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写了三篇明初的故事,有关于朱棣、朱高炽父子的,有服务了五位皇帝的杨士奇的,具体参见文末链接。在杨士奇的那一篇中,我们埋了个“好圣孙”的典故,今天就来详细聊聊此事的主人公之一-大学士解缙。

明初内阁首辅解缙|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解缙剧照

冻死雪中,清白而去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大雪纷飞,四十七岁的解缙大醉躺在雪中,尚存一丝热乎气儿。灌醉他的正是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把解缙扔在雪中的也是纪纲。没一会儿,雪中的解缙就已僵硬,一代文豪、名臣就此离世。

解缙离世几日之前,正月十五,北京城热热闹闹,全城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一时疏忽,午门那块因为赏灯而引发了火灾,都督马旺被烧死。几天后,正月二十一,永乐皇帝朱棣下令修身反省,赦免一批人。于是纪纲呈上了部分囚犯的名单,供皇帝勾选。

翻阅之时,解缙的名字跃然纸上,朱棣就问纪纲:“解缙还活着啊?”(缙犹在耶?)领导的话需要好好理解,作为常年在朱棣身边工作的人,为皇帝处理了一堆大大小小的事情、人物,纪纲仿佛读懂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回到狱中,纪纲诱骗解缙,说皇帝准备放了你,我来为你践行,喝一杯吧。后面的故事就是上面描述的场景了。

朱棣是关心解缙还是有意暗示要取他的性命,由于时间久远,不太好说。再者,就算是换一个人在场,那句话该是如何理解也要琢磨琢磨。

明初内阁首辅解缙|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解缙剧照

书香门第,二档起步

四十七岁,说短不短,说长,与活了八十年的杨士奇比肯定是不够本的。况且解缙还比杨士奇小了三岁,但却早离世将近三十年。

洪武二年(1369年),江西吉水的解家出生了一名男婴,他就是解缙。

解缙的爷爷在元朝做过安福州的通判,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大文人,曾经拒绝过太祖朱元璋的授官好意,安心在家著书育人。所以,解缙从小就有一个不错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这一点比起未来的同事、好友杨士奇可强太多了。

小时候教授自己文化的是亲生父亲,辅以解缙聪明的头脑,学习的结果也非常好。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才高气盛的解缙也要开启他跌宕起伏的未来人生了。

明初内阁首辅解缙|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解缙剧照

少年成名,情商跟不上智商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参与江西省的乡试,名列第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不到二十岁的解缙和哥哥解纶、妹婿黄金华同登进士第,解缙位列第七名。

有一轶事,说以解缙的文章,本应是状元,但其文笔犀利,考虑舆论影响,才被列为第七名。

一门三进士,也被传为佳话。要知道,当时能够成为进士,难度是非常大的,比今天考清华北大都难的多。

成名趁早,解缙赶上了。再拿出杨士奇来对比,解缙应该是坐着火箭腾空,远远的把杨士奇甩在了身后。杨士奇考了两次都不中,直到三十七岁才经人推荐入朝做官。

明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为省一级的考试,三年一次,考试时间在八月,又称“秋闱”,通过了秋闱乡试,即成为举人。

各省举人在次年年初赶赴京城,参加礼部举办的会试,又称“春闱”,考过的成为贡士。接下来,皇帝会主持殿试,没有淘汰只为排名。一甲有三人,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朱元璋非常欣赏解缙的才气,总让其伴随左右,还曾说把解缙当儿子看待,让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元璋的宠爱和这句话也深深影响了解缙,彻底打开了解缙人生的另一条路。即日,解缙就写了一封万言书给朱元璋,用人、国防、经济管理等等,叨叨许多字。而后又上了许多策论。

狂放恣意,不顾后果。

指责过兵部,惹恼了兵部的领导,人家反手上疏怼了回去,解缙被贬官。而后,朱元璋处死了李善长,解缙又为李善长说话。又曾上疏抨击御史袁泰。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人送称号“解怼怼”。

现在的小朋友不听话,容易被叫家长。太祖时期,近臣的父亲都得入朝觐见。在解缙的父亲解开去觐见朱元璋时,朱元璋就让解开赶紧把儿子领回家,好好再管教管教,十年之后再回来都不晚。

明初内阁首辅解缙|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解缙剧照

来的不是时候

回家的解缙还算老实。十年之约未到,太祖就撒手人寰了。距离解缙被父亲带回家八年,朱元璋与世长辞。

解缙在听到消息后,仿佛被按下了开关一样,马不停蹄的跑步前进,来到南京奔丧。大家一看解怼怼来了,心想可不能让他留下来,有事没事儿奏你一本,哪能受得了?某些官员就开始打起了解缙的主意,一定要在他刚冒头的时候就给按下去才好。

抨击解缙的理由主要如下:太祖让你十年后来,你怎么八年就来了?你家老母亲才去世还没来得及安葬,你怎么就跑来了?你家老父亲都九十岁了,你怎么忍心把他抛下?

一连串的质问,何止是按下了解缙的头,简直是快把脖子都给按断了。解缙也被贬为河州卫吏。

当时,礼部侍郎董伦颇受建文帝的信任,解缙准备从他入手。写了一封长信给董伦。大意是,我这会儿来南京奔丧,全都是感情所在,为国为公。《元史》有问题,我给修改好了,后来又编了《宋书》、勘修了《礼经》,这些都在宫里。我这些年老老实实在家学习生活,也有了收获,但是听到老领导仙逝,哪还能想这么多。这边生活条件不太好,我又那么脆弱,万一折在这,就没法继续做贡献了…

董伦或许被感动了,帮助解缙美言不少,终于被召回。

明初内阁首辅解缙|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解缙和朱高炽

碰什么都不能碰帝王家的那点事儿

建文一朝不长,朱允炆从坐上皇位起,就跟他四叔朱棣你来我往。终于四年后,燕王朱棣兵临南京金川门,杨士奇与解缙、黄淮等人迎接表示归附。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这个时候解缙倒是看清了形势。

明初内阁首辅解缙|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朱棣剧照,进了南京

朱棣进入南京不久,解缙升为侍读,受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一起在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内阁参预机务自此而始。解缙也一般被认为是内阁首辅的第一人。或许好好工作,谨慎行事,会是另一番光景。

但是解缙到底是解缙,年少成名,恃才傲物,做人做事,直来直往。

朱棣在立太子这事儿上犹犹豫豫。我们在之前的文中有提及,不再详述。当朱棣问到解缙时,解缙答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又补一句“好圣孙”,才使得朱棣会意,最终定下决心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明初内阁首辅解缙|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朱高炽、朱高煦剧照

也因为此事,解缙与汉王朱高煦结了梁子。其实这个时候,老实一点也大概能善终,但是解学士偏不。

在征讨安南的问题上与皇帝唱反调;进谏汉王礼仪超规格,不妥。

让我们来看看同时期,杨士奇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就能看出一二。

朱棣曾问杨士奇汉王是否有反叛之心,杨士奇答道,“汉王辞云南、青州之封,其中惟陛下察之”。意思是,汉王一直不去就藩,待在京城,个中缘由也只有陛下能看得清。

后来,解缙和汉王之间来了几个回合,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或许这么干下去,也能落个善终,好好著书立说也挺好。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奏事入京,好巧不巧,朱棣去北征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老实的回去。可是解缙兜了一圈去见了太子朱高炽才返回。这下又被汉王抓到了把柄。汉王本来就跟太子不对付,抓到一个抨击太子的机会可不能放过。解缙嘛,恰好就是这个引子。

于是,私自见太子,不守规制等等的打击就来了,一旦上纲上线到不守规制,说严重就非常严重了。朱棣知道后非常生气,还没来得及追责解缙,解缙的奏疏就来了。

当时解缙正在返回广西的路上,取道广东,权当旅游了,上疏开凿赣江打通南北。挺好的建议,上的不是时候。朱棣正生气,看到解缙的奏疏,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把解缙入了诏狱,又牵连了许多人。

几年后,冻死在雪中。

明初内阁首辅解缙|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朱棣剧照

最后

解缙死后,学生、好友为其收敛了尸体,暂存在郊外寺庙,接着被抄家,家属被流放至辽东戍边,次年解缙被葬回了家乡。其死后的第十年,仁宗朱高炽即位,家属才被放归。

明正统元年(1436年)秋天,距离解缙离世已经二十二年。八月,诏令归还解缙被抄的家产,属于一定程度上的平反。解缙的儿子解祯亮,来到父亲曾经的好友、同事杨士奇的家中,送上一部《解氏世谱》,请他为父亲写一篇墓碣铭。

杨士奇在墓碣铭中写道,解公离开我们二十二年了,作为他的朋友,我这才得以做序做铭来纪念他!

其间感慨,不胜唏嘘!

成化元年(1465年),恢复了解缙的官衔,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文毅在文开头的谥号中次于文正、文贞等,算是不错的评价了。

死后追谥,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十年。

明初内阁首辅解缙|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朱棣剧照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太宗实录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论解缙

故交趾布政司右参议春雨解先生墓碣铭-杨士奇

明初内阁首辅解缙|成名要趁早,做人须谨慎

朱瞻基剧照

延伸阅读:

明成祖朱棣|我是不是个好父亲?

旧史新说|浅谈明代内阁的发展

明初内阁首辅杨士奇|英明一世,终了毁在儿子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