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支國民黨部隊,解放軍只接受投降,起義改編免談,這是為何?

解放戰爭期間,很多國民黨軍隊,要麼起義,要麼被改編。解放軍部隊,對於起義的國軍,也十分的優待。唯獨有一支國民黨部隊,解放軍只接受投降,其他免談,這是為什麼呢!

這支部隊就是——馬步芳的馬家軍。

1936年11月-1937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在黨的指揮下,西征河西走廊。這一次西行有兩個任務,第一個是創建河西革命根據地,第二個就是打通河西走廊國際交通線,與蘇聯取得聯繫。

有一支國民黨部隊,解放軍只接受投降,起義改編免談,這是為何?


出人意料的是,西路軍的任務失敗了,遭遇到馬步芳軍隊的阻擊。

西路軍主要是紅四方面軍部隊組成,是一支強勁的革命進率,在中原和川陝地區,創建了兩個革命根據地,參加過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強渡嘉陵江等眾多戰役,殲滅了大量的敵人,取得輝煌的勝利。

這樣的一支部隊,怎麼會敗在馬家軍手中呢!

馬家軍可不是一般的部隊,可以追溯到,1864年的回民起義,1900年參加過抵抗八國聯軍的戰鬥,1911年辛亥革命,馬家軍鎮壓過起義軍。1916年經過發展到,有馬步32營,總兵力達到3000餘人。

1925年,馬馬家軍被改編為暫編二十六師,一共有6000餘人,戰馬1500餘匹。

有一支國民黨部隊,解放軍只接受投降,起義改編免談,這是為何?


1931年,馬步芳接手馬家軍,1936年紅軍西渡黃河之時,馬步芳奉命阻擊紅軍,這個時候馬家軍的兵力,已經發展到9個旅外加5個獨立團,總兵力高達36000餘人。

西路軍當時是一個執行任務的部隊,有著特別的使命,全軍21800人,機關人員,醫療人員,傷病員,勤雜人員就佔據了40%,也就是說,西路軍真是的作戰兵力,不到13000人。

武器裝備就根本不用說,西路軍還有很多人,是徒手隨軍,根本就沒有武器,另外數百名傷員,數百名十幾歲的小戰士,都是西路軍的薄弱環節。

戰鬥一開始,馬家軍就憑藉,機動靈活,訓練有素的騎兵,直接掌握主動。

馬家軍的遭遇就比較慘了,打仗第一要務就是要活著,想要活著吃飯又是第一要務。在馬家軍騎兵的追趕之下,馬家軍根本就沒有後援支持。

只能走到哪,吃到哪,採用以戰養戰的政策,攻佔了縣城就吃官糧,攻佔了縣城就吃地主家的存糧。但是大家要知道,西北地區人煙稀少,一些小縣城不管是官糧還是地主存糧,根本滿足不了幾萬人的吃飯需求。

有一支國民黨部隊,解放軍只接受投降,起義改編免談,這是為何?


可以說,西路軍,一直在“飢餓”中,打打停停。

馬家軍熟悉地理環境,有充足的後勤補給,於是採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

1936年11月14日,紅九軍佔領古浪縣城,馬家軍立即調集三個騎兵旅,兩個步兵旅,四個民民團,蜂擁而至,將紅九軍包圍。在大炮的轟炸之下,經過三天兩夜的戰鬥,6500名紅九軍戰士,犧牲了2400餘人,元氣大傷。

1937年1月,紅五軍駐紮高臺縣,馬家軍率領三個獨立團,部分民團2萬餘人,圍剿只有3000人的紅五軍,經過9天8夜的斬首,紅五軍幾乎全軍覆沒。

高臺縣失守之後,馬家軍率領5000餘人,對駐紮與此縣城的,馬家軍供給部1200餘人,進行了大屠殺。

有一支國民黨部隊,解放軍只接受投降,起義改編免談,這是為何?


1937年,馬家軍發動五個騎兵旅,三個步兵旅,一個手槍團,外加大批民團,一共70000萬兵力,對紅軍進行四面圍攻。不足1萬人西路軍,經過幾番激戰之後,損失慘重,只有少數的小部隊,轉入祁連山。

西路軍沒有後勤補給,傷亡一人少一人,子彈打掉一個少一個,隨著消耗的不斷增加,西路軍處境越來越艱難,最終以失敗告終。

馬家軍,對於紅軍來說,可謂是生死之敵,能接受他們投降已經是寬大處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