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叶永烈先生》

《叶永烈先生千古》——独钓寒江雪于2020年5月15日

忙碌了一周,拖着疲惫的身躯刚回到家里,就被头条里蹦出的一则消息所震惊:著名作家叶永烈,5月15日上午9时30分因前列腺癌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真的不敢相信消息是真的,赶紧又打开搜狐、凤凰网,证实消息确是真的,叶先生真的逝世了!!!可能是太喜欢拜读叶先生作品的缘故吧,所以才不相信这是真的。初识叶先生的作品还是九十年代初刚参加工作时,通过阅读《南方周末》报纸,上面偶尔刊登或连载叶先生的作品,那时就已被叶先生的作品所深深感染,也是从那时开始对叶先生的著作爱不释手。叶先生本是以科普小说丛书开始创作的,如《十万个为什么》(合作)、《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两部科普著作可以说是风靡了整个八十年代(或许以前也风靡过,只是我那时正在上小学中学,刚知道而已,那时我不知叶永烈为何许人)。从《南方周末》报纸延伸阅读的是叶永烈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著作,深深的被先生独家专访,探赜索隐,史海钩沉,一气呵成的作品所吸引感染,因为先生作为当代作家的杰出代表(当代作家我最喜欢的一是叶永烈,一是台湾的高阳),从最初的科普作品转向了长篇纪实文学的创作,这些年来也先后拜读了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著作《胡乔木传》、《傅雷与傅聪》、《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他影响了中国—陈云》、《江青传》、《陈伯达传》、《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特别是从先生的《历史的绝笔》和《走进历史深处》,读到了先生创作时的独家采访手记和历史背后的诸多细节。叶永烈先生写作始终坚持“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自称写传记作品三十余年,“从不东拼西凑”。从来都是独家专访,想方设法接触当事人获取第一手资料。在长期的写作中,叶永烈先生养成了思路通畅,一气呵成的习惯。其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一次性写成,很少有写了一半重新再来的。叶永烈先生是《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特约记者,他有经中宣部或中办特批的独家采访权,例如他曾采访过很多经历过历史沉浮的大人物或是历史上存有争议的大人物。他采访过共产党早期人物陈望道、罗章龙,中共领导人陈云的夫人于若木,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他采访过毛泽东的儿媳刘松林、侄子贺麓成(即毛岸成,毛泽覃与贺怡之子);还有傅雷的儿子傅聪傅敏;文革风云人物陈伯达、王力;他也曾于彭加木失踪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罗布泊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彭加木的失踪过程;他还采访过蒋介石的“女婿”陆久之,陈独秀的机要秘书郑超麟,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等等。他与这些采访者都有书信往来,有的还有录音图片(这些资料后来他都捐给了上海图书馆)。他为了获取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的真实人生,他就曾远赴莫斯科、巴黎、伦敦、德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台湾、日本、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等多地,实地采访搜寻第一手资料。这是叶永烈先生的创作风格,因为他准备好素材后,他就会一气呵成。

叶永烈先生于2014年4月28日将自己一生的创作素材资料包括采访录音磁带、参考文献、名人信件、采访笔记、手稿和照片等共计32箱,数量超过一卡车,捐赠给上海图书馆收藏,后续又以每次10箱的数量分批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这些资料有的是史上仅存的。据说在捐赠之初叶先生就已感觉前列腺有了症状,没想到叶先生最终还真是被前列腺癌夺去了生命。2叶先生在向上海图书馆最后一批捐赠时曾笑谈:等我故去后,到上海图书馆找我。没想到一语成谶。

也恰是在捐赠过程中,叶先生于2015年开始了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仅用三年时间即完成了《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上海三部曲近135万字的创作,还没有机会拜读,没成想先生却驾鹤西去了。

叶永烈先生的作品没有感情的渲染,更没有演义的成分,有的都是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和相互引证,体现的是对历史人文的尊重。拜读叶先生的作品能够让人走进历史深处,给人以启迪,教人以辩证,使人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读叶永烈先生作品,获益匪浅!

叶永烈先生一生创作成果丰硕,皓首穷经,著作等身,他为后人留下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

愿叶永烈先生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