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發生的悲劇——從繆可馨事件說開去

近日,常州五年級學生繆可馨小朋友因為一篇讀後感被老師點評而跳樓事件,刺痛了無數家長的心,也讓無數網友關注起老師這個群體。因為沒有官方的正式通報,不瞭解事件的真實經過,所以本人在此不做評價,但卻想和各位老鐵一起聊聊歷史上的老師。

眾所周知,中國是個尊師重道的國度,而這個傳統可以說很大程度是從孔夫子打下的基礎。春秋時官學衰微,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於杏壇廣收門徒,弟子三千,授以《詩》、《書》、《禮》、《易》、《春秋》,提倡有教無類,“三人行必有吾師”,誨人不倦,因材施教,三千弟子成名成才者有七十二人,號稱孔門七十二賢人。孔子的授課風格相當有親和力,弟子的言行有不當之處時,孔子的批評如春風化雨,絕無疾言厲色。子路就正名的問題質疑孔子並語帶不敬時,孔子回答道:“小夥子你太粗魯了。對於不知道的事情,保持保留態度就行了,不能胡說一氣。”然後就講了一番名正言順的道理。《論語》不載後面子路的反應,但按理推測,子路應該是心悅誠服。孔子和弟子的關係是亦師亦友,甚至可以說是親人,孔子游歷各國時,追隨者都是他的弟子,甚至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離不棄。

同樣作為文明古國的希臘,也同樣有著尊師的傳統。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是三代師徒,柏拉圖師從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又師從柏拉圖並授課與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可以稱得上帝王師。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古希臘文明能光照千古,這三位老師的貢獻可謂功莫大焉。

韓愈有篇雄文《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篇文章可以說給老師的職能下了一個很好的定義:傳佈道理、講解業務、解答困惑。而古代的師生關係也遠比當今社會和諧的多,一個原因是能上得起學的學生數量有限,一個老師面對的學生數量遠低於現代社會,另一個原因是考試和升學的壓力相對較小。當然,歷朝歷代推崇的師道尊嚴的觀念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儒家祭祀時按“天地君親師”來排序,由此可見老師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之高。北宋學者楊時求學時適逢老師程頣休息,為了不打擾老師,就在門外靜候,當時天降大雪,等老師醒來時,門外雪已三尺。這就是著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西晉時的周處因兇悍好鬥,為鄉人所惡,被列為當地三害之首,很想悔過自新,但擔心年歲蹉跎終無所成,便求教於陸雲,陸雲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何況你尚且年輕,只要能浪子回頭,又怎麼會沒有成就呢?”一句話點化了周處,周處自此勵志自強,終成為忠臣孝子。陸雲雖只有一面之緣,一句之教,但在此也堪為人師,解答了周處內心的困惑,傳佈了為人處世之道。

唐朝詩僧齊己有詩詠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見之笑曰:數枝則不早矣,遂提筆改“數枝”為“一枝”。齊己心悅誠服,稱鄭谷為“一字之師”。

做老師的最高境界為“帝王師”,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開周朝八百年江山;張良輔佐劉邦,立漢朝四百年基業;張居正輔明神宗,延明朝百年國祚;清人祁雋藻曾為道光、咸豐、同治三位皇帝授業,世稱"三代帝師“。張居正為神宗授課時,有時小皇帝貪玩而誤課,張居正也毫不留情,請小皇帝罰站,而皇太后也大力支持。

當今文化繁榮,教育昌盛,國家實施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使所有的適齡兒童都能接受教育,可謂是功德無量、澤披後世的善政。無數基層老師心中有愛,肩上有責,哺育著無數幼苗茁壯成長。本人因衣著敝陋但刻苦學習,高中時的一位老師為此向學校申請助學金,私下給予,本人銘恩於心。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師中亦有一些不良現象,學校管理中也有一些不當不處,這都需要認真檢討,避免類似繆可馨小朋友的悲劇再次發生。但老師作為一個群體,永遠需要社會來共同尊重,尊師重教的傳統,永遠需要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