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爺爺唱孫子還唱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六一:爺爺唱孫子還唱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六一兒童節又到了,這與老年人毫不相干,可又讓老年人浮想聯翩,一輩子就這樣過來了,當年的紅領巾已經成為幡然老翁和白髮奶奶,但歌聲很容易把我們帶到童年、少年。

不管怎麼說,中國已經是歌的國度,看看公園裡、單位裡、歌廳裡的熱鬧,真讓人覺得一日無歌就難受的地步。疫情期間很多歌詠愛好者經常說的就是“卡拉OK什麼時候開放啊?”


六一:爺爺唱孫子還唱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今天唱歌最活躍的老年人就是當初紅領巾合唱隊的成員,50年代是音樂大普及的年代,中小學每週都設音樂課,大學的音樂活動很活躍,工礦企業也很重視音樂,經常進行歌詠比賽,農村的田間也總是歌聲嘹亮。音樂活動不僅僅限於唱歌,中學有同學學習口琴、小提琴,大學都有自己的樂隊。雖然生活水平不高,可是不少學生不惜省吃儉用積攢零花錢買心愛的樂器。音樂不僅給大家帶來歡樂,也淨化了年輕人的靈魂,讓他們從歌聲中體驗到生活的美好。每年國慶和五一,首都天安門廣場的慶祝活動各方隊都有歌曲伴隨,起初少年兒童沒有自己的歌曲,但是兩位生活在北京的大師級人物為全中國少年兒童聯袂創作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郭沫若詞,馬思聰曲)後,戴著紅領巾的小朋友也有了自己的隊歌。歌詞簡潔明快、鏗鏘有力:“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青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繼承我們的父兄,不怕艱難不怕擔子重,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鬥,學習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毛澤東新中國的太陽開闢了新中國的方向,黑暗勢力已從全中國掃蕩,紅旗招展前途無限量,為了新中國的成長而奮鬥,勇敢前進前進,跟著毛澤東/我們要擁護青年團準備著參加青年團,我們全體要努力學習和鍛鍊,走向光輝燦爛的明天,為了新中國的富強而奮鬥,努力學習學習,跟著毛澤東。”三段短短的歌詞,把少年兒童先鋒隊的責任、理想都簡練地表達出來,歌詞經馬思聰配曲,很快在億萬兒童中傳唱。這首歌的缺憾就是把個人崇拜帶到兒童歌曲中,以至於目前已經無法再唱。

那時候兒童加入少年先鋒隊,都在這首歌的樂曲中敬禮加入。已經66歲的原北京體育博覽雜誌社的劉萬峰說,我9歲加入少先隊,在隊歌的樂曲中,我含著眼淚宣誓,從那一天起,我就立下為了“新中國的成長而奮鬥”。小時候樹立起的理想是刻骨銘心的,後來他經歷了文革、當過工人、在雜誌社負責營銷,他都不忘孩提時代的宣言――為“新中國的富強而奮鬥”。這與少先隊隊歌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關。儘管如今已是6旬老翁,但聽到兒時的歌曲依然心潮澎湃。當然,這首歌有侷限性,就是有個人崇拜的傾向,這也是這支歌無法在今天流行的原因,當時的歷史環境就是如此,而且這首歌所崇尚的一切為了祖國的信念是正確的,它曾經鼓舞過億萬兒童(後來《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成為新的隊歌)。


六一:爺爺唱孫子還唱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50年代少年兒童需要學習革命前輩的精神,像《歌唱二小放牛郎》,是50年代學生中最流行的歌曲,歌曲悲愴有力:“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敵人向一條山溝掃蕩,山溝裡掩護著後方機關,掩護著幾千老鄉……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我們那十三歲的二小,可憐他死得這樣慘……秋風吹遍了每個村莊,他把這動人的故事傳揚,每一個村莊都含著眼淚,歌唱著二小放牛郎。”很多少年學生都是含著眼淚唱這首歌的,今年75歲的退休教師李民生50年代初上一年級的時候就愛上了這首歌,他說正是從這首歌,我感到一個人應該從少年時代就樹立起祖國高於一切的信念,也正是唱著這首歌,他下決心長大要做個音樂教師。1964年李民生高中畢業,他報考了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他的學習成績是不錯的,音樂專業也上乘,可是那一年考大學幾乎以出身定錄取,出身於資本家家庭的李民生落榜了。他還是喜歡音樂,他選擇了做音樂教師,把音樂才華獻給弟弟妹妹一樣的學生。為了讓學生們知道國家獨立自主的重要,他把兒時最喜歡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作為“保留歌曲”,他用悠揚悽愴的歌聲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學生。他從事音樂教育40餘年,特別感謝解放初期那些愛國主義歌曲給他的啟蒙。現在李民生退休在家,依然是社區老年合唱隊的指揮,“活到老,唱到老”也成了他鼓勵老年人唱歌的常用語。

  

六一:爺爺唱孫子還唱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50年代要讓少年兒童瞭解新社會和舊社會的不同,一些革命年代的歌曲和憶苦思甜的兒童歌曲在學生中傳唱,像《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就起到了這個作用,那是所有少年兒童都會唱的:“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那時候,媽媽沒有土地,所有生活都靠在兩隻手上……”50年代尤其60年代中後期講究階級鬥爭,作為學校當然要配合形勢,這樣的歌曲的確也起到配合形勢的作用。但如今這首歌幾乎沒有人唱了,因為過於意識形態化,尤其打開國門讓人們認識到貧窮不是光榮,對於民國年代的生產關係不能妖魔化。

新中國成立之後,有更多歌頌美好生活的歌曲,像《我們的田野》《快樂的節日》把少年兒童的天真與幸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我們的田野,美麗的田野。碧綠的河水,流過無邊的稻田,無邊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啊吹向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花園裡來到草地上。鮮豔的紅領巾,美麗的衣裳,像許多花兒開放。跳啊跳啊跳啊,跳啊跳啊跳啊,親愛的領袖毛澤東,同我們一齊過呀過這快樂的節日……”這首歌直到今天依然被少年兒童傳唱,就因為歌曲表達了少年兒童的心聲,充滿著童貞與快樂,它的生命力是長久的。只是歌曲中和少年兒童一齊過快樂節日的已經是“親愛的叔叔阿姨們”而不是“親愛的領袖”了。


六一:爺爺唱孫子還唱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我80年代末採訪《讓我們蕩起雙槳》的詞作者喬羽)


六一:爺爺唱孫子還唱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曲作者劉熾)

在這方面最有生命力的歌曲莫過於《讓我們蕩起雙槳》,它流行於50年代,當年所有的少年兒童都無數次地唱過這首歌:“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歌詞沒有任何說教,也沒有大道理,沒有虛無縹緲的使命,但所有唱這首歌的人回憶起來,都從歌聲中體驗到新社會兒童的幸福,祖國山河的嫵媚,童心對美好未來的嚮往。這首歌堪稱自己唱完兒女唱,兒女唱了孫子唱,其生命力來源於純真的情感和優美的旋律。我自己評價中國的兒童歌曲有兩首可以流傳千秋萬代,一是民國時代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此歌在當時並不是兒童歌曲,經《城南舊事》英子演唱成了兒童歌曲),另一首是新中國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北京很多地方都有了歌詠者聚集的地方,成為北京民眾文化生活的一景。在景山公園、在天壇公園、北海、玉淵潭,每天早上尤其是雙休日,都會有大量唱歌愛好者。每個公園都有自身特色,比如天壇唱的多以戲曲為主,北海則以懷舊為主,不少中老年人把《讓我們蕩起雙槳》作為保留曲目,他們坐在湖邊,看著泛起漣漪的湖面和飄蕩的小船,已經步入晚年的老人頓時回憶起孩提時代的美好,想到貧窮年代的辛酸坎坷的生活,想到當年年輕的長輩已經步履蹣跚甚至離開人世……歲月就是這樣流逝,不少中老年人一片啜泣。只有歌聲才有這樣的真切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