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丹江口26萬大移民,背後有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

丹江口,位於漢江中上游,距今有3000年曆史,春秋戰國又名均陵縣,秦設武當縣,隋唐改稱均州。

丹江口市有“中國水都”、“亞洲天池”之美稱,境內有道教聖地“武當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

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調“的偉大宏願。

1958年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動工興建。

南水北調丹江口26萬大移民,背後有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

建立大壩場景

1973年大壩建成蓄水。

2005年國家啟動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大壩由原來的162米增加至176.6米。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向北方供水。

南水北調丹江口26萬大移民,背後有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

丹江大壩水利工程

建大壩 興水利 數十萬移民離家鄉

從1952年毛主席提出的“南水北調”計劃,到1958年丹江口大壩一期開工建成,淹沒的土地面積約為347平方公里,先後有16萬移民離開家鄉,遷移到數千公里以外的地方生活。

南水北調丹江口26萬大移民,背後有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

移民告別親人

為實現“南水北調工程”,2005年開始對大壩進行加高,南水北調工程的重大工作難題便是大壩下游即將被影響的10萬居民的居住遷移問題。

南水北調丹江口26萬大移民,背後有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

移民離開家鄉

  • 搬遷帶頭第一人 不拖國家後腿

2005年1月5 日,馬灣村的王朝禮得知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動工,響應國家的號召成為搬遷移民第一人,王朝禮說:“搬遷!我第一個帶頭搬!為了國家的利益,犧牲我個人一點小利益算得了什麼?我一個小家咋能拖國家的後腿兒?搬!"

南水北調丹江口26萬大移民,背後有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

移民第一戶簽字

這個小家庭已經是第二次移民了,早在丹江口大壩建設期間,他和妻子便響應黨的號召進行外遷到宜城,默默無聞當了一名普通農民。

改革開放後,王朝禮一家又從宜城遷回了丹江口,在大壩右岸定居下來並經過幾年辛苦打拼,置辦了食品加工廠與建材經銷店。日子稍有好轉,卻迎來了第二次遷移,這無疑對家庭產生巨大的損失。

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子孫後代的福祉,他勇敢走出第一步,再次踏上背井離鄉的遷徙之路。

  • 停滯發展18年 只為一江清水

為了保證江水的質量,1991年長江委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即將淹沒的區域進行考察,到2009年開始移民外遷。自此十八年,丹江口庫區內停止建設和發展。這期間,不可建廠、不可修路、不可架橋,都知道一個城市的活力在於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進步。

18年光陰,丹江口人民付出的是幾代人的努力呀!

在移民工作中,一位年僅52歲的幹部倒下了,在生命最後時刻他說:“我多麼想親眼看到首都北京人民能喝上咱們的丹江水呀。”

南水北調丹江口26萬大移民,背後有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

移民老人不捨家犬

一江清水北上千裡,潤澤億萬京津人

如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經通水好幾年了,毛主席偉大構想成為現實。

為了建設丹江口水庫,為了給北方人民的送去甘甜的丹江水,河南湖北近70多萬移民捧著家鄉的培土告別家園,背井離鄉,唱響了一曲感人的奉獻之歌。

南水北調丹江口26萬大移民,背後有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

移民紀念碑

家鄉的記憶永遠是美好的,數十萬移民離開家鄉,割捨親情,留下的是一段銘記歷史長河的感人故事,

是他們的無私與偉大讓這江水甘甜,是他們的勇敢與真誠讓億萬京津人溫暖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