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上週,我和家人請了一位中醫大師來家裡吃飯。

這位大師治好過很多危重症患者,我很好奇他為何如此神通廣大。

他擺擺手,很謙虛地表示,自己不行。

我當然不信,醫院治不好的病人都給治好了,這叫不行啥叫行?

他見我不信,便放下筷子,很認真地給我講了個故事:

據說,司馬遷的《史記》裡記載過這麼一件事:

魏文王曾經問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不信,又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又答:“因為我大哥治病,是病情發作之前他就給人家治好了,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是大哥治好了病,所以他的名氣沒辦法傳出去。”

“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剛出現的時候就開始治了,所以別人都以為他只能醫治一些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字也沒有傳播出去。”

“而我治病是在病人最嚴重的時候,所以人們就以為我醫術高明。”

大師講完這個故事,頓了頓,說:“真正厲害的醫生,治的都是‘未病’,未來的病。”

聽完他的故事,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想想看,好像的確如此。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傾向於稱讚和獎勵那些解決眼前問題的人,尤其是那些“力挽狂瀾”的英雄,而不是提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

舉個例子:有兩名交警,他們的工作都是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其中一名交警,每天會站在一個經常發生事故的街角。當司機看到他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小心謹慎,於是車禍發生的幾率也就變小了。

另外一名交警,他會每天躲在拐角的地方,司機一般留意不到他。但當他發現司機違規的時候,就會立馬出現,去給司機開罰單。

兩個交警處理問題的思路完全不一樣:前一名交警的做法是解決“上游問題”,他提高了司機的警惕性,讓司機有意識地進行安全駕駛,進而避免問題發生;

後一名交警的做法是解決“下游問題”,也就是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他才去處理。

按道理說,前一名交警的做法應該更好。但在現實生活中,哪位交警的工作會受到獎勵呢?

事實往往是後一名交警,因為他開出了一堆罰單來證明自己做了很多工作;前一名交警雖然更有效地解決了問題,但往往得不到任何東西。

這個問題非常普遍,上到國家,下到企業,都是如此。

比如,世界各國都會在衛生健康方面進行大量投資。但投資衛生健康系統的具體方法,每個國家都不一樣。

總的來說,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在上游進行投資,比如給民眾提供更健康的食物、更好的營養,加強他們運動鍛鍊的意識等等,用這些方法來讓人們少生病;

還有一種做法是在下游投資,也就是加大對於醫療技術的投資,保證人們在生病之後,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

這兩種方法哪一種更好呢?從美國和挪威這兩個國家的情況對比,可以窺到一些端倪。

這兩個國家在衛生事業上的支出佔國家GDP的比例是差不多的,但他們選擇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美國把大部分錢花在了下游,所以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治療水平是世界一流的;而挪威,則把很大一部分錢花在了上游。

就是這一點的不同,讓挪威的衛生健康指數在很多方面都超過了美國。

比如,在嬰兒死亡率方面:挪威排在第5,美國排在34;

在預期壽命方面:挪威排在第5,美國排在21;

在幸福指數方面,挪威排在第3,而美國排在第19。

國家如此,企業更是如此。

美國有一個在線訂機票、酒店的旅遊網站,叫Expedia,有點類似於中國的攜程網。

如何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Expedia網站

在2012年的時候,Expedia的一位客戶經理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基本上每100個客戶裡面,就有58個客戶會給公司的後臺打電話,這給公司的客服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其實按道理說,公司的網站大多都是自助服務,直接操作就可以,根本不需要再去跟後臺客服聯繫。

即便有些人有特殊需求,比例也不應該這麼高才對。

但是一開始,沒有人考慮這個問題。

客服部門只是一直努力改善客服人員的能力,他們花了幾年時間,對客服進行了專業的培訓,最後把通話的平均時長從10分鐘縮短到了2分鐘。

但這位客戶經理發現這個現象之後非常疑惑:“為什麼是2分鐘,而不是0分鐘呢?”

換句話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給後臺打電話呢?這是正常的嗎?

他決定調查一下這件事。

經過一番調查之後,他發現:這些客戶打電話的主要目的,是向公司索要一份行程單。

原來,當客戶在Expedia預定了服務之後,公司會發一份行程單到客戶的郵箱。但很多客戶在填寫郵箱的時候,會不小心填錯,這導致他們沒辦法收到行程單。

另外,也有很多人的行程單雖然收到了,但卻被分配到垃圾郵件裡,所以也看不到行程單。

找到這個原因之後,Expedia公司的技術團隊就開始在網頁上做調整,要求客戶填寫兩遍郵箱。

他們還創建了一個專門的按鈕,讓客戶可以直接調用行程單。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改進,讓給客服打電話的客戶減少了很多,比例一下子從開始的58%,下降到了15%。

在沒有做出這個改進之前,僅僅2012年一年,客服就要處理2000萬個索要行程單的電話。

如果每個電話的成本是5美元的話,那就相當於一年浪費了1億美元。

在這個案例裡,找客服的用戶太多、客服壓力太大是一個下游問題;而網頁上出現的技術漏洞,就是一個上游問題。

在遇到客服壓力大這個下游問題之後,很多人會想當然地從客服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卻忽略了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上游問題”。

但只要上游問題不解決,那下游問題就是無法杜絕的。

反過來說,如果能儘早發現上游問題,並且提早解決的話,那就可以徹底杜絕下游問題的出現。

哪怕沒辦法完全杜絕,也可以大大提高解決下游問題的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這麼做可以避免產生一些嚴重的後果。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真正優秀的公司,都無比重視使命、願景、價值觀。

我之前讀過一本書,是微軟現任CEO納德拉寫的,叫做《刷新》。

如何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納德拉《刷新》

根據納德拉的自述,他讓幾近沒落的微軟重回市值巔峰的秘訣只有一個:重新改造和重視微軟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但坦白講,當時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是太理解。

實際上,納德拉做這個決定也並不容易,在內部曾經被各種質疑。

大家都覺得,微軟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應該做一些更實在的事情,比如:如何奪回被蘋果搶佔的市場份額,怎樣升級迭代自己的產品。

在這麼關鍵的時刻,不把精力放在實實在在的業務上,偏要搞使命、願景、價值觀這麼虛頭巴腦的東西,很多人無法理解。

有人甚至認為,當時的微軟就相當於一棟著了火的房子。納德拉看著火勢蔓延,還不緊不慢地說:我們要打一口井,井裡的水不光能救眼前的火,以後就算再發生火災,也不愁沒水了。

但不少人都覺得,納德拉的方案不切實際:等井打好了,房子會不會已經被燒光了呢?

但很明顯,納德拉想明白了一個問題:如果就這麼匆匆忙忙救火,火災過去之後,大家就肯定不會再去打井了。

要是每次都這麼反反覆覆,總有一天會來一場大火,把房子全部燒光。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鼓作氣把根本問題給解決了。

重回巔峰的微軟如此,如日中天的阿里巴巴也是如此:

新人入職阿里之後,第一節課就是學習使命、願景、價值觀;

公司不但會定期組織文化宣講,還會把使命、願景、價值觀納入到考核體系,影響收入和晉升。

在阿里看來,一個公司的規章制度,是法治;使命、願景、價值觀,是德治。

法治,解決的是“下游問題”;德治,才能解決“上游問題”。

看似捨近求遠,可一旦解決,很多問題壓根就不會出現了。

所以,一個理想的組織,一定是德治優先於法治。

關於“上游問題”,推薦你讀一本書:

如何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Dan Heath《上游問題》

書的名字叫做“Upstream”,翻譯過來就是《上游問題》,作者叫Dan Heath。

好好讀書,勤于思考,爭做一個能發現和解決“上游問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