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開發票2.5億,涉多家藥械企業

虛開發票2.5億,涉多家藥械企業

來源:賽柏藍器械 / 中國稅務報

整理:巧克力


正經合規的CSO屈指可數...


NO.1

虛開發票超2.5億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馬鞍山市稅務局發佈的《重大稅收違法案件信息公告2020年3月》顯示,51家企業涉嫌虛開發票,其中24家是藥械企業或相關資訊、服務企業。

虛開發票2.5億,涉多家藥械企業

據賽柏藍器械統計,51家企業涉嫌虛開發票超過2.5億元,其中24家藥械相關企業涉嫌虛開發票約1.2億元。

例如,經國家稅務總局馬鞍山市稅務局稽查局檢查發現,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間,馬鞍山某醫療科技服務中心對外虛開普通發票79份,票面額累計661.25萬元。

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安徽某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對外虛開增值稅銷項發票131份,金額126.43萬元;對外虛開普通發票89份,票面額累計339.83萬元。

虛開發票的企業不在少數,2018年全國查處相關企業近11萬戶。

根據經濟觀察網消息,2018年全國共查處涉嫌虛開增值稅發票企業108970戶,定性對外、接受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及其他可抵扣憑證582.5萬份,涉案稅額1108.93億元。

在醫療醫藥行業,虛開發票現象屢見不鮮。如7月30日,國家稅務總局武漢市稅務局連發28份稅務處理決定書顯示,5家廣告、管理或諮詢公司存在大量虛開增值稅發票現象。

其中已查實的3家公司共有122例對下游企業虛開發票的情況,有74例的下游企業均是藥械企業,佔比約61%。

NO.2

便於虛開發票的服務公司


談及虛開發票,就離不開兩票制和第三方服務公司。

兩票制催生了大量第三方服務公司的出現,這類公司一般存在較高的虛開發票風險,如本次涉嫌虛開發票的51家企業中,28家企業都是服務、諮詢或科技有限公司。

中國稅務報曾發文章顯示,很多製藥企業,特別是大型藥企銷售費用“高得離譜”,甚至達到收入的近60%,某大型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即是如此。

為優化購銷秩序,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2017年1月,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推出兩票制。

但藥械企業的銷售費用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到解決,不少大型藥械企業開始“高開”模式,之前分攤到各個流通環節的回扣,由於“兩票制”的限制,開始上溯到生產企業。

對應的,生產企業財務和稅務合規壓力劇增。然而稅務機關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高開”模式確實導致了製藥企業銷售費用鉅額增長,但其銷售收入和繳納稅款卻沒有同比例增加。

據報道,此現象和大量冠以“諮詢管理服務”“醫藥科技諮詢”“信息科技”等頭銜第三方服務公司的出現有關。

因為營改增後,現代服務業中的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改徵增值稅,但由於這些行業的個性化特點突出,其價格的隨意性和可調節性很高,稅務機關往往難以查實服務的真實性和服務價格的準確性,這就為不法企業虛開增值稅發票提供了便利。

正是這類服務公司,為藥械企業開出大量“市場服務費”“技術諮詢費”和“推廣費”等名目的發票,其虛開的可能性非常大。

NO.3

已開始穿透查賬


雖然部分企業通過高開和第三方服務公司的方式應對行業變化,但相比之前的層層過票,兩票制似乎把流通環節複雜隱蔽的不合規行為,有效集中到了上游。

有業內人士分析,此前七票八票時,即使發現有不合規行為也難治理,因為流通環節太多,涉及的公司和相關人員數量較大,相關部門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有突破。

但兩票制後,大多不合規行為逐漸集中到上游生產環節,這時針對生產企業進行調查,或許效果更好。

實際上相關部門已經在行動。2019年6月4日,財政部發布加急文件《財政部關於開展2019年度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的通知》,選取77戶醫藥企業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

上述通知顯示,為核實醫藥企業銷售費用的真實性、合規性,各監管局、財政廳(局)應對醫藥銷售環節開展“穿透式”監管,延伸檢查關聯方企業和相關銷售、代理、廣告、諮詢等機構,必要時可延伸檢查醫療機構。

檢查內容重點關注費用、成本和收入的真實性。

例如對於費用的真實性,就有檢查發票一項——重點關注銷售費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據,是否真實發生;是否存在以諮詢費、會議費、住宿費、交通費等各類發票套取大額現金的現象;是否存在從同一家單位多頻次、大量取得發票的現象,必要時應延伸檢查發票開具單位等。


附件:企業虛開發票具體信息


虛開發票2.5億,涉多家藥械企業

虛開發票2.5億,涉多家藥械企業

虛開發票2.5億,涉多家藥械企業


END

虛開發票2.5億,涉多家藥械企業


嚴正聲明

1.本文版權歸賽柏藍器械(ID:medchina)所有。

2.媒體與其他公眾號欲轉載稿件,請務必通過文末留言提出申請,經回覆許可後方可轉載。

3.轉載須在“標題下+正文前”位置標註來源、作者。

4.未經授權刪減轉、截圖轉、用於商業用途、不按照要求標明來源和作者,一律追責與投訴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