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侠义精神内涵丰富,发展历史来源已久,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也许后人皆知侠客是仗剑走天涯,劫富济贫的英雄却不知其实古代的这些侠义之士,和所有人一样只是简单的普通人,这些武功高强的英雄豪杰,是经过夸张的文学艺术手法塑造而成的。但是古代社会的侠义之士和文学作品之中的侠客们一样,浪迹天涯,扶贫济困,为保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游走。如果说在封建社会,封建官僚们的服务对象更多的是上层社会,那这些侠士为平民百姓打抱不平,捐钱供粮,是社会慈善的主要贡献者。
一、侠义精神的来源
中国古代的侠义之士最活跃的时候就是社会动荡的时候,中国古代第一个动荡的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而侠义精神最早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形成与发展的。侠义精神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学派密切相关。墨家学派常年布衣短褐,看起来生活条件不好,实际上墨家学派每个人都是身怀特技,几乎都是当时的匠人和能工巧匠,本来是可以借助自己的手艺获得更好的生活的,但是他们依然无所积蓄。
除此之外,墨家学派大多都是底层人民,基础大,而且每个人都要进行相应的武术训练,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虽然和正规的国家军队相比差别很大,但是劫富济贫的时候这身武艺完全够用了,因此都称他们为最早的游侠客。
大部分时间墨家学派子弟都在游历各国,帮助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人民,帮助各个国家守住他们快要被攻破的城池。墨家学派和儒家,道家同为古代三大哲学派别,但是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儒家和道家等学派更加注重理论,但是墨家学派尤为强调实践,所以墨家学派的很多思想都是需要实践来体现的。而且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对每个人都平等对待,他们倡导勤俭节约,是非常代表了社会底层人民的重要代表。
墨家学派和所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派一样,墨家学派虽然崇尚实践,但是作为一个学派,也是有思想,有组织的。也有被奉为学派中的宗师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和大家无疑就是墨子了,墨家学派有自己的组织和队伍,有首领,是这个组织中拥有最大权力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之中每一个人都是侠义之士,也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但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过后,中国古代社会总体上在都呈现了较为稳定和持续的统治,因此这些侠义之士的组织也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朝时期,为了方便封建统治,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大力打压类似于墨家这一类游侠组织,因此在中国社会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内,都不存在像文学作品之中那样的侠义之士。
但是,虽然真的侠义之士已经不复存在,侠义精神却随着墨家学派的精神不断的发展壮大。侠义精神不止只是侠客才能拥有的,就是社会上普通的人,或者是有文人风骨,社会责任的人,都拥有侠士精神,因为他们在本质上和侠客是一样的,都是无条件的帮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以及愿意无条件的贡献社会的英雄。
二、乐善好施能服于人
中国古代社会向来都非常尊崇礼制,这个"礼"简单来说就是利益,广泛地说,要涵盖的东西就很多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所追求的美好品质,大多都是符合礼制的,而乐善好施,与人为乐等等,都是古人所追求的,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是能够被称为善人的,是能够受人尊敬的。这和一个家徒四壁但是清廉爱民的官员比位高权重但是不顾及百姓疾苦的权臣更受百姓欢迎的状况是一样的。
古人追求成为君子,君子考核的标准之一也有这一点,而且在古代封建社会,名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官吏,只有获得百姓的支持和爱戴才能算好官,更能够受到皇帝重用,因此官吏们会定期帮助贫困百姓,或是分发粮食布匹,或是直接给予钱财,或是给他们找到一份工作等等以此来换取民心所向,受到了百姓们的信服。
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范仲淹,他心怀天下,所以心疼天下黎民百姓,设立了范氏义庄,是古代的一个完整的慈善机构,不仅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还有大量的救助物资后备等等。范氏义庄的初衷其实是针对范氏族人之中的孤寡孤独者,贫困以及没有生活能力的人,是比较完整的一个古代慈善机构了。而作为一朝臣子的他,心怀天下,何尝不是侠义精神的体现。
对于商人,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因为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而受人们信任,关注,而不断发展规模的商户。这些商人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在需要的时候开仓放粮,在天灾人祸的时候接济百姓,嘘寒问暖。他们不仅只是救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为自己赢得了社会影响力,更在百姓中得到了说服力,即影响百姓思想,决定的能力。
在古代,商人本就是社会四大阶层之中处于末尾的人,他们能够获取巨大的影响力,也为他们经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第一个成功的商人可能莫过于范蠡了他弃政从商,而且做出了一番事业。
春秋时期,天子脚下诸侯国四分五裂,动荡不安,遭难的何尝又不是百姓,因此范蠡在经商成功后,不求任何回报,多次帮助自己遇到的需要帮助的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百姓,甚至抛洒三千金救助贫苦大众。他这样的善举,又何尝不是古代义大于利的价值观的体现呢?而仁义之情怀,又何尝不是行侠义之士,拥有侠义情怀的人所追求的呢?
而对于文人墨客,他们骨子里就有一种风骨,有一种心怀天下的情怀,也有很多贫苦书生愿意将自己的财物贡献出来接济拮据之人,也有宗室子弟乐善好施的,总而言之,古代的教育是非常强调义和仁爱的。虽然侠义之士在汉朝的时候被人为地阻断,但是这种根植在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之中的侠士精神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在各个领域都影响着社会慈善救助的开展。
三、侠义与慈善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或是义薄云天的风度,或是说一不二的诚信,或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总之他们是独立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主导的封建思想以外的另一套思想体系。但是侠义精神不代表只有侠士才能够拥有,不管是官吏,商人还是文人墨客,都可以义薄云天,都可以说一不二,也可以明辨是非,他们一样心怀天下。
古代社会并非像《水浒传》中的社会一般,有那么多仗剑走天涯的剑客,游走于江湖的英雄,但是古代又确实是存在着侠士的。在汉朝阻断侠客扰乱政治统治后,关于侠客的历史记载少之又少。
就拿汉朝的《史记》来说,也曾经出现过很多关于侠士的描写的,侠士也被录入为社会阶层中的一类,也被单独录为一类人物,因此有了游侠客列传,并且司马迁对其的评价大多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汉朝阻断游侠客大规模活动之后,有组织的侠客们也几乎消失,君王又有意避开侠客历史的记载,因此在此之后,便没有有侠客列传了。
其中提到的基本上就是侠士为主要代表的侠士精神了,最主要还是和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中的利他主义,这个他可以是国家,整个民族,没一个普通人,但是就是没有自己。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的最为精炼的概括。而慈善的中心思想不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让本来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不再需要帮助吗?这和侠义精神简直是不谋而合,因此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侠义精神和慈善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的第一个慈善机构是南北朝时期齐国太子萧长懋主持设立的的六疾馆,以六疾馆养六疾之人。古代社会关于慈善理念就已经非常成熟和完整了,古人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慈善理念,不过是孤寡孤独四大项,而侠义精神所情调的奉献也主要是面向这四个大类,因此足以证明侠义精神和慈善理念的契合度。
我们不能说古代的所有行善事之人是侠客,但是侠义精神确实是推动了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而且古代的侠义精神特殊而又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统治阶级致力于对百姓精神,文化的绝对控制,在明清时期甚至不惜采用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由此可以想见古代统治阶级对思想的控制力度之强。
但是,同样作为传统思想之一的侠士精神,和封建思想一样经历了这么久的历史沉淀,却仍不被统治者完全接受,也没有被纳入古代封建思想之中,反而像一颗遗世独立的白莲花,清高孤傲,一直独立的进步和发展。一直都在发挥着自己对于百姓教化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英雄风气的形成,更重要的还是为社会慈善事业提供了更多拥有心怀天下苍生的人才。
总结:侠义精神经过历史的打磨,早就已经发展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一部分。现如今,古代的封建思想已经被标上了腐朽文化的标签,但是侠义精神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之一,这说明侠义精神从古至今都还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慈善事业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一个话题。
慈善事业和侠义精神一样,都是为了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侠义精神,热心慈善事业的负责任的大国,即使是在现在,侠义精神也仍然存在,也仍然应该被重视,仍然应该应用在慈善事业之中来,推动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参考文献:
《史记》
《登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