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包漿,古石發亮,遊客見啥“盤”啥的毛病為何難改

“十一”假期也是文明大考。從見諸報端的新聞來看,一個問題值得注意,那就是遊客見啥“盤”啥。

在龍門石窟,有遊客越過圍欄撫摸佛像,部分靠近人行棧道的佛像已經被摸得包漿;在白馬寺,一個外形酷似桃子的石頭被摸得油光鋥亮,而這其實是一個東漢時期的塔的塔尖……而這類不文明現象各地大小景區都很普遍,帶“古味”的雕像往往難逃“黑手”。

佛像包漿,古石發亮,遊客見啥“盤”啥的毛病為何難改

要問遊客們為何見啥“盤”啥,答案很簡單——消災祈福。在一些人的觀念裡,這些見證了滄海桑田的古蹟自帶魔力,只要摸上一摸,就能讓自己夢想成真。樸素心願乃人之常情,但靠摸雕像祈願實在是一廂情願,甚至有點盲目荒謬。比如,五泉山的霍去病雕像引得一眾人排隊,僅因名字中的“去病”二字,著實讓人哭笑不得。

以更大視野來看,由消災祈福導致的不文明現象又何止這些?往景區水池中扔硬幣,在古泉中洗手泡腳,不顧實際任性放生,都已成為屢禁不止的弊病。諸如此類的行徑,雖說都帶著美好期許,但細究起來,或是有損公共利益,或是涉嫌違法違規。

佛像包漿,古石發亮,遊客見啥“盤”啥的毛病為何難改

文明很大,是個反映社會發展程度和國民素質水平的重要指標;文明很小,體現在每個人的言行舉止上。如今,從公共場所禁止吸菸,到垃圾分類、光盤行動,各項文明革命深入開展。從實踐經驗來看,文明倡導沒有強制力,宣傳口號不足以引導人們讓渡自己的便利,作為外在力量的制度較起真兒來,人們才有足夠的壓力去矯正小節。

進一步提升旅遊文明,我們應該力度再大些、舉措再系統些。目前,已有一些地區動真格地將遊客不文明行為“記錄在案”並予以公示,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這個黃金週,還有景區創新方式,通過無人機喊話、管理機器人巡視、金甲武士作揖勸導等,敦促遊客文明遊覽。

上述種種都不失為有益探索,既有力度,又不失溫度,持續發力、互相借鑑,我們就能不斷壓縮不文明行為的生存空間。待到文明出遊成為更多人的選擇,這道風景必將與大好河山相得益彰。

佛像包漿,古石發亮,遊客見啥“盤”啥的毛病為何難改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