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2020年的奧斯卡獲獎電影的榮耀似乎全都被《寄生蟲》佔有了。

作為第一部非英語奧斯卡最佳影片,它從人性角度深層次的刻畫深入人心,也稱得上實至名歸。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寄生蟲

但是,卻有這樣一部另類而又特殊的影片被觀眾忽視了,它就是號稱“一鏡到底”的戰爭影片《1917》。

每當一部電影被冠上“一鏡到底”的帽子,不出意外一定會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縱覽世界電影一百多年的歷史,帶著這頂“帽子”的電影屈指可數,但每一部都被奉為經典。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鳥人

第8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同樣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此後的五年間,再無相關作品問世。

2020年,第一部敢於拍攝戰爭實景的“一鏡到底”作品《1917》,連獲10項奧斯卡提名,並最終拿下最佳攝影獎和最佳剪輯獎。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1917

這樣一個結果其實一點都不意外,因為沒有哪部影片敢於和“一鏡到底”拍攝手法比剪輯和攝影。

這樣神乎其神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到底有多可怕?


所謂“一鏡到底”最簡單的理解就是鏡頭不會切換,一個長鏡頭從頭到尾的把整部電影拍攝完。

這種拍攝手法最早出現在紀錄片中,它能更真實地表達人物的情感和動機。

此後就不斷有電影導演嘗試把“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運用到故事影片中來增加真實感。

但是這樣的拍攝手法對於演員和現場服裝道具的考驗極其的苛刻,所有的部分需要完美的配合不出現任何的瑕疵。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奪魂索

早期經典“一鏡到底”作品就是希區柯克的《奪魂索》。整部影片為了達到“一鏡到底”的效果巧妙地利用了背景轉換來切換幾組長鏡頭,但是故事的場景全部都是集中在一個房間內,這也就簡化了拍攝的難度。


《1917》可以說是人類首次敢於挑戰戰爭實景“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整部影片全部都是在野外露天環境下拍攝完成。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影片開頭

在可控因素無限放大的環境中,每一個突發的意外因素都會中斷整部影片的所有努力。

再加上戰爭電影演員比例巨大,環境最複雜多變,想要完美的拍攝一部戰爭“一鏡到底”的電影,考驗的就不只是導演一個人,而是全體劇組的協作能力。

敢於拍攝這種手法的導演一定實力非凡。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薩姆·門德斯

薩姆·門德斯,沒錯他就是經典戰爭影片《鍋蓋頭》的導演,也是007系列影片的“專業戶”,最近幾年的《007:大破天幕殺機》和《007:幽靈黨》全都出自他手。

這一次接拍《1917》客觀的說,應該是薩姆·門德斯對自己的一次正名。雖然他的每部作品都十分的優秀,但是他更需要一部無法顛覆的影片來垂留影史。


嚴格來說,《1917》並非是一個長鏡頭下的產物,導演巧妙的運用幾組牆壁和光影的切換把幾組長鏡頭融合到了一起。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利用牆壁切換鏡頭

為了製造出鏡頭的切換點,攝製組需要在陰暗的天氣中製造出一個模擬的黑夜模式,用德國軍隊燃放的照明彈來形成光影的明暗交錯。

當黑暗與光明交叉的一瞬間,下一組長鏡頭隨之切換完成了。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利用光線切換鏡頭

那麼為何薩姆·門德斯採用偽“一鏡到底”手法,而不是像《鳥人》一樣的一個長鏡頭跟到尾?

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因為太複雜了,幾乎不可能讓上千人做到步調一致。

一千個人同時唱歌,走路都會出現差錯,更別說讓這麼多演員隨著時間軸順序演繹自己個性的角色。

只要有一處錯誤,所有人都需要再來一次,而這種失敗的代價不光是時間和金錢,更是對演員信心的一種打擊。


《1917》長鏡頭下的視覺效果,就像把觀眾拉進到影片之中,每一個觀看的人都是一名士兵,跟隨在主角的身邊一同感受戰爭的殘酷。

1917年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美國對德國宣戰,隨後德國開始轉向衰敗。

此時的戰爭幾乎都是靠士兵的地面推進來完成,上萬的士兵潛伏在戰壕中對峙幾個星期是常有的事。所有的勝利基本都是靠士兵的屍體堆積出來的。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一戰的無人區

電影的主線很簡單:兩位主角為前線部隊送信,阻止一千多英國士兵進入德國埋伏的故事。

導演薩姆·門德斯對影片細節非常苛刻,你可以隨意的發現戰壕中的銘牌“毒氣觀察室”、“狙擊手觀察室”、“瓦斯桶”、“鋼管小鏟”,甚至屍體上不斷飛舞的蒼蠅。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戰壕銘牌

這些簡單的戰壕標示牌不僅還原了“一戰”的全貌也客觀的反應了戰爭的殘酷性。

堆積在荒野和河道邊的屍體早已經腐敗發臭。戰爭的前線人為的製造出了一個幾公里長的無人區,甚至連植物和飛鳥都不存在,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炮彈摧毀的泥土和阻攔進攻的鐵絲網。

隨著主角穿梭在戰壕中,我們也感受到了士兵對於戰爭的不同理解。

前線與後方的士兵完全是兩種狀態,遠離子彈的士兵們抽菸聊天相互開著玩笑,而前線的士兵則窩在角落裡恐懼的發抖。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主角其中一個死去

當兩位主角遇到墜機的德國飛行員時,發自內心的善良反而害死了自己。

戰爭的殘酷有時候不在於死亡有多近,而是我們內心的善良全部都被無情的扼殺了,沒有憐憫之心的士兵,就像是一個殺人的機器。


《1917》無論是拍攝的手法還是角度都堪稱經典,再加上導演對於戰爭的深刻理解,和平與戰爭的對比讓整部影片上升了極大的高度。

電影中處處都隱藏著對比,無論是人物內心的掙扎與釋懷,還是生活的幸福與戰爭的殘酷。

影片的開頭兩位主角在大樹下相遇。影片的結束時依舊選擇在一棵樹下,只是已經少了一人。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影片結尾

當主角在樹下哭泣的時候,戰爭對於人性的傷害被放大了。

很難有一部戰爭電影像《1917》這樣給人如此深刻的視覺與心靈震撼。當士兵在前線奔跑的時候,我們的心也隨著他們在馳騁。


“一鏡到底”《1917》,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拍出這樣的戰爭片

戰場奔跑視角

“一鏡到底”帶來的深入式觀感體驗加上戰爭宏大場景的疊加,成就了《1917》。

時至今日,中國的電影產業下也沒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一鏡到底”影片。

2018年的時候曾經有一部懸疑電影《驚魂一小時》打著“一鏡到底”的招牌想要掀起一波中國電影巨浪,可惜石沉大海久無音信。

導演杜迅僅用時3天就拍攝出了這一部“長鏡頭”的電影,雖然勇氣可嘉,但是故事的形式太過單調。

影片就是把屋子裡的“狼人殺”遊戲搬上了熒幕,反而讓“一鏡到底”變得沒有任何信服力。

“一鏡到底”實在太難了,無數的導演都成了“墊腳石”,成功就顯得尤為珍貴。

期待我們的導演有一天也可以實景拍攝出一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一鏡到底”式電影。#影視雜淡##1917#

(本文原創,抄襲必究,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