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活得元氣滿滿,有人卻渾渾噩噩?成事邏輯到底是什麼?

PART 1


聽過有錢人比你還勤奮,還努力嗎?那你為什麼還在葛優躺,明知道沉迷於享樂不好,卻還是無法自拔呢?

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內在邏輯呢?如何真正有效地堅持地做成一件事呢?

看過太多的雞湯文和勵志書籍,但是很少有人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某些事情上勤奮?有些人卻自甘懶惰,明知不可為,卻難以自拔。做成一件事內在邏輯到底是什麼?


要解答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弄清楚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驅動一個人做事的內在動力到底是什麼?答案是快樂。

有些人不同意了,書上明明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啊,大部分的個人成就一定是在經歷痛苦中磨礪而成的啊,怎麼可能是快樂?


為什麼有人活得元氣滿滿,有人卻渾渾噩噩?成事邏輯到底是什麼?

PART 2


一個人能持續堅持做一件事,一定是順應人性的,最大的動能一定是快樂,快樂才是人的本性,而痛苦是反人性的。

痛苦只是你看到的香蕉皮,剝開這層皮,底層一定是快樂。

李嘉誠為什麼到了九十歲仍然能保持半工作狀態,因為他享受工作給他帶來的快樂;

一個人為什麼會迷上跑步,跑步的過程難道不痛苦嗎?持續支撐他跑步運動的卻是大汗淋漓後分泌的內啡肽帶來的愉悅感;

閱讀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痛苦的事情,但是當你真正專注閱讀一個小時以上,甚至兩三個小時的時候,專注下心流給你帶來的極致體驗會讓你大腦如同做了一次瑜伽一般舒爽。

之前我曾經在文章中介紹過快樂的三種體驗,

第一層是享樂型觸手可及的快樂,比如睡懶覺,吃美食,買衣服等等,這些都是短暫的快樂。

第二層是自律的快樂,比如鍛鍊和閱讀,包括工作,這些快樂想要獲得,必須要先付出一些痛苦,但是快樂更加持久,對自己也更有益。

第三層是自我實現的快樂,工作的成就,事業的成功,獲得了榮譽,出了一本書,這些都是需要通過長時間痛苦煎熬才可以獲得的快樂,會更持久,帶給自己的心靈體驗也更佳。

這時候我們就能明白,快樂也分三個層次,結合馬斯洛需求理論,快樂分為自我滿足的快樂,自我超越的快樂,自我實現的快樂,那這三種快樂曲線共同點和最本質的區別又在哪裡呢?找到了相同和不同,我們就能解開為什麼不同的快樂驅動人的不同密碼。

為什麼有人活得元氣滿滿,有人卻渾渾噩噩?成事邏輯到底是什麼?

PART 3


我們現在已知快樂是做一件事真正內在驅動力,那我們假設一個目標來做一件事,我們來邏輯推理一下一個人持續完成一件事的步驟。

目標推導一個人去做事,做了一段時間後,他需要有反饋,這需要是正向反饋,正向反饋會帶來快樂,快樂持續驅動一個人繼續做這件事,到了一定階段,快樂的邊際下降,這時候就需要提高難度來加大反饋力度,當一個人繼續通過努力得到正向反饋的時候,他的快樂值會不斷提升,繼續驅動他前行,然後一點點地提高難度,一點點地收穫更高的正向反饋,持續的快樂邊際上升,就會不斷推動一個人持續做成一件事。
我們以遊戲為例來進行解析,比如《超級瑪麗》這類通關遊戲,在遊戲過程中,瑪麗不斷地通過難關讓玩遊戲持續收到正向反饋,每通過一關,下一關的難度會比前一關更難,難度的升級激發了玩家獲得了快樂的難度,當一關又一關通過之後,快樂的邊際被不斷推高,持續的快樂讓一個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為什麼有人活得元氣滿滿,有人卻渾渾噩噩?成事邏輯到底是什麼?

通過快樂推動一個人做成一件事的邏輯,我們能發現幾個關鍵點,一個是要有正向反饋,另外一個是難度要不斷提升。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做了一件事後往往會放棄,一是因為總是輸,反饋是負面的,獲得不了快樂,另一方面難度得不到提升,快樂邊際下降,就會覺得沒挑戰,沒意思而放棄。


那麼這些快樂的的反饋有哪些呢?

第一,快感,大腦分泌出的多巴胺和內啡肽,

第二,獎勵,金錢,榮譽,地位,

第三,自我成長,自己的進步,事業的成功,外人的肯定,

第四,奉獻,對於社群,團體,社會的個人貢獻,自我犧牲,

第五,愛,對於親人,朋友,社會各個階層的群體。

除了第一種反饋之外,後面這幾種的快樂都指向一個潛藏的人的心理動因,價值感。

所有的這些快樂都源於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提升。

所以現在答案又進一步變得清晰了,快樂曲線分為三種,第一享受沉溺型快樂,第二虛幻成癮型快樂,第三,人格成長型快樂,這三種快樂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種享受沉溺型快樂主要源於大腦快感帶來的快樂,比如貪婪,慾望,懶惰,主要是多巴胺帶來的,

第二種虛幻成癮型快樂,比如遊戲,朋友圈裝點自己,超過自身能力的消費等,不經歷痛苦就想獲得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往往是虛幻的,這種虛幻的快樂又往往同價值感捆綁在一起,

第三種人格成長型快樂是一種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的快樂,也是和價值感連在一起。

為什麼有人活得元氣滿滿,有人卻渾渾噩噩?成事邏輯到底是什麼?

PART 4


通過幾個維度的分析,我們就能基本看出來,為什麼有的人有的習慣難以戒除,而有的人卻能每天正能量滿滿的做事業。

真正好戒除的習慣是那些沒有捆綁價值感的快樂,快樂僅僅由多巴胺分泌,快樂很難持久,但是一旦做這件事能帶來價值感的時候,就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了。

比如網癮這件事,最重要在於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受挫,只有在打遊戲的時候才能收穫滿滿的讚譽和價值感,在這種時候快樂已經不僅僅簡答來源於遊戲的反饋本身,而來源於在遊戲中收到的價值感持續給他帶來的快樂,除非他在遊戲中已經收穫不到價值感,或者找到另外一個讓他能收穫價值感的事情替代,否則網癮終身難以戒除。

我們很多家長會把網癮兒童送入什麼戒網癮中心,殊不知,你的孩子真正沉迷於遊戲的心理動因在於,他在學習和其他事情上得不到來自於家長,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肯定,只有在遊戲中他才能找到自我價值,所以即使他暫時戒除了遊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仍然得不到另外一件能夠讓自己獲得價值感的事情的時候,繼續沉迷仍然是大概率的事情。

為什麼有人活得元氣滿滿,有人卻渾渾噩噩?成事邏輯到底是什麼?

現在我們終於明白了,那些每天正能量滿滿的人是如何能勤奮努力工作的。

在工作中,他能收穫肯定,肯定帶來價值感,價值感給與快樂,包括其他的一些正向反饋,驅動他每天都能有飽滿的熱情做事,一定階段以後,難度不斷提升,獲得更高的成就,價值感也會相應提升,快樂自然就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那種真正成長型人格的曲線就形成了,一條真正的人生晉級之路就在面前打開。

這裡還要提一點,可能有人會有疑問,那如果是負向反饋呢,比如挫折和失敗打擊呢,這點就要看你如何看待失敗了。

你如果把失敗看成是一種挫敗,那你或許只能在享樂沉溺型和虛幻成癮型快樂曲線裡打轉,為什麼我會特別提到虛幻成癮型快樂,因為這裡的大多數人都是在失敗打擊後一蹶不振,無法面對現實,只能在虛幻世界裡尋求快樂,這點一定要引起注意。

我曾經分析過失敗和挫折,你要有三個維度看待失敗,失敗不是壓力,而是動力;失敗不是挫折,而是重生;失敗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失敗其實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和跳板。

正如柴靜說的:

“失敗本身沒有價值,對於失敗的反思才有價值”。

只要懂得反思,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收穫正向反饋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在正向反饋這個問題上,我們要理性地面對失敗。

為什麼有人活得元氣滿滿,有人卻渾渾噩噩?成事邏輯到底是什麼?

PART 5


為什麼很多創業老闆,在創業初期的時候勵精圖治,勤奮努力,到了後來局面大好的時候反而事業停滯,最後走向失敗就很好解釋了。

首先從事這個行業已經觸及了行業天花板,很難再受到更多的正向反饋,其次,客戶穩定後,守業難度下降,即使不再開拓業務,也能安穩地收穫收入,難度下降,快樂邊際也下降,也就難以有繼續創業的快樂動力了。

最後,在個人成長上,馬斯洛需求理論金字塔是一個好東西,驅動我們個人成長的快樂一定是從自我滿足,到自我超越,最後到自我實現,進階的過程中價值感會持續給個人帶來快樂。

具體規劃上,大的目標一定要分解為具體的小的階段性目標,目標中需要制定一定的KPI,這些KPI就是反饋,比如寫自媒體,粉絲數量,閱讀量這些數量的增加就是最好的反饋;

然後目標難度要不斷提高,人只有在進階中才能體會自我成長中價值感實現帶來的快樂,比如我自己從一開始的幾百字,到後來的幾千字,從一開始的一週一篇,到現在的一週五六篇都是在不斷給自己增加寫作難度,最終一句話,人只有在自我成長中,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現在我們梳理一下之前說的邏輯,找到了幾個關鍵點,

一個人持續做成一件事的內在動力是快樂,但是持久的快樂一定要和價值感捆綁在一起。

在做事的過程中,要注意兩點,

第一,要有不斷地正向反饋,即使是負面的,比如失敗,也要正向思考,通過努力,改變為正向反饋,

第二,難度要不斷提高,不斷地目標提升,才能持續收穫價值感帶來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