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式的愛情|你為我付出生命,可曾問過我是否願意接受

媽媽臨終時,最不放心的就是爸爸,她告訴爸爸:

該吃吃,該喝喝,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爸爸笑著答應了,但他卻食言了。

媽媽走後,爸爸整個人就變了,再沒有了精氣神,再沒有了笑聲,活得像一塊枯木頭,每日除了喝酒,最大的樂趣就是去墳頭上和媽媽說話。

也僅僅一年多,爸爸就病倒了,失去了媽媽後,爸爸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事怎麼就不能代替呢,我要是替你媽媽死了該多好啊。

泰坦尼克式的愛情|你為我付出生命,可曾問過我是否願意接受

從媽媽離開的那一刻起,我才真正理解了,真正相愛的兩個人,先離開的那個人,才是幸運的,因為他(她)離開了,從此一身輕鬆,卻把所有痛苦都留給了生者。

我也曾感慨的跟老公說:“你答應我,將來一定要讓我先死,因為如果你先離開,剩下我自己,我一定受不了那份痛苦。”老公久久沒有回覆,想來這個問題是誰都不想面對的吧。

最近上映的電影《我在時間的盡頭等你》,感動了無數的少男少女,被譽為“神仙愛情”。但這樣犧牲式的愛情觀,我卻完全不能認同,只覺得太過太幼稚。

電影中,林格一句“只要你能活過來,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貫穿始終。只為了讓心愛的人活過來,他一再犧牲自己的時間,讓自己從十七歲少年,迅速變成垂垂老者,最終虛弱的死在心上人面前。

泰坦尼克式的愛情|你為我付出生命,可曾問過我是否願意接受


而被他留住生命的邱倩,劇中第二次與他見面時,說的一句話,卻更讓我印象深刻:“你不是她,你怎知她一定會覺得幸福。”

邱倩的話,正是我想說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犧牲自己的生命,換取她活著,你可曾想過,活下來是她想要的嗎?她會感到幸福嗎?

泰坦尼克式的愛情|你為我付出生命,可曾問過我是否願意接受

古今中外,這種自我犧牲式的愛情,都被推上了神壇,被當做真愛的模板,被人們反覆的書寫,歌頌。

其中最典型,最為人盡皆知的當屬《泰坦尼克號》。當年《泰坦尼克號》上映時,真的是火到了極致,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各國各地播放。

尚在學生時代的我,也是反覆看了幾遍,每次都被那超越生死的愛情,感動的不能自已,哭的稀里嘩啦的。

泰坦尼克式的愛情|你為我付出生命,可曾問過我是否願意接受

可現在回想起來:傑克為了露絲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死在了冰海之中,他求仁得仁,瀟灑離去,從此再沒了痛苦。

而被他強行給予生命,真的是露絲想要的嗎?劇中傑克去世後,露絲獲救,活到了九十歲的高齡,我無法想象,她的一生是如何的煎熬。

她給自己冠上了傑克的姓氏,揹負起了兩個人的誓言,帶著使命活著,她沒有資格死,因為她的命是傑克的生命換來的,但是這樣活著的人真的比死的那個幸福嗎?

泰坦尼克式的愛情|你為我付出生命,可曾問過我是否願意接受

而去年上映的國產影片《少年的你》,也同樣描述了這樣一段自我犧牲式的愛情。

劇中尚是少年人的小北,為了陳念,想要犧牲自己的未來,替陳念頂下了殺*人罪,那無怨無悔、自我犧牲的純潔愛情,讓無數觀眾落淚。

電影的最後,一切真相大白,小北想要的犧牲並沒有真的實現。我不得不說:幸好如此,幸好沒有實現。

泰坦尼克式的愛情|你為我付出生命,可曾問過我是否願意接受

因為如果真的成功了,還在花樣年華的兩個人,一生就都斷送了:小北進了監獄,這一生算是徹底毀了。

而陳念,表面看來,是這個事件的獲益者,可她真的會過得好嗎?正如警*察鄭易所說:如果真的有人替她蹲幾十年牢,那她的一輩子就毀了。

因為,在未來漫長的一生中,她都會帶著對小北的愛和愧疚,揹負著沉重的負罪感,她將無法正常生活,她將不再是她。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多年後,小北刑滿釋放,從監*獄裡出來,兩個人之間也早已失去了那種平等的關係,也再沒有辦法毫無隔閡的相愛了。

泰坦尼克式的愛情|你為我付出生命,可曾問過我是否願意接受

所以,我覺得:無論是傑克與露絲,還是小北和陳念,以至於今天的林格和邱倩。這種自我犧牲式的愛情看似唯美,細思卻並不美好。

畢竟愛情是兩個人的事,缺一不可。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不是你肯犧牲,對方就一定會幸福。犧牲掉一方的愛情,那不是悽美,那是實實在在的的悲劇。

朋友們,在您心中,這樣自我犧牲式的愛情真的美好嗎?值得提倡嗎?歡迎留言討論。致敬經典,銘記回憶,我是@菁典茗記,喜歡的請點關注,謝謝大家!

泰坦尼克式的愛情|你為我付出生命,可曾問過我是否願意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