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本篇照片為篩選後結果。

若君喜歡請打個賞!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5月24日 李九齡

湖北省麻城縣的小麥、油菜都獲得了豐收,平均畝產小麥可以達到350斤,比去年增產90%。五四農業社的小麥每畝產量可以達到400斤;勤儉二社的油菜產量比去年增產一倍。這是五四農業社的社員們在陰雨的天氣裡,也沒有停止打油菜。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10月17日 方堤

為了實現1959年農業生產更大的躍進,全縣於1958年10月10日到12日在閔集鄉召開了冬播現場會議。通過現場表演和現場辯論,研究了有關小麥、油菜的栽種方法、田間管理和工具改革等問題。
各人民公社都提出要創造小麥畝產萬斤以上甚至十萬斤以上的高產紀錄。如何實現高產呢?中一人民公社提出在深翻、多肥的基礎上,實行寬幅條播和高度密植。這是他們在現場進行播種表演:播幅七寸,行間距離三寸,播種每畝二百斤。這是大膽的試驗。【可見當時的瘋狂】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5月5日 劉心寧

麻城縣宋埠鎮雨具生產合作社的職工們,製造成功一種兩用傘。它可以撐開來當傘用,也可以取下來披在身上當蓑衣用,農民在下雨生產時用起來很方便。圖為宋埠鎮雨具生產合作社生產的大批兩用傘。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7月4日 於澄建

麻城縣從1958年10月起,在全縣普遍推行了合作醫療制度,受到了社員的普遍歡迎。現在,參加合作醫療的已有99個管理區、64萬多人,佔全縣總人口的92.9%。實行合作醫療制度後,國家衛生所(縣以下)以及聯合診所交公社管理,社員每人每年交1-2元合作醫療費,每次看病吃藥除收3-5分掛號費以外,全由合作醫療費中開支,因此全縣廣大群眾的醫療問題得到完全解決。


全縣推行了合作醫療制度後,醫務人員經常深入田間進行預防和治療工作。這是公社保健員在田間給參加麥收的社員看病。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社員王安德,解放前患過傷寒,病了兩個月,因沒有錢不得治療。現在他在修水庫中腳部損傷,因為有了合作醫療制度,他可以免費住在公社的醫院裡治療。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社員汪玉英,1959年春天生孩子時,出血不止,生命危險,經公社醫護人員一天一夜的搶救,才保住了生命,現在已成婦女生產隊隊長。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5月24日 李九齡

宋埠汽車中心修配廠的工人們在星期天假日裡給附近的紅星一社修理脫穀機。最近這個廠附近的紅星第一農業生產合作社買了一部35匹馬力的拖拉機,工人們就主動地向社員們講解如何掌握拖拉機的技術。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技工李克新(右一)正教給在站裡短期學習的兩個農民如何修理發動機。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工人程良才(右)正在給農民何厚進(左)講說開拖拉機時應注意的事情。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1年1月25日 劉心寧

麻城縣宋埠公社歧亭第二生產隊的100多畝勝利油菜,由於種得好,管理細緻,普遍生長良好。為了使今年油菜能獲得好收成,目前這個生產隊的各個小隊積極加強油菜的越冬管理,認真做好防凍保溫、治蟲、追肥等田間管理工作。
歧亭第二生產隊七小隊細緻管理油菜,社員們用防風保溫罩和搭防風牆防禦寒潮的侵襲。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歧亭第二生產隊黨支部書記餘宏焱親抓油菜田間管理。這是餘宏焱(左二)和社員們,仔細聽取有豐富培育油菜經驗的老農餘獻松(前中)對油菜防凍保溫的意見。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1年6月27日 陳倪

麻城縣宋埠鎮

物資交流會一角。在這些交易市場上,產銷直接見面,自由議價,有買有賣,十分活躍。在為期3天的物資交流會上,成交的品種達800多種。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小商小販在交易市場增設的貨郎攤,受到婦女們的歡迎,她們紛紛來這裡選購自己喜愛的生活用品。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宋埠區大塘角人民公社第七生產大隊隊長方壽根(戴帽者)在耕牛交易所選購耕牛。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人民公社的社員在宋埠鎮中心商店生產資料門市部的貨攤前,選購農具。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1年7月26日 陳倪

麻城縣宋埠鎮竹器生產合作社採取來料加工和挑擔下鄉邊修理邊收購等多種辦法,擴大材料來源。這個合作社在生產管理中,還合理制定了材料消耗定額,並嚴格執行產品驗收制度;對節約材料的社員給予獎勵,促使社員們注意節約用料。
宋埠鎮竹器生產合作社老師傅江金成(左二)向社員們介紹見材下料、節約用料的劈蔑技術。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1年12月11日 肖述綱

麻城縣宋埠鎮糧棉油管理所所屬第六倉庫,在糧食保管上責任落實到人,堅持各種管理制度。今年由於氣溫高、秋後多雨等不利條件,他們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全年共處理了370萬斤糧食。這個倉庫從1955年以來曾連續被評為全縣工作先進的倉庫。圖為檢驗員王崇春正在檢驗入庫糧食的乾溼度。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2年1月26日 劉心寧

麻城縣王福店公社第一生產大隊第四生產隊在備耕活動中,進行耕牛評比,對餵養耕牛好的社員給予表揚和獎勵。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3月5日 孔繁根

湖北省老國畫家聞天鈞最近到農村去為農民作畫。圖為他在麻城縣許家人民公社為社員表演畫國畫。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5年11月10日 劉心寧

麻城縣1965年培養了一批農村業餘電影放映員,在開展農村放映工作中,實行專業與業餘相結合的辦法,較快地擴大了農村電影放映網。湖北省麻城縣電影管理站的機務員

何在梅(手指發電機者)向業餘電影放映員們講解電影發電機啟動時注意事項。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麻城縣業餘電影放映員訓練班的學員們在練上電影膠片的技術。


麻城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6年1月13日 劉心寧

湖北省山區許多人民公社因地制宜開展治山、治水、治土活動,建設穩產高產的“當家田”,大力發展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麻城縣平堵山、八磊石、河鋪等公社的社員們正以沖天的幹勁,聯合修建三碧河水庫,為“當家田”提供灌溉水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