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大教育的“命”

學大教育的“命”


作者 | 孫文敏

原創 | 教培校長參考


2009年,學大營收達到了7718.8萬美元,超過了學而思。2010年,學而思和學大前後腳IPO上市。

彼時,行業對學大寄予厚望,這是新東方和學而思之外的第三極。十年後,學而思更名好未來,穩穩坐在教培行業第一的位置。反觀學大,先後經歷美股上市、美股退市、借殼A股、揹負私有化鉅額債務、遭多次打包出售、業務多元化線上化探索受阻……

可以說,學大教育把所有教培機構能踩的坑都踩完了。從0到1,時而高歌,時而碰壁。學大的故事,就是百萬個教培機構的發展縮影,給其自身也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示和思考。


01

2001年-2010年

站在時代風口,高歌猛進

2001年,來自北京的金鑫、湖南的姚勁波、山東的李如彬聚到了一起,打算一同創業。三個人年齡相仿,均二十四五歲出頭。

一起湊了10萬元後,他們註冊了一家互聯網公司,主做三個垂直信息網站:家教、兼職、交友。

其中家教網主要是匹配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或者兼職老師,家長學生通過平臺尋找需要的家庭教師。

“人之蓄蘊,由學而大”,這是學大教育名字的由來。

一年後,兼職、交友兩個網站被關掉。留下來的家教網越辦越火。一年銷售額能達到幾百萬。起步階段,幾位創始人就過上了小富即安的日子。

2004年,學大開始尋求轉型。

“不甘心只收取一點兒中介費......”學大想要把幾百萬的生意做得更大。

彼時,北京新東方門口人口攢動,補習班市場火爆,大的商機來臨。

9月,學大便推出了“一對一個性化輔導”,差異於新東方的大班模式,為學生、家長提供個性化服務。

一時之間,“一對一模式”在市場掀起了熱潮,很快吸引了大量的學生和家長。學大教育也由此成為了“一對一”模式的領頭羊。

與此同時,隨著新東方在2006年紐交所上市,教育行業成為了風口,學大教育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關注。

2007年10月,鼎暉2000萬美元投資學大。

有了這筆融資後,學大開始快速跑馬圈地。

僅2007年底到2008年9月,不到一年時間裡,學大在全國分公司布點從8個城市32個教學點,增到在30個多個城市新建100多個學習中心,擴張速度超過了500%。

營收規模也是一路高歌猛進,增速趕超學而思。

2007年,學大教育總營收441.8萬美元,低於學而思888.2萬美元。而到2009年,營收已經超過學而思,達到了7718.8萬美元。

學大教育的“命”

(注:學而思2007-2009年數據均為截止至次年2月28/29日的年度數據,單位統一為萬美元)


在市場份額上,據IDC報告,2009年前五大教育公司課外市場份額合計佔1.6%,其中學而思佔0.26%,學大教育佔0.42%,在課外輔導市場排名第一。

快速發展的學大,信心猛增,鉚足了勁兒想要衝IPO。

2010年,恰逢教育資本市場異常活躍,行業掀起了一股中概股上市熱。安博、環球、學而思紛紛在美上市。

學大再一次抓住機遇。

“我們相信我們的領導地位和市場的碎片化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增長機會。”學大在招股書中信心滿滿。

11月2日,學大教育在紐交所敲鐘。當月市值達到10億美元(每股14美元左右)。

“那是人生很快樂的時刻”,三位創始人回憶起這一天說道。

前十年,可以說是學大教育命運最好的時期,多次站在了時代風口。

但沒有永遠的高光。上市不久後,學大的命運出現轉折。開始遭遇長達十年的水逆期。

02

2010年-2015年

命運轉折,中概股市場屢屢碰壁

2010年,學大在財報會上定的次年銷售預期是15億元,但實際在2011年,學大的營收為10億元,低於資本預期。2011年底學大股價跌到了每股4美元左右。

對這一情況,金鑫和姚勁波在不同場合做出瞭解釋。

據瞭解,在上市前,投資方鼎暉在學大主導組建了職業化管理團隊,人員多為投行、諮詢公司、留學的背景。理由是資本市場更喜歡職業化管理團隊背景,這些人會更專業。

“這個班子業務好的時候看不出來,一旦業務出問題,其實他們也沒太多辦法,因為不接觸第一線,不去和客戶接觸,不是做業務過來的。”姚勁波曾在一次報道中表示。

而金鑫卻歸因於內部的兩大失誤。

“一是2010年底整個一對一輔導行業快速擴張時,學大選擇了保守戰略,喪失了市場份額。二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比較大幅地調整了銷售薪酬結構,更加註重後端服務而不是前端銷售,銷售人員的業績更多跟售後服務而不是招生數量掛鉤。儘管這種調整從長遠看對學大是好事,但短期內的快速改革導致了銷售能力下降與銷售人員的流失。”(摘錄《創業家》)


但,他們都沒有提及一對一模式自帶的基因缺陷。

從盈利角度,一對一模式利潤遠低於大班、小班。在2011年前三個季度,學而思淨利潤約20%,學大教育僅有8.44%。實際上在資本市場,兩家的估值差距也越來越大。

其實早在2007年-2010年,以小班課為代表的學而思,毛利率、淨利率都高於學大。

學大教育的“命”


為了繼續得到資本信任,想要做大營收的學大,選擇第二輪跑馬圈地、快速擴張。但也帶來師資成本上升、內部管理混亂等多種問題。

營收上,從2014年到2015年,學大教育連續兩年虧損,虧損分別達到0.63億元,0.27億元。股價更是一直低迷。

對外,2010年到2015年,國內外資本市場,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一方面,中概股危機,教育類上市公司出現了集體退市。2011年中國教育集團退市、環球雅思私有化被培生集團收購;2012年雙威教育退市;2014年安博教育退市。

另一方面,多方因素驅動下,國內股市大熱,A股教育股一路飆升。其中全通教育甚至創造了A股“第一高價股”的神話。

受挫多年的學大,試圖破局新生。

2013年1月及2015年3月,創始人金鑫先後兩次用個人資金收購學大股票。

迴歸A股之路,初現端倪。


03

2015年-2020年

迴歸A股,揹負鉅額負債

2015年4月,一家叫銀潤投資的A股上市公司向學大拋出了橄欖枝。學大收到了第一份私有化邀約。

2016年7月6日,銀潤斥資23億,正式完成對學大教育的收購。學大借殼A股成功。

同年7月13日,上市公司更名為紫光學大。

然而,這一具有標杆性的迴歸,卻給雙方帶來了難承其重的壓力。

事實上,在收購學大之前,銀潤本身也是捉襟見肘。2013年虧損667萬元,2014年淨利潤只有197萬元。長期利潤下滑,也是銀潤想要將學大私有化的原因,意在通過資產重組,佈局發展教育業務。

按照銀潤最初的想法,先借錢完成私有化,再通過A股定增還款。於是銀潤向最大股東紫光卓遠借款23.5億元,完成對學大的現金收購。併發布了定增預案。

無奈,定增卻成了黃粱一夢。

“原本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我們的迴歸方案其實是很創新的一種設計,也獲得了業內人士的看好。但最終由於政策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定增沒有成功,學大的迴歸也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局面。”金鑫在一次採訪中說到。

定增失敗,不僅要揹負使得紫光學大23.5億元的負債,每年還得支付4.35%的借款利息。實際也是作為主營業務、學大教育的負債。

2015年-2020財年Q1紫光學大營收


學大教育的“命”

2017-2020財年Q1學大教育營收


學大教育的“命”

如同多諾米骨牌,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開始出現。

2015年,上市公司營收達到了2506.54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3.29%,但為了支付定增和收購涉及中介費用,淨虧損1356萬元。

2016年,在既要支付紫光卓遠借款及大額利息,又在合併財務報表中,學大教育板塊下半年虧損被納入,上市公司虧損達到9868萬元。

連續兩年的虧損,讓紫光學大帶帽成為“*ST紫學”,被迫捲入退市危機。

保殼迫在眉睫。

這期間,*ST紫學開始多次對外出售學大教育,分手信號明顯。

2017年3月,金鑫辭去了紫光學大總裁、副董事、董事職務,擔任學大教育CEO。

隨後,2017年5月開始,紫光學大先後三次出售學大教育板塊。

公告時間

出售

2017年5月

擬出售學大教育、旭飛房地產等資產

2017年10月

擬出售學大教育等資產

2018年3月

將學大信息、學大教育100%的股權轉讓給安特教育

2018年,ST紫學第三次出售學大教育,並公佈重組方案:

1、擬以25.05元/股的價格發行9.39億股,作價236億元購買天山鋁業100%的股權;


2、交易完成,上市公司變身為電解鋁實業巨頭,控股股東變更為錦隆能源,實控人變更為曾超懿、曾超林;

3、重組完成,紫光學大置出教育資產,將學大信息、學大教育100%的股權轉讓給安特教育,學大教育脫離上市公司單飛。

摘自《多知網》

但造化弄人,三次出售,均在失敗中結束。

04

冰與火之歌?金鑫歸來。

一邊是紫光學大尋求重組,一次又一次想要剝離學大教育。

另一邊是學大教育創始人金鑫通過自己的兩大控股公司,頻頻在二級市場買入上市公司股份。

早在2019年底,金鑫實控的天津安特與銀潤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台州銀潤投資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獲得椰林灣投資策劃有限公司100%股權,從而獲得上市公司12.93%的股份。

格局,在悄然改變。

2020年7月21日,天津安特和椰林灣合計持有紫光學大 23.94%的股份,成為紫光學大第一大股東。

時隔三年,金鑫重掌紫光學大。

迴歸當日,紫光學大公告稱:


“公司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定增募資不超過11億元用於教學網點建設項目、教學網點改造優化項目、OMO在線教育平臺建設項目以及償還股東紫光卓遠借款”。

“未來,公司將加速線上線下融合發展,OMO “雙螺旋”模式以科技賦能個性化教育,為未來業務下沉擴張鋪路。產品維度將擴展到素質教育、規劃發展等多個領域;打通教學在時間及空間上的壁壘,進一步延伸教學半徑,師生比逐步優化;同時也有望解決低線城市教育資源問題,推動公司下沉擴張。”

回看學大這些年,幾多浮沉,幾多酸楚。

多少次學大站在了風口。

一對一模式開創者;中概股上市;迴歸A股成為經典案例;線上線下混合運營;互聯網教育+科技......這些詞都與這家公司息息相關。

多少次命運又和學大開了玩笑。

2016年學大剛美股退市,在中概股的中國教育公司卻迎來了春天。如今,好未來市值超3000億,新東方市值超1500億元。學大和它們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原本趕上中概股迴歸A股熱,並創造了教育界標杆性經典案例,卻恰好又碰上了監管政策趨嚴、融資環境變化等多重不確定性。定增失敗。直至現在,還得揹負15億左右的負債。

萬事終有因果。

也許,學大本身模式存在原因;也許,這就是學大教育的“命”。


注:本文為教培校長參考原創,作者孫文敏。《教培校長參考》是教培行業最受歡迎的知識型媒體。宗旨是:讓教培校長不再孤獨,讓教培行業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