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之名字由來

色、香、味,形是審評中國茶葉的四大標準。中國茶的外形多安多彩,美輪美奐,令人陶醉。信陽毛尖的名字就來源於它秀美的外形。

信陽毛尖之名字由來

信陽毛尖之名起源於清末,定名在解放初期。信陽茶在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有過不同的叫法。唐代,信陽所產的茶為餅茶,這時信陽茶的名字稱為大模茶。唐《食貨志》載:“貞元江淮茶為大模”。宋代以後,散茶開始出現,信陽茶又稱為“片茶”“散茶”。宋《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日散.....散茶出淮南歸州。”明代,朱元璋禁制餅茶,散茶完全代替了餅茶,信陽的散茶又被叫做“芽茶”和葉茶”。“毛尖”一詞最早出現在清。代,人們把產於信陽的毛尖稱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據採製季節、形態等不同特點,叫作針尖、貢針、白毫、跑山尖等等。

信陽毛尖之名字由來

據考,“信陽毛尖”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清末。當時,車雲茶社派人到名茶產區浙江西湖和安徽六安購買茶籽、觀摩學習製茶方法,曾把製成的茶稱“車雲龍井”,巴拿馬獲獎後更名“信陽毛尖”。它的製法同時借鑑了西湖龍井和黃山毛峰。新中國成立後,把它歸於“毛峰”一類,河南將產於信陽及羅山南部的信陽毛尖命名為“豫毛峰”,光山、潢川、商城、新縣、固始產的茶,成為“豫毛青”。

信陽毛尖之名字由來

民國14年(1925), 本雲茶社的唐會卿試用“我把”炒茶,茶條滿鍋散開不成團,答條也較緊勻,但茶仍欠直,外形仍不夠美觀。後來,吳彥遠在用散把炒制過程中,不時用手抓起茶葉,觀看炒製程度,同時把結成團塊的茶葉撒開、甩出再炒,如此反覆,炒出的茶條比較緊、直,色澤也變得鮮綠光潤,人們稱之為“理條”。“理條”使茶葉出現細、緊、圓、直的形狀特點和品質,建國初正式稱之為“信陽毛尖”。

1994年元月,原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同時,在信陽市各茶區除信陽毛尖外,仍有其他名稱和品牌茶葉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