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今天收到一位好友的投稿,大家可以阅读一下,有可能也是你曾经经历过

01

在我的文章《初二,我们都没回娘家》中,我说了一件事,因为特殊情况,娘家回不去了,让妈妈给奶奶500块钱,我的一点心意。

收到了一条留言:“你才给姥姥500?我女儿给姥姥2000。”

我也很认真回答了这个读者的留言,这件事,我觉得挺值得讨论的,所以决定写一篇文章。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读者留言

首先,有一件事值得肯定,这个读者的女儿做得很好,给了姥姥2000块钱,行动上,是心意,没有任何问题。在我们农村, 2000块钱,够老人花很久的。

我给老人500块钱,确实不多,但真的是心意,不能单纯地用钱多少来评论。

我89年出生的,在山东,父母这一代,大都是多子女家庭,我妈妈兄弟姐妹4个,姥姥3个女儿,1个儿子,我这一辈有9个人。

现在,姥姥需要卧床,我们5家轮流照顾,过年的话,一般在舅舅家,年前,我去看的时候,没有给姥姥钱,给了舅妈500块钱,又包了200块压岁钱给舅妈的孙女。

给姥姥钱,她也花不了,给舅妈钱,意思也很明显,希望能够对姥姥更好一些。在农村,儿媳妇好了,老人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处理家庭问题,很难简单地一刀切,需要付出,需要平衡。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我爷爷奶奶条件好一些,存款比我爸妈都多,每次回家,我都给他们钱,300,500不等,也没有多给。

老人很开心,平常舍不得花钱,我给钱后,就跑到集上买吃的,因为她要“显摆”一下:“这是俺孙女给我的钱。”

然后,她接受到一波夸赞,心满意足地回家了,估计比她吃好吃的都开心。

如果老人不涉及生活、看病等大事,这个给钱,就有讲究了,很考验“情商”。


毕竟每个人条件不一样,每个人只能先顾好自己的小家,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才能多做一点事。

那么,你可能会说,我自己想给多少是多少,管其他人干嘛。

这不一样,你想对老人好,有各种方式,比如我姥姥长期卧床,我就给她买了一个护理床,翻身、解决生活问题,特别方便。

你要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是对人的尊重。何况一个人能力有限,一家人齐心协力,才会少很多糟心的事情,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任何关系处理好,需要情感的一方面,更需要理性的思考,仔细想明白一件事。

这几天的疫情,我也看到网上一些评论企业和明星捐款的事情,捐多了就赞扬,少了就道德绑架。

我认为公益的事情,哪怕捐1块钱,也是心意,自愿原则:我们只能要求自己行动,不能绑架别人,让别人做什么。

我的好朋友花姐,发起了公益基金,已经做了6年,很辛苦,我每个月会固定捐钱,也会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但作为老板,我不会要求我公司的同事也如此做。

我认可花姐的公益理念,同时,我觉得赚点钱,捐出去一些钱,也是给自己积福报。

不捐款也没关系,做好自己手上的事,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已经是为社会做贡献。

在处理很多事情上,我有一些标准分享给大家。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先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做事的人都知道,做好一件事真是太难了,我们能做的很少。

不做事的人,会发现,苛责别人太容易了,动动嘴就可以了。

这一刻我能做到什么样?是不是可以持续呢?

凡事不要过于用力,做太多的道德绑架,冷静下来,你会对那些做事的人,深感佩服。

▌考虑实际情况,不攀比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

我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多大能力,干多大事。

就拿给父母钱这个事,给多少钱只是一个数字,背后肯定有思考的。


有的家庭条件好,父母有退休金,不用给父母钱,多回去陪父母,自己照顾好自己,父母就很开心了。

一定不要逞强,不要攀比,我们是为了让生活更好。

“过年,我给奶奶500元。”你怎么才给这点钱

▌注重边界感,手不要伸太长

关于父母养老的问题,我们家的原则,各自照顾好自己的父母。

相信时间的力量,只要做正向的积累,事情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一件小事,持续做下去,真的会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