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傳來粽飄香

山歌傳來粽飄香


山連山啊峒連峒咧,水清清流呀流不停,轉過那個山彎彎了,那下那上那那廣啊(壯語:山間的稻田寬又廣)。“那”壯語是“稻田”的意思,在壯族地區以“那”為地名比比皆是。據專家考證,壯族地區是稻作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至今發現較早的野生稻出自壯族地區,“那文化”即稻作文化成為壯族標誌性文化。


山歌傳來粽飄香


最美還是稻花香。在壯鄉,以稻米為食材的美食數不勝數,米粉、餈粑、五色飯、米糕、米花、米線等等成為日常不可缺的美食佳品。


山歌傳來粽飄香


在壯鄉,千百年來讓人們念茲在茲、寄情最多的美食自然是粽子,一種以肉作餡的香糯大粽子,用專門的粽子葉、專門的竹絲、壯鄉傳統調料,以工匠的手巧精製而成,有自然的稻糯清香,有肉的厚重醇香,充滿著藝術的美感和人間生活的煙火氣,是日常的美食、佳節的信物、遊子的絲絲鄉愁。


山歌傳來粽飄香


傳統美味千百年煉成。壯族地區多處在多雨的熱帶地區,物產豐富,食材多樣,勤勞的壯族人民利用大自然賦予的條件,取材自然,遵從自然,保持自然,賦予粽子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鄉野風格。一粒粒香糯亮晶晶,一片片葉子裹香濃,絲絲竹線緊相系,雙雙巧手育佳品。壯鄉粽子,傳承千百年的傳統美食。


山歌傳來粽飄香


粽香鎖不住,飄向遠方人。隨著物流的快速發展,壯鄉人民以包粽子為產業,努力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們備有香粽子,還有山歌敬親人。(文/鍾思麗 圖/馮文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