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丹江口26万大移民,背后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丹江口,位于汉江中上游,距今有3000年历史,春秋战国又名均陵县,秦设武当县,隋唐改称均州。

丹江口市有“中国水都”、“亚洲天池”之美称,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

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宏愿。

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动工兴建。

南水北调丹江口26万大移民,背后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建立大坝场景

1973年大坝建成蓄水。

2005年国家启动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增加至176.6米。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向北方供水。

南水北调丹江口26万大移民,背后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丹江大坝水利工程

建大坝 兴水利 数十万移民离家乡

从1952年毛主席提出的“南水北调”计划,到1958年丹江口大坝一期开工建成,淹没的土地面积约为347平方公里,先后有16万移民离开家乡,迁移到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生活。

南水北调丹江口26万大移民,背后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移民告别亲人

为实现“南水北调工程”,2005年开始对大坝进行加高,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工作难题便是大坝下游即将被影响的10万居民的居住迁移问题。

南水北调丹江口26万大移民,背后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移民离开家乡

  • 搬迁带头第一人 不拖国家后腿

2005年1月5 日,马湾村的王朝礼得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响应国家的号召成为搬迁移民第一人,王朝礼说:“搬迁!我第一个带头搬!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我个人一点小利益算得了什么?我一个小家咋能拖国家的后腿儿?搬!"

南水北调丹江口26万大移民,背后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移民第一户签字

这个小家庭已经是第二次移民了,早在丹江口大坝建设期间,他和妻子便响应党的号召进行外迁到宜城,默默无闻当了一名普通农民。

改革开放后,王朝礼一家又从宜城迁回了丹江口,在大坝右岸定居下来并经过几年辛苦打拼,置办了食品加工厂与建材经销店。日子稍有好转,却迎来了第二次迁移,这无疑对家庭产生巨大的损失。

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他勇敢走出第一步,再次踏上背井离乡的迁徙之路。

  • 停滞发展18年 只为一江清水

为了保证江水的质量,1991年长江委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即将淹没的区域进行考察,到2009年开始移民外迁。自此十八年,丹江口库区内停止建设和发展。这期间,不可建厂、不可修路、不可架桥,都知道一个城市的活力在于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

18年光阴,丹江口人民付出的是几代人的努力呀!

在移民工作中,一位年仅52岁的干部倒下了,在生命最后时刻他说:“我多么想亲眼看到首都北京人民能喝上咱们的丹江水呀。”

南水北调丹江口26万大移民,背后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移民老人不舍家犬

一江清水北上千里,润泽亿万京津人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通水好几年了,毛主席伟大构想成为现实。

为了建设丹江口水库,为了给北方人民的送去甘甜的丹江水,河南湖北近70多万移民捧着家乡的培土告别家园,背井离乡,唱响了一曲感人的奉献之歌。

南水北调丹江口26万大移民,背后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移民纪念碑

家乡的记忆永远是美好的,数十万移民离开家乡,割舍亲情,留下的是一段铭记历史长河的感人故事,

是他们的无私与伟大让这江水甘甜,是他们的勇敢与真诚让亿万京津人温暖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