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

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

1912年,中國大地風起雲湧,孫中山先生領導成立了中華民國,但第二年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1916年袁世凱的帝制夢想破滅並去世。1917年,孫中山先生又在廣東領導護法運動,並任大元帥。“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中國向何處去?一代偉人孫中山在歷經革命的成功和失敗後展開了新的思考,並著就了《建國方略》。孫中山在伏案奮筆疾書時,遠在遼東大地的本溪掠過他的筆端,為今天的本溪人留下了一代偉人有關本溪的論述。

長沙曾發現一張民國時期的孫中山建國方略圖。該圖以翔實的資料全面介紹了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的建國方略,見證了他立志建設強大中國的偉大構想。這張已經泛黃的圖紙長45釐米、寬36釐米。正面為彩繪的當時中國地圖,圖紙背面是近萬字的《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撮要》,包括交通之開發、商港之開闢、鐵路之發展、冶鐵製鋼之發展、礦業之發展、農業之發展、移民於東三省等共十方面的內容,種種構思體現了孫中山先生建設強大中國的美好願望。

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

建國方略圖還有32幅各省市的地圖,第二十六圖為遼寧省。附有瀋陽城市及附近交通圖、 營口附近圖、 鴨綠江口形勢圖、遼東半島日本租借地全圖、大連市街圖、旅順要塞圖等,在遼東半島日本租借地全圖中, 就含有本溪之地域。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談及本溪時,十分感嘆地說:“中國經營鋼鐵事業,現只有漢陽鐵廠與南滿洲之本溪湖鐵廠,其資本又多為日本人所佔有,雖雲近來獲利甚厚,亦不免有利權外溢之嘆矣。”

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

1917年的本溪煤鐵公司為什麼引起了孫中山先生的關注?

遊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孫中山,感受到工業化使資本主義充滿了活力,鋼鐵業和鐵路的發展簡直就是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的兩翼。高度關注鋼鐵業和鐵路的發展就成了孫中山《建國方略》中“實業救國”的主要內容。

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

當時偌大個中國,南只有漢冶萍煤鐵公司,北只有本溪煤鐵公司。這其中本溪煤鐵公司尤為惹人注目,其設備、其技術,環顧中國,無出其右。就亞洲而言,也絕對是一流的,所以那時本溪煤鐵公司在孫中山先生眼中是中國鋼鐵業的領頭羊。

1915年的1月13日,第六任中方總辦王宰善來到了本溪湖,參加本溪煤鐵公司一號高爐的點火儀式。這是東北地區第一座現代化高爐。

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

來參加開爐點火儀式的王宰善心裡最清楚,這座高爐的設備和技術都是從歐洲引進的,連日本本土的鋼鐵企業都沒有這樣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高爐的爐體設備來自於英國,裝料捲揚機、鍋爐、鼓風機和發電機來自於德國,有的設備來自於美國的GE公司。整個工程設計日本都搞不了,而是委託給德國來做的,技術指導則是在日本最享有盛名的專家。

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

技術的力量推動著生產的發展,也推動著一個地方的發展。在那個年代,本溪現代化鍊鐵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1908年開始安裝發電機,1916年建成了機械修理廠,1918年建成了選礦廠,之後又建成了團礦廠,採礦使用了鑿岩機,1921年建成耐火材料廠,1926年建成了60孔黑田式焦爐……

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

在孫中山考慮怎樣建設一個工業化的中國時,本溪湖畔又矗立起了第二座高爐。現代化鋼鐵業在本溪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自然也進入了孫中山先生的視線。

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
孫中山眼中的本溪鋼鐵業

本文轉自本鋼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