元帥,將軍、元師之名,即始於此。中軍元帥既掌軍又治民,是僅次於國君的最高行政長官。文公在群臣之中最信任的人就是趙衰,便想讓趙衰擔任中軍元帥,趙衰是個老好人,最喜歡乾的事就是謙讓,他跟文公建議說:“郤穀老同志德高望重,好學不倦,而且熟讀《詩》、《書》、《禮》、《樂》,理論水平比我高多了,打仗是要靠腦子的,他來當這個元帥最合適不過了!”

擴軍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進展神速,很快就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公元前634年十二月,晉三軍在被廬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三軍將士整齊威武的走著正步,一面敬禮一面齊聲大喊:“主公好,晉國必勝!”

文公輕揮手臂,笑著說:“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

大家又喊:“為主公服務!”

閱兵已畢,文公開始授勳拜將:郤穀是中軍將,打虎親兄弟,那這個中軍將佐自然就是郤穀的弟弟郤溱了;同樣的,上軍的一對搭檔也是親兄弟——狐偃狐毛兩兄弟,狐毛是老哥,狐偃自然也要謙讓一番,便讓狐毛當上軍將,自己擔任上軍佐;郤、狐兩家都大豐收了,輪也該輪到趙衰了吧,可是謙讓達人趙衰又開始推辭了:“欒枝比我謹慎,先軫比我有謀略,胥臣比我知識淵博,他們都比我更適合當下軍的將佐。”

文公明白趙衰一直謙讓的真正用意,郤穀是文公復國前舊臣中最有勢力最有威望的一個老臣,郤氏家族也是晉國的實力派貴族,如果讓他們掌管中軍,能更好地團結晉國六套領導班子中的舊勢力;而趙衰之後的再次謙讓,是為了讓更多樣的人才擔任要職,也讓更多的家族緊密地團結在以重耳為首的晉中央周圍。稱霸中原是一項複雜而艱難的事業,不僅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也需要各方勢力更加團結。在利益和權力面前,趙衰同志能夠團結同事,大公無私,表現了良好的政治素養和精神覺悟,文公從此對他更加信任了。

楚成王收魯衛、伐齊宋,眼看要成為春秋五霸,為何最後功虧一簣?

在這種情況下,文公便讓欒枝當了下軍將,先軫擔任下軍佐。最後,胥臣排在第七位擔任司空(主管後勤),趙衰排在第八位當了個司馬(晉之司馬為主管軍法之官,並非統帥),荀林父(荀息之孫)排在第九位擔任御戎(即晉文公的指揮車司機),魏犨排在第十位擔任車右(晉文公的貼身侍衛兼衛隊長)。

閱完兵、拜完將,晉文公又發表了一通戰前總動員,然後,三軍正式開始實戰演習,以訓練戰陣、熟悉配合,準備大戰。總之,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已箭在弦上,枕戈待旦,一觸即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