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社交正在毀掉你

每逢假期,聚會是少不了的活動。


中國人有個特點,愛扎堆,愛湊熱鬧,總覺得朋友越多越好,誰知道哪個能在關鍵時刻拉你一把呢。

於是,就有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式聚會文化——飯局

除了中國人一貫以來的好客古風,酒桌之下權力與服從的深刻隱喻,勸酒裡的交易、凌辱、控制,無疑則暴露了中國人近乎野蠻的一面。

又是一年傳統佳節時,喜迎新年之際,親戚間總要互相走訪拜年,期間少不了飯桌上大魚大肉,交換口水、吹牛逼之餘,喝酒助興喝到吐。

而每年的春節期間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新聞:過度飲酒送急救的醉漢、酒駕撞人的司機,甚至因勸酒致命連帶判刑的階下囚。

無效社交正在毀掉你


2013年,28歲的東北女子張海燕在陪3名男子喝酒唱歌時,因醉酒摔倒休克身亡。家屬索賠勸酒人賠償金額92萬餘元。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喜歡勸酒?除了中國人一貫以來的好客古風,酒桌之下權力與服從的深刻隱喻,勸酒裡的交易、凌辱、控制,無疑則暴露了中國人近乎野蠻的一面。

乾杯是一種禮儀,勸酒是一種政治

在大多數熱愛酒桌的中國中年男性眼中,酒桌文化被美化成傳統美德,勸酒成了一種好客古風。但自古以來,中國酒桌上就沒有平等一說,長幼尊卑、等級森嚴全在這酒裡。

說起聚會,就不得不說飯局、酒局,中國人特別在意這種局,因為正事兒、閒事兒都得在飯局上說。

甚至有人曾經跟我說,事情能不能辦好,取決於吃沒吃好,喝沒喝好。

於是,每個人都一邊咒罵應酬,一邊整裝待發地準備應酬。

不去吧,又生怕錯過飯局上的什麼重要人物,一想到同事們在酒局上談笑風生的場面,再痛苦,也得咬牙去。

“都在酒裡了,一定要喝到位”

中國古代的酒桌文化一直講究三杯為度,士大夫們熱衷的也是低度數的黃酒,而非現在酒桌上的高濃度烈性白酒。

勸酒文化,也只是近幾十年才慢慢興起的。

從勸酒的程度和方式看,各地有所不同,沿海地區、江南發達地區一帶要弱一些。而其他地方,尤其東北、西北、西南部分地區,勸酒就特別厲害。

例如東北人勸酒時喜歡說:“看得起,就幹了”,沒有多餘的話,說完後根本不看對方一眼,一口悶,這在東北人眼裡是一種“豪氣”。而假裝不能喝,拒絕敬酒人,就是“酒風不正”。

無效社交正在毀掉你


其實,從酒品看人品,是一種非常幼稚的判別人的方式

你有多大本事,能成多大事,每個人心裡都有桿秤。你的能力無法被酒力取代,酒桌上的感情也無法延伸到酒桌外。

可聚會上的這種無效社交總給你製造一種假象麻痺你,讓你養成一種惰性,好像不需要太努力,有朋友,有人脈就萬事俱備。

可你卻忘了,要想讓別人欣賞你,你需要的是紮實的功底。

中國有句古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也許因為這句話,許多人總不忘到處留電話、要電話。曾幾何時,不少人把要到別人電話或合影當成炫耀的資本。

不禁想起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接觸到某“大人物”,交流甚歡,蠻投緣的,相互留了電話。原以為這是很重要的人脈資源。不久,剛好遇到一困難,想到了這位“大人物”。

於是,長長地發一條短信,沒回!又打去一個電話,結果,聽到兩個字:沒空!說實話,當時很有挫敗感。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拒絕,以為和對方留了電話存了微信,彼此應該能幫忙,卻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只有平等,才能互相幫助!

很多社交併沒有什麼用,看似留了別人電話,卻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僅僅是白打了一個電話。因為你不夠優秀——雖然很殘忍,但誰又願意幫助一個不優秀的人呢?

有一位年輕的博士生提問說:“自己正在忙工作,常碰到一些不速之客,該不該拒絕?會不會失去人脈?”我說:

人脈從來就不是討來的,它只是在牛逼的人做牛逼的事情中,產生的副產品。

只有優秀的人,才能得到有用的社交!

這位年輕的博士生感悟道:“在沒獲得博士學位之前,很少有人主動找我,我懂現在為什麼有人主動找我了。”最後,他肯定地表示應該多花時間在自己科研項目上,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無效的社交上。

如果你不夠優秀,人脈是不值錢的,它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雖然聽起來很冷,但這是事實。

聚會上的無效社交,浪費的是你原本可以提升自己的寶貴時間。

都說假期是一個人最好的升值期,可你卻用這個時間和一群人一起自我安慰,這樣的聚會可以說害人不淺。

有人可能會問了,既然聚會上有這麼多無效社交,我們為什麼還要執著地去參加聚會呢?

我想大體兩種心理,一種是怕自己錯過什麼,一種是擔心自己的拒絕會傷害關係。

因為人總抱著一種僥倖心理,總覺得如果我在聚會上多認識一個人,那我就能走一條捷徑。

無效社交正在毀掉你


畢竟比起和別人吃吃喝喝,加班加點地學習工作可是費勁多了。

對無效社交的執著裡,其實隱藏著一種廖勝於無的錯誤心理。

高效社交,從來不以廣度論英雄,有深度的才算贏。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聚會是已有關係的一種延伸,他不能改變你在一個人心裡的地位。

一個人能不能成為你的貴人,取決於你是誰。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是聚會上當了炮灰,卻渾然不知。

第二種心態說的是擔心別人離開你。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生活裡越沒有能力的人,越擔心別人離開,他們不知疲倦的維護著其他人的感情,生怕丟失了一個“朋友”。

有一次和朋友在一起,他突然打起了電話,說:“今天我和朋友一起吃個飯,晚上估計回家晚,你和兒子早點休息吧。”

我說:“怎麼著今天又出去應酬呀。”

他說:“也不是,就是幾個朋友好久沒見了,一起喝點酒聚聚,本來還說陪兒子去看個電影呢。但是沒辦法,怕這次拒絕了朋友,下次朋友就不叫我了。”

大家都在忙著維護著那脆弱的酒肉朋友,卻從來不會想起去維護真正家人的感情。

而不會離開的家人慢慢就成了犧牲品,在很多人看來,好不容易認識的朋友要好好的維護,不管是什麼時候的酒局,為了朋友的關係也要參加。

為了聚會而聚會,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浪費。

存在感從來都不是刷出來,或者說,不是靠出現在聚會上刷出來的。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生活裡,總有那麼一些人很少參加聚會,卻總被人提起有多優秀,因為他們的優秀和成就就是最好的宣傳語。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因為無效社交會給你製造一種忙碌的假象,耽誤了我們原本可以用來提升自我的寶貴時間。

讓我們陷入一種熱鬧的假象裡,以為自己有很多朋友,生活熱氣騰騰,打通了各種人脈。

其實那種感情不過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根本經不起風吹雨打。

抵制無效社交,人人有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