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綠營

造色中關村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不好意思,打斷一下。一分鐘。一會兒我要跟社區民警入戶。趁著泰山老師在,花園裡的那頭該怎麼整,我得問問專家……”80年生人的胡揚是中關村街道科育社區的一名社區工作者。她口中的花園是社區居民用心打造的“育園”,而“泰山”老師則是帶著居民進行花園營造的自然之友蓋婭設計的創始人高健。


用心呵護我們的“精神花園”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用心呵護我們的“精神花園”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胡揚向高健請教花園維護問題


位於中關村街道科育社區的“育園”是海淀區首個由社區居民齊動手、通過廢棄物再利用等方式建設和維護的社區小花園。2017年至今,胡揚參與了育園建設的全過程,到現在她還每天張羅著給小花園添些啥,成了花園設施的“募集員”。哪家有廢棄的能用在花園裡的東西,總是先告訴她,由她來統籌安置。哪位居民對小花園有合理化建議,也是先彙總到她那裡,由她去協調居委會、設計公司和街道。她看著這塊小地,從荒草叢生、垃圾遍地到如今花團錦簇、鬱鬱蔥蔥。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科育社區書記趙元瑩(左)與老黨員馬傑(右)參與花園維護工作


花園的建設離不開科育社區趙元瑩書記的功勞。如果沒有她的支持,估計很難有這麼多人這麼投入感情地建設營造。她通過朋友圈號召更多的人參加志願活動,每次活動都親自參與組織,有時還自己掏錢買花苗。她真心希望這個花園項目能對社區建設、組織培育、和諧社區的營造起到帶動作用。


這個花園,沒有名貴的苗木,沒有牡丹、玫瑰、百合、鬱金香、康乃馨這些人見人愛的花朵。這裡有老槐幾棵,薔薇數叢,開著小花的月季和香草並不爭奇鬥豔。舊輪胎、廢木箱、破窗戶……在胡揚和居民志願者的眼中,這裡是屬於自己的“精神花園”。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80多歲的孫淑珍奶奶從花園建起來後就堅持來花園“乾乾活”。“也沒啥特別累的活,就是掃掃落葉,剷剷堆肥。”“去年幾乎是天天來。老人家身體不好,加上今年疫情影響,我們安排她每週一天值班。這不,疫情風險降級了,老人來花園拾掇又勤了。”胡揚介紹說,孫奶奶心靈手巧,是花園志願隊的手工擔當。


卜憲玲阿姨年輕時種過地,之前在樓棟門口開墾了一塊荒地,種上了菜。“老人家也不圖啥,種菜就是一樂。離不開土地。”不過,這塊菜地在社區綠化整治的時候被收回了。小花園開建,卜阿姨把自己對土地所有的熱情都傾注在了這裡。採訪進行的時候,阿姨話不多,總是前前後後忙個不停,除草、翻地,是個幹農活的好把式。“來到北京,很難有機會在家門口乾幹活了。”阿姨說。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從左到右:孫淑珍、卜憲玲、劉書萍三位阿姨將自己大部分心血都傾注在小花園

小花園不僅聚集了眾多平常“無用武之地”的園藝愛好者,更吸引了許多之前足不出戶的老人。在小花園建設之前,胡揚基本不認識劉書萍阿姨,因為平日裡阿姨幾乎不出門社交。兒子鼓勵劉阿姨出門多跟老人們交流,有了小花園建設的契機,鄰居尚秀娟阿姨帶著劉阿姨一起參加了志願小組。她倆主動承擔了小花園堆肥的管理工作。在蓋婭設計的指導下,阿姨們開始蒐集廚餘垃圾,進行碎化處理、施肥。此外,她們還要“記賬”,通過“賬單”記錄育園的“碳匯”。兩位阿姨積極努力,成功說服社區菜店將爛菜爛葉全部送到了小花園。菜店的小秤幫了阿姨大忙。“投入多少,產出多少,核定減排多少,兩位阿姨心裡門兒清。”胡揚笑著說。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利用每天巡查社區的機會,趙立祥警官總會為花園帶來意外驚喜


社區民警趙立祥也加入進來。別看他平時不苟言笑,幹起活來那是沒話說的壯勞力。複雜的雨水收集系統需要上屋簷,掛管道,最後收集到比人還大的收集水箱裡。沒有趙警官出手,大爺大媽們可犯愁了。利用每天巡查社區的機會,趙警官總會帶來意外驚喜。哪兒有些啥新鮮玩意,總是第一個被他“慧眼識珠”。這不,花園裡現在做花盆的工地砂石車就是他淘回來的。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王秀清阿姨(左)和老姐妹共同維護花園


王秀清阿姨在小區裡出了名孝順,在照顧90多歲的母親之餘,她總是熱心參與小花園的建設。由於住在小花園前面,疫情期間她隔幾天就要來花園裡澆水、拾綴花草,每天下樓倒垃圾的功夫都不忘到花園裡看看。86歲的應雲娥阿姨搬到了上地還不忘回來,每次營造,都會從上地趕過來。還有劉信美阿姨,在營造期就風雨無阻地參加大型工作坊日的活動,在疫情後期,主動加入了日常維護。叢培珍阿姨和蔡玉珠兩位阿姨,60來歲,因為相對來說比較年輕,每次營造都撿最重的活幹,搬運石板、運土 、挖坑……就像小夥子一樣,不辭辛苦。馬傑、張芝英、杜勝船、王榮珍、張秀英、馬王傑、範惠琴、李學才……講起社區的這些叔叔阿姨們,胡揚真的是滔滔不絕。趙書記說,在花園營造的過程中,社區老黨員和在職黨員發揮了重要的帶頭作用。“除了大爺大媽們,參加我們營造活動的志願者還有很多,有大學生、中小學生、企業員工、社會組織等等。沒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很難有現在的成果。”


離夢最近的地方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離夢最近的地方

在自然之友的圈子裡,所有的成員都要有個“自然名”。高健給自己起的“自然名”叫“泰山”。

在北大攻讀碩士學位時,高健就被北大景觀倡導的“腳下有土地,眼裡有社會,心中有人”的設計倫理所感染,對自然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0年,他加入中國最早的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2017年,高健發起組建了自然之友·蓋婭設計工作室(FON·GAIASCAPE),專門從事可持續環境設計和永續設計教育。擁有北大景觀與自然之友基因的蓋婭設計從一開始就與眾不同。它所秉持的是“人人都是設計師”“參與式設計”的理念。高健覺得,要改變世界並不需要每個人做改天換地的努力,其實很簡單,做一個更好的溝通者,找出更多創造性的方式。蓋婭設計邀請社區居民、志願者一起,大家共同做設計,參與到環境改造的活動中來。蓋婭的專業設計師充當的是組織者、協作者的“輔導員”角色,他們將環境設計中不合理的地方指出,並加以引導,讓大家不斷完善設計方案。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高健選擇從生態社區營造、生態校園營造、自然教育營地、生態營造培訓課程四個方面來實踐自己的“綠色夢”。可是,這個夢要從哪裡啟航呢?高健最早想到的就是燕園之南的中關村。“中關村是中國開風氣之先的地方,我的綠色實踐理念要是在中關村都無法落地,在其他地方只會更困難。”高健回憶創業之初的市場分析。就這樣,高健帶著自己的理念,懷揣自己的夢想,來到中關村街道。


沒想到他的理念和中關村街道的需求不謀而合。這些年,北京市政府的“騰退建綠、疏解還綠、見縫插綠”的方針得到了居民們的擁護。可是,騰退出來的地方零零散散,難成規模,簡單的復綠之外還能做些什麼呢?高健的居民綠色實踐理念打動了街道工作人員的心。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發動居民積極參與綠地的建設和維護,既能將居民組織起來愛護共有的家園,也能普及綠色環保理念。小小一塊地,打造一個居民參與共建共管的“口袋公園”,一舉數得。立項評估中,高健提出的方案以90多分的高分獲得專家委員會的支持。


大家齊動手,垃圾變為寶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大家齊動手,垃圾變為寶

高健的綠色實踐理念最早落地的地方就是中關村街道的科育小區和科春小區。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圖|蓋婭設計第一次走進科育社區,大家暢所欲言描繪心中的花園

2017年6月,高健與他的蓋婭設計師們第一次走進了小區。逛完小區、踩完點後,最重要的就是和居民們見面,讓居民參與到家園共建的行動當中來。“他們(蓋婭設計師)挺特別的。看完場地,他們請我們組織小區的居民一起來‘工作坊’”,胡揚回憶說:“剛開始,大家不明就裡,以為就是諮詢一下居民對花園的期望,想問問需要花園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退休的大爺大媽、暑假閒在家中的孩子們最早參加了這次“課”。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圖|社區居民為花園營造獻計獻策

在這堂課上,高健讓大家暢所欲言,描述期待中的花園。“鋪上草坪吧,乾淨整潔……”“種點花草,整點名貴的苗木,紫薇、龍柏啥的都行呀!”“都種上月季,四季開花,多好看呀!”“這裡有棵楊樹,每年飄絮。另外空心了,樹幹又粗,有安全隱患,得鋸了去。”“叔叔,叔叔,能不能做個生物角、堆肥箱。我們在課本里學過……”“種點菜,綠色環保,沒農藥……”大家踴躍發言。


大家都很有想法,高健說。不過,大家的想法都不完善。全部鋪草坪、全種上月季,確實是整潔美觀好看了,但是,這種傳統園林方式構建的景觀是不可持續的,後期打理維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這種投入產出的只有視覺上的“美”,價值單一不划算。“在大家的需求、建議之外,我們提倡‘永續’、低碳、自循環。就是要儘量減少人為的干預,讓花園的生態系統能夠自己運作起來。”“比如,鋸掉的大樹,其實就可以用樹樁做成花園裡的凳子。可以做簡易的雨水收集系統。其實,還有香草食物花園、一米菜園、落葉廚餘堆肥、蚯蚓塔、育苗箱等……另外,我們在花園營造過程中推動社區廢棄物循環再利用,鼓勵大家把家裡的廢舊物品貢獻出來,用於美化和營造景觀……”“上了課才明白,泰山老師他們的設計不是簡單的造景觀,而是發動大家從身邊做起。”社區居民不無感慨地說。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這下小區裡的垃圾都變成了寶。無人認領的自行車,卸下軲轆掛上牆,既是造型也為攀援植物提供了攀爬的籬笆。原來無人清理的裝修垃圾裡,大爺大媽們“淘出”了不少寶貝:便坑成了花盆,拆下的石膏柱成了花架,拆下的舊木窗,經過小朋友的一番塗鴉,也成了花園裡的裝置景觀。那棵鋸下的大樹,粗大的樹幹被做成了一個個古樸的樹樁椅,而枝節部分則成了花壇的木樁籬笆。屋簷的雨水不再傾瀉入地,而是被收集到雨水回收桶中,居民會用於澆灌花園中的花草。早在2018年,科育和科春社區就已經踐行了垃圾分類——大爺大媽們把自己家裡的廚餘帶來堆肥箱。花園的角落裡,不知哪位居民貢獻了一隻木盒子,上面毛筆字工整地寫著“212型 晶體管高頻信號發生器 上海無線電儀器廠”,充滿了社區住著的中科院人滿滿的回憶。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枯死的大樹做成的樹樁椅

花園營造給胡揚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家的創造力。有一次,大家從建築垃圾堆裡找到了一扇舊紗窗,正不知如何處理的時候,一位居民提出,可以用紗窗做“十字繡”。就這樣,心靈手巧的居民們一陣穿針引線,這幅紗窗就成了“容器空間”的路牌。“這腦洞和創造力!”胡揚甚為折服,“高手在民間”。


我們的育園:陽光總在風雨後

我們的育園:陽光總在風雨後

“昨天有個住戶換了車胎,他帶回小區,給我們做花園的置景。泰山老師,您看咱們在這個地方再增加些什麼植物會比較好?”胡揚已經把高健拉到了花園另一頭。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中關村一小的孫藝恆和駱心逸為花園澆水

小區的住戶,中關村一小四年級的孫藝恆也趁著有空來到花園。對於這個花園,她最有發言權了。您瞧,花園的名字“中關村·育園”,花園裡各功能區的路牌,“休閒座椅”“攀援植物”“曼陀羅香草花園”“一米菜園”……都是她、駱心逸和其他小夥伴的“手筆”。今天,胡揚還帶來了居民們收集來的生椰殼,孫藝恆和志願者奶奶們一起給綠植換盆。給椰殼打上眼,穿好麻繩,移好綠植,培上土……動作嫻熟。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孫藝恆經常和小夥伴們到花園觀察動植物


提起小花園,孫藝恆就會非常自豪。“這是薄荷,它是有防蚊效果的。這裡是我們的堆肥箱,把平時吃剩的菜葉子放這裡,經過發酵、蚯蚓的作用,就會變成肥料。這是育苗箱,裡面是我們用種子培育出的小苗……” 在蓋婭設計師們的指導下,在這裡,孫藝恆得以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花朵的綻放、蝴蝶、蜜蜂、蚯蚓……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孩子們也是幹活的一把好手

“口袋花園”的建設也吸引了附近在中關村一小上學的其他孩子們的關注。在小花園觀察、拍照、收集資料,成為他們課後生活的一部分。科育社區還與中科院第三幼兒園聯合舉辦了社區親子早教課,讓孩子們觀察植物,為他們普及可持續生態相關知識。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花園裡各功能區的路牌都出自孫藝恆和她的小夥伴們之手

科育小區和科春小區以這樣的方式建設“口袋花園”,是之前沒有過的創新。“從工程的角度,這種規模的‘口袋花園’其實差不多一兩個月就可以完工。但是,這兩個花園,我們已經做了3年了。”高健說。“花園的營造主要依靠志願者,3年來陸陸續續有800多人次參與過這裡的建設。根據居委會的統計,2019年科育育園的營建工作坊活動的志願者服務總計時長達到了4000個小時!”這還沒算居民每日用在澆水、除草、堆肥等維護上的時間!由於營造時間長、物料來源主要靠“緣分”,目前的花園在區域功能規劃方面依舊遵循蓋婭設計與居民達成共識的最初底稿,但是在細節佈置方面,隨著居民的不斷參與還在繼續生長。“也許這就是居民‘參與式設計’的特點吧,人人都是構建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高健說。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企業員工也參與到育園的營造當中

胡揚還記得3年來育園建設的辛勞。“我們組織了18場比較大的花園志願營建活動,趕上了兩次大雨、一次大風,但是大風大雨沒有澆滅大家的熱情。我覺得,育園的建設是‘陽光總在風雨後’。”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溫度小中插:育園建設小記

2018年的夏日,我報名參加了蓋婭設計工作室在北京中關村南路科育小區的社區花園營建活動,這次的營建活動是建造一個花園育苗箱。


走進小區裡,遠遠傳來朗朗的笑聲,一群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們正在小區的一片菜園裡打理著花園的植物。這片菜園原是一片堆滿垃圾的荒地,居民對這片衛生死角一直是怨聲載道。在居委會組織協調下,社區居民與蓋婭設計工作室開始了共建共營社區花園營造活動,將遍地垃圾的荒地改造成了具有雨水收集、可食花園、落葉堆肥、蚯蚓塔等多種元素的生態小花園。


這樣的花園不僅改變了景觀效果,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結構和周邊的小生態環境,同時通過花園營造拉近了鄰里之間的感情。大爺大媽們因惦記著自己親手建造的花園,親手播種的植物,會經常光顧於此打理花園,聚在一起交流種植經驗。以社區花園為依託的社區交流平臺自然形成,一種社區居民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從這片小小的花園蔓延開來。


在科育社區花園營造活動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從設計方案到製作完成帶來的成就感,也找到了自己最初的“居民家庭廚餘不出社區”的設想與實現這一設想之間的距離,也領悟到:只有引導公民行動,使每一個人將環保意識轉化為環保行動,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們周邊的生態環境。每一個社區就如同城市的細胞,如果城市中的每個社區如同科育社區一樣行動起來,城市的大環境就一定可以改變得更友好。


金剛(自然名)

摘自“蓋婭自然教育”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中關村科學人文街區效果圖


科育、科春、白塔庵、知春裡西,高健已經將他的綠色夢想植根在中關村街道的四個社區。現在,他正忙著中關村眾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的環境改造。


【中關村溫度】 小園尋夢:中關村的綠色營造

小園雖小,卻是高健和社區居民們尋夢的地方。在這裡,高健實踐著他的綠色創業夢,社區居民則追逐著他們對土地的夢想。生活還在繼續,大爺大媽們和蓋婭設計師一起,依舊用心呵護、澆灌著這片屬於他們的“心靈花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