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思想的角度出發,探究近代科學產生的動因(深度長文)

文藝復興運動為近代科學的產生提供了思想武器

文藝復興,發生在14世紀-16世紀的一場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文藝復興掀起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卻使人們的眼界洞開,目光所及由神轉向人,由天國轉向人間,即從對上帝的盲目崇拜到對人和自然的理性思維,從對超驗世界的建構到對現實世界的探索。”

文藝復興運動把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了出來

中世紀的西歐處於“黑暗時代”受封建和教會勢力的雙重統治。羅馬教會對歐洲進行思想統治,學校由教會管理,開展基督教神學教育,培養神職人員。對不符合基督教正統解釋的觀點被斥為異端,進行殘酷鎮壓。在十字軍東征期間,歐洲人從拜占庭發現了燦爛的希臘古典文化,與其中世紀封建社會的專制獨裁、盲目信仰等形成鮮明的對比,古希臘雅典文化適於資產階級的需要。新興的資產階級將復興古希臘雅典文化,解除被教會扼殺和扭曲的古典文化,將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擺脫神學的束縛。

從文化思想的角度出發,探究近代科學產生的動因(深度長文)

文藝復興運動把人從神學觀念中拯救了出來

文藝復興提倡人性、批判神性、提倡人權、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宗教的禁錮,主張將人從神中解放出來,反對封建教會的觀念,肯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核心思想為“人文主義”。早期文藝復興主要在文學和美術領域較為突出,創作的大部分作品擺脫了經院哲學的束縛,展示出一種全新的面貌。

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進入高潮。《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末日審判》、《西斯廷聖母像》等一大批高質量、高水平且充滿新時代氣息和精神的作品出現。文藝復興喚醒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實驗科學精神,將人從中世紀的神學觀念中解救出來。

宗教改革和興辦學校孕育了近代科學的人文主義精神

人文主義者批判中世紀教會的矇昧、禁慾說教與封建的等級權制度,鼓吹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慾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對天主教神權構成巨大的衝擊。

宗教改革重視人的個性發展孕育了近代科學的人文主義精神

隨著城市的不斷髮展,市民階層也逐漸興起,對教會的神權與正統神學統治極其不滿,於是醞釀出反教會的市民“異端”思想。市民的“異端”思想,有力地衝擊了教會神權的合法權威。宗教改革首先發生在德國,1517年馬丁路德在維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門上張貼出《九十五條論綱》。以神學論辯的筆調寫成,語氣甚和緩;僅指責某些教會弊端而無意攻擊教會本身,其中還明確肯定教皇的赦罪權。此舉得到德國各階層的支持,同時也觸怒了教廷。

從文化思想的角度出發,探究近代科學產生的動因(深度長文)

1520年,馬丁路德公開提出教皇無權干預世俗政權。宣稱教會如果不能自己進行改革,國家政權應予挽救,將羅馬教會稱為“打著神聖教會與聖彼得的旗幟的、人間最大的巨賊和強盜”。他認為教皇不是聖經的最後解釋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與上帝相通而成為祭司,無需神父作中介。宗教改革是人文主義在宗教領域的延伸,所產生的新教更重視人的個性和現世,放鬆對人們思想的禁錮。

興辦學校培養了大批具有人文主義精神的思想家

生產的發展、城市的興起,對知識和人才急需。11世紀前,歐洲主要為教會學校,教會學校的主要職能為其教會選送神父和教士。12世紀,西歐各國紛紛成立各類大學,當時的大學為行業協會中的一種,即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行會。自行管理,課程安排自行設置。

1150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學——波倫亞大學創立,最初為一個講授羅馬法的講學中心,在學生和教師的組織下成為一個行會。其後歐洲地區開始相繼建立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巴黎大學等紛紛建立起來。所成立的大學種不僅有學生組織的也有教會開辦和王室創辦的大學,大學逐漸成為歐洲學術活動的中心。到14世紀末,歐洲已經成立大學65所,講授的內容多側重文學、法學、醫學等學科,為培養人文主義精神的學者奠定了基礎。

先進思想家的不懈探索催生了科學精神

科學方法與科學實驗的提倡摧毀了經院哲學的僵化死板

經院哲學是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的哲學,是從古代奴隸主基督教神學演變並發展而來的。它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分不開的,托馬斯阿奎那將基督教神學的神學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融合在一起,建立了龐大的經院哲學體系。中世紀後期科學和宗教形成一種特殊的關係,基督教神學鼓勵學者用科學理性去論證上帝的存在及偉大。

從文化思想的角度出發,探究近代科學產生的動因(深度長文)

托馬斯根據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構造了一個等級制的世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下層為質料,上層為形式;下層為手段,上層為目的。與這種等級制的世界體系向對應的宇宙結構是這樣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處於地球上;環繞地球運轉的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等七個球層。科學是依賴質料的,遠離形式;而神學則是離開物質、不在質料之中進行研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科學實驗為後期科學復甦奠定了基礎。

哥白尼、牛頓等思想家為科學而獻身催發了近代科學精神的產生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教會的權威,改變人類對自然的看法。哥白尼仍堅信日心說,認為日心說與其並無矛盾,完成《天體運行論》。從運動的相對論出發,論證了行星的視運動是地球運動和行星運動複合的結果,提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問題,認為地球並不在中心,而是像其他行星一樣距太陽有一段距離,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

哥白尼的宇宙模型推翻了教會長期奉為經典的托勒密學說。

1672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被譽為“經典力學的聖經”。牛頓力學體系反映了宏觀物體低俗運動的客觀規律,完成人類度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標誌著近代科學形成。“牛頓體系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它是用來對付 “無神論者”的強大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